《伊利昂反僭主法》译注
2018-10-10吴桐强
吴桐 强
提 要:公元前3世纪初,小亚城邦伊利昂驱逐外来统治势力,随后出台了《反僭主法》。该法律旨在维护伊利昂新兴的民主制度,内容包括嘉许击杀僭主有功者,以及规定民众抵制僭政阴谋活动。《伊利昂反僭主法》涉及城邦政治制度、经济、宗教诸方面,反映出伊利昂民众对僭主的抵触,是关于希腊化时代早期小亚城邦政治状况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伊利昂;反僭主法;民主制度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8.03.002
【题解】
刊刻《伊利昂反僭主法》的石碑发现于土耳其新伊利乌姆的杰尼克埃村(Jenikoi);原碑为大理石,高94厘米、宽41厘米、厚27厘米,发现时已断作3块,藏于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据行款格式推断,法令原文共172行,刻于碑体四面,首行至18行及最末两行佚失,余者亦有残缺。该法令由伊利昂城邦颁行,旨在防备僭主、寡头及其他颠覆民主制度者,故得名“伊利昂涉僭主法”(Iliensium lex de tyrannis)或“伊利昂反僭主及寡头制法”(Gesetz gegen Tyrannis und Oligarchie)。1
伊利昂位于小亚西北的古特洛伊城旧址。古典时期以来,此地先后经历波斯、斯巴达、佣兵将领及希腊化君王等外来势力统治,经济较为贫弱。公元前281年,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约公元前305年—前281年在位)击败控制小亚的吕西马霍斯(Lysimachus,约公元前397年—前281年),随即宣布解放当地希腊诸邦。此时伊利昂民众乘势而起,藉塞琉古之助驱逐吕西马霍斯旧属,建立民主制度。2迪滕伯格(W. Dittenberger)、蒂加登(D. A. Teegarden)等认为,《反僭主法》出台于公元前280年前后,是伊利昂民众巩固新兴政权的重要举措。3
僭主及其与民主制度的关系问题素为学界所重视。4文献材料表明,民主城邦对僭主的抵触可溯至古典时期:例如,史家希罗多德(Hdt. 6.123.2)、修昔底德(Thuc. 6.54)皆指出,雅典民主派不顾历史事实,对刺杀僭主未遂的哈莫迪乌斯与阿里斯托基同进行过度美化;1又如,雅典演说家埃斯奇奈斯(Aeschines,约公元前397年—约前322年)声称僭主统治是靠“猜疑及戍守”,2亚里士多德(Arist. Pol. 1275b5-8)等哲人亦将僭政视为一种“堕落”(parekbasis)政体,3而兵家埃内阿斯(Aeneas Tacticus,盛年疑在公元前367年左右)甚至建议直接刺杀僭主(Aen. Tact. 10. 16-17)。4此外,希腊民主城邦积极推行反僭主立法,一些法令铭文或文献残篇存留至今。公元前5世纪以来,先后有《米利都反僭主令》、5
《德摩法安托斯敕令》、《埃雷特里亚反僭主法》6等出台,而《伊利昂反僭主法》则是现存相关法律中篇幅最长、涉及领域最全面者。希腊化时代早期的史料表明《反僭主法》卓有成效,其颁行后,伊利昂民主制度保持长期稳定,社会经济亦走向繁荣。7因此,对于该法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民主城邦的反僭主思想,以及希腊化时期伊利昂的历史变迁。
迪滕伯格校勘本(OGIS 218)将《反僭主法》分为16节。据法条内容与所及领域,该法律可分作三部分:1至4节规定对击杀僭主者的嘉许办法;5至13节号召民众在经济、政治和司法领域抵制僭政势力;14至16节则督促当值官员落实对有功人员的各项嘉赏,以保障民主支持者的权益。经分析可知,该法律不仅对先前僭政勢力的不法行为进行清算,亦注重防备阴谋份子对选举及司法系统的潜在威胁和破坏,从而有效限制僭政头目及其党羽的夺权活动,切实维护新兴的民主制度。
本文汉译所据底本为迪滕伯格校勘的《希腊东方铭文选》(OGIS 218),并参照了弗里希(P. Frisch)《伊利昂铭文集》校勘本(I. Ilion 25)及蒂加登英译本,各校勘本拟补有别之处见注释。译者所用的校勘符号如下:“( )”中的内容为译者所添加;“[ ]”中为校勘者之拟补;“□”为一个残缺字母;缺文为10字母及以上者(附注说明)与字母阙失数目不能确定者为“”。
【译文】
1. [如果]某人击杀僭主、寡头首领[1]或颠覆[民主]制度者,倘若他是市民,[2][城]邦应于当[日]或翌日授予他一[塔]兰特银钱,[3][民众]则应[竖立]起他[的]青铜[造像]。[4][只要]他尚在人世,便应给予他于[议事堂]用膳之权,[5]并在赛[会]中点名[宣]他至[前排就座];[6]他在世时,每日当发给他两德拉克马。倘若是外邦人[击杀]上述人等,则应授予他以上诸项(特权),并使他成为公民,[且]随[其]意愿入籍于任意[部落]。倘若是奴隶击杀[上述人等],[则应授予他]权利,[7]并准许他[依法参与政事],[8]且他应于当日或[翌日]自[城邦领取]三十[米那],[而他在世期间应每]日领[取一德拉克马]。
2. [9]属官员[10]他们应领[取一塔兰特银钱][11]三十米那。[12]
3. [13][其余部分][14]应归于城邦。[且]如果某人因曾某事而被他[们][15]侵害,他应从该[款项]中拿取(补偿)。
4. 如果某位同谋军士[16]击杀僭[主]、寡[头]首领或颠覆民主制度者,之后又为城邦恢复民主制度,则他与他们为伍期间的所作所为不应受到追究,且他应从民众那里领取一塔兰特银钱。[17]
5. 如果某人于僭主或寡头当政时,出任将军或其他[任何]官职,并凭此得到审计[财政]之权,抑或对[任何]伊利昂人或[外侨][18]进行[课税],[19]则[任何人]皆不得[从他们]那里购置财物或接受[托管]——土地、[房舍]、畜群、[奴]隶及其他财产皆不允——亦不得(从他们那里)收取[嫁妆]。[20]若某人从[他们]那里有所购置、[接受]托管或收取[嫁妆],抑或以[其他]方式置产,则其置办[当为]非法;而[受害]者[21]可[任意]从[加害]者[22]处拿取财物,且不受追究。
6. 如果某人两度出任[23]将军或其他[官职],则他所辖之[钱]财[24]皆应收归民众。在[伊利昂]处于[民主制]之时,[有意愿者]均[可到法庭](对上述人等)提起诉讼,[因为]此事有涉[民众之]财产——他可于任何时刻[如愿](提出诉讼),[直至追诉之期]结束。[25]
7. 如果[某人]于[僭主]或寡头当政时,从他[们][26]那里给出[27]或[收取][28]属于[民众的钱财],他便[应]受到[指控],因为此系[民众之]钱财,他还[应接受审判]□□□□□□□。
8. □□□□□□□则他们[29]应被视为受污者[30]所生。且(诬控者的)半数[财产]应归城邦,另一半则归逝者[31]的子嗣,若(逝者)并无子嗣,则应归其继承人。在伊利昂处于民主制之时,应永久准许对[这些事项]发起诉讼,直至追诉之期结束。如果某人曾遭扣留、羁押,[或]受牢狱之刑,[32](诬控者)应受到双倍处罚,[并偿付]双倍所侵害的(财产)。如果(被控者)曾[支付]银钱,[33][诬控]者应[偿付]双倍。伊利昂处于[民主制]之时,应[永久]准许对这些事项发起诉讼,直至追诉之期[结束]。
9. [如果]某人于僭主或寡头当政时于任官期间[杀]人,[34]则[投票赞成](死刑)者皆应被视为谋杀犯;在伊利昂[处于民主制]之时,应永久[准许处决](以上谋杀犯),直至追诉之期结束。如果某位[赞成]杀人者[逃脱](审判),[35]则此人应被剥夺[公民权],且此人及[其所生]子嗣皆应遭到驱逐。谋杀犯不得通过联姻[36]或钱财而[得到]宽免。如若不然,他应与[其]同罪。
10. 如果僭主、寡头首领,或与[他们]一同[选派]官员的伊利昂人(购置财物),抑或另外有人代他们购置土地、房舍、[畜群]、奴隶或其他财物,则其购置皆为非法,[并]应对售卖者进行抵偿。[37]
11. 如果某人于寡头当政时破坏法律,倘若他企图以佯称民主的[手段][38]当选为议事会成员或其他官职,则其(当选)无效,且利用手段(当选)之人应与寡头首领同罪。
12. 如果某人成为僭主、寡头首领,或扶植僭主、发起叛乱,抑或颠覆民主制度,则无论其名(刻于)祭司名录、祭品,抑或是墓碑上,皆应将之彻底凿除,[39]并将自祭司名录中凿除之处出售,[40]而收购者可以刻写任一具有资格(被刻写)者之名。对于私人奉献的祭品,首先应将祭品上的铭文抹去,民众应随后商议(如何处置)该祭品,以使其不复为上述人等所有,且不留任何(有关上述人等之)记录;对于刻有上述人等(之名)的公共祭品,应加以涂抹,以使[其名]不复可见。
13. 如果某人于僭主或[寡头]当政时□□□□□□□。
14. [41][如果]官员并[未]于[狄奥尼索斯大庆]时[宣布]冠冕或[支付](银钱)[42]——一如[合法]公共账目所规定的那样——则每位官员须罚锾三十斯塔特尔,[议事会]成员[十]斯塔特尔,司库一百斯塔特尔;若[以上](官员)遭到[起诉],则[应]剥夺他们的权力,[直至]起诉者的财物[偿清];[应]永久准许对官员及当值议事会提出此事,并使其于第一年[43]获准(执行),且专员[44]应与上述人等同罪,直至[起诉者]的[财物及冠冕]得以偿清,并记录公共账目为止。
15. 如果某人得到(补偿),却未曾对恢复民主制度提供支持或资助,抑或冒领、多占所欠钱财,倘若他当庭[获罪],则应支付(所领钱财之)双倍。
16. 如果某人曾自他們那里收取钱财,却未曾资助民主制度之恢复,抑或曾[自]他们那里拿取(钱财),但未能[证明](所拿钱财)曾用于此(目的),倘若他当庭获罪,则应缴纳双倍[他所损害](的钱财)。[45]因未曾[依]法支持或[资助](民主制度之恢复)、冒领[钱物],抑或多占所欠钱物而遭到控诉或立案之人,不得接受[加冕],亦不得[刻名]于石碑。
【注释】
[1] 寡头和僭主势力均为民主城邦所敌视,两者常等同而论。公元前404年,莱山德参照斯巴达寡头制在雅典扶植的三十人团,却被古代史家称为“三十僭主”(Xen. Hell. 2. 3. 16, in C. L. Brownson ed., Xenophons Hellenica, Vol. I,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New York, NY: C. P. Putnams Sons, LCL, 1918, p.120)。公元前4世纪《埃雷特里亚反僭主法》中亦见“击杀僭主或寡头首领者”(? ?ποκτε?να? τ?ν τ?ραννον ? τ?ν ?γεμ?να ?λιγαρχ?α?),参见D. A. Teegarden, Death to Tyrants: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yranny, pp. 62-63。
[2] 铭文作“?ναρχο?”,直译为“任官者”或“在籍之人”,亦可引申为具有任官资格的全权公民。此处取引申意。另外,“公民…外邦人…奴隶”的三分法系城邦文告、法令之惯用语,反映出城邦内部的等级差别,亦见于埃内阿斯《城防旨要》(Aen. Tact. 10. 5, in W. A. Oldfather et al. eds., Aeneas Tacticus, Asclepiodotus, Onsander, p.5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uc. 6. 27. 2,inC. F. Smith ed., 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 Vol. III, p.230)等古典文献。
[3] 奖励击杀僭主者银钱亦见《米利都反僭主令》(ML 43):“而任何击杀他们(僭主努姆法勒托斯等人)及其后裔的人将得到一百斯塔特尔”,见张强、张楠译注:《希腊拉丁历史铭文举要》,第80页。
[4] 击杀僭主者被民主城邦奉为英雄,其造像则象征民主城邦捍卫政权的决心。击杀西帕尔库斯的哈莫迪乌斯与阿里斯托基同牺牲后,民主雅典于公元前509年为二人树立造像,并奉其为神祇(Plin. NH. 34. 9. 17, in H. Rackham ed., Natural History, Vol. IX,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CL, 1961, p.139);锡库昂亦为成功击杀僭主的阿拉图斯立像祭拜(Plut. Arat. 14, in B. Perrin ed., Plutarchs Lives, Vol. XI,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CL, 1962, pp.30-32)。
[5] 议事堂(Prytaneion)即当值部落主席团成员(Prytaneis)办公用膳之处。“于议事堂用膳”常为招待外邦来使,或嘉许赛会获胜的公民。据雅典“议事堂敕令”(IG I2 77),哈莫迪乌斯与阿里斯托基同的子嗣亦可终身于议事堂用膳。另参见S. G. Miller, The Prytaneion: Its Function and Architectural Form, Berkeley, CA, Los Angeles, CA &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6] 銘文作“προεδρ?αν”,即剧场及观赛席前座,引申为于前排就座的特权。据雅典演说家伊赛埃俄斯(Isaios. 5. 47, in E. S. Forster ed., Isaeu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CL, 1983, p.192),哈莫迪乌斯与阿里斯托基同之子嗣也享有该特权。
[7] 铭文作“?π?τιμο?”。该词所指“权利”为人身自由及财产所有权,意即赋予奴隶自由身。据下文可知,获释奴隶所受的嘉许仍少于公民及外邦人,政治权利亦不充分,并未成为全权公民。
[8] 语义上言之,原文“πολιτε?α? μετεχ?τω”仅指参政权,并不包含全权公民享有的被选举权(?ναρχο?),因此奴隶获释后,其政治参与仍受限制。参见B. Zelinick-Abramovitz, Not Wholly Free: The Concept of Manumission andthe Statusof Manumitted Slavesinthe Ancient Greek World, Leiden& Boston, MA: Brill, 2005, pp. 307-319。
[9] 此处缺失约14个字母。
[10] 此处尚可辨识字母为“ο?με”,之后缺失约16个字母。
[11] 此处缺失约39个字母。
[12] 迪滕伯格本中作阙文。费舍尔将句末拟补为“?στω πολ?τη?”(I. Ilion 25, in Peter Frisch, Die Inschriften von Ilion, p.63),意为“他应成为公民”,即嘉许给某人公民权。蒂加登亦从之。
[13] 此处缺失约53个字母。阙文内容或为籍没僭主与寡头之财产,并用这笔钱财的一部分奖励杀僭主者及其子嗣。
[14] 铭文作“τ? δ? ?λλα”,指充公财产的其余部分。
[15] 即僭主、寡头势力及其追随者。
[16] 铭文作“συσστρατιωτ?ν”,此处指曾与僭主或寡头势力为伍的军士,其身份可能是佣兵。
[17] 以银钱及豁免权作为策反手段,亦见于《城防旨要》(Aen. Tact. 10. 17, in W. A. Oldfather et al. eds., Aeneas Tacticus, Asclepiodotus, Onsander, p. 58):“假使流亡者、君王或将领之某位亲随有嘉惠城邦之举,应授予他规定嘉许(银钱)之半数,并准许他归来。因为这样更能促成他们的企图。”
[18] 铭文作“μετοικ?ν”,指长期居留的异邦人群体。古典时代雅典史料显示,外侨大多拥有财产权,亦需承担军役、税收等义务,其地位有别于短期滞留的“外邦人”(xenoi),参见D. Whitehead, The Ideology of the Athenian Metic, Cambridge: Cambridge Philological Society, 1977。
[19] 铭文作“?πιγραφ?ν ?πιγρ?φ?ι”,意为“登记造册”,这里指对公民及外侨财产进行核查上报,并按一定比率课税。类似于古典时代晚期雅典的财产税(eisphora)。
[20] 此处旨在禁止公民以联姻手段勾结僭政官员。参见A. R. W. Harrison, The Law of Athens: Family and Property,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68, pp. 45-57。
[21] 指财产遭到僭政官员侵害、出售者。
[22] 指从僭政官员手中置产者,其置办的财产来自于非法征收的公民财物。
[23] 限制官员连任是民主城邦的通例。据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Arist. Ath. Pol. 62. 3, in T. E. Page ed., 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 The Eudemian Ethics, On Virtues and Vice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CL, 1935, p. 170),雅典公民除连任议事会成员外,不得连任任何官职。亚氏尚在《政治学》(Arist. Pol. 1308a 19-24, in H. Rackham ed., Politic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CL, 1959, p. 420)中指出,连续当选为官是野心家逐步建立僭政的常用手段。
[24] 指连任官员于第二次任期内所辖的钱财。
[25] 铭文作“μ?χρι τ?λο? δ?κη? γ?νηται”,直译为“庭审告终”。马菲(A. Maffi)认为,此处的“庭审”(δ?κη)并非指庭审案件的审理时限,而是针对特定案件的有效追诉期(prothesmia)(转引自D. A. Teegarden, Death to Tyrants: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yranny, p.189, n. 32)。汉译采纳马菲的说法。参见A. R. W. Harrison, The Law of Athens: Procedure,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71, p.120。
[26] 指第6节中的连任官员。
[27] 铭文作“δ?ι”,指赠送给他人钱物,此处则指行贿。语义角度言之,希腊文“δ?ρα”可兼指赠礼以及贿赂,司法语境下则多取贬义。参见L. G. Mitchell, Greeks Bearing Gifts: The Public Use of Private Relationships in the Greek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8-19。此处的目的在于防止公民成为官员向他人行贿的中人。
[28] 铭文作“λ?βηι”,指直接收取官员的贿赂。
[29] 指在僭政期間诬告他人者——亦即下文中的“诬控者”(?κατηγορ?σα?)——之子女。据该节现存文本推测,句首阙文内容或为“若有人于僭主或寡头当政期间诬告并处死他人”。
[30] 铭文作“μιαρο?”,指在宗教意义上受“污染”(miasma)者,其将被视为不洁之人,并遭到城邦的驱逐。导致污染的行为通常包括流血、杀生以及渎神。专门研究参见R. Parker, Miasma: Pollution and Purification in Early Greek Relig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31] 指在僭政期间遭人诬告,蒙冤而死之人。
[32] 此处费舍尔将拟补为“? φε?γηι, δεσμ?ν τιμ??”,见I. Ilion 25, Peter Frisch, Die Inschriften von Ilion, p.63),并将φε?γηι解作“受流放之刑”。
[33] 指受诬告者为免于受刑而支付的银钱。文献及铭文材料表明,雅典、开俄斯等城邦亦有以金换刑者,参见Pl. Apol. 28b, in H. N. Fowler ed., Plato, Vol. I,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New York, NY: The Macmillan Co., LCL, 1914, pp.132-134及RO 84B, in P. J. Rhodes & R. Osborne eds., Greek Historical Inscriptions: 404-323 B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420-423。
[34] 此处所谓“杀人”并非指直接击杀、谋害,而是指诬告他人,并通过票决将被告判处死刑。
[35] 此处费舍尔拟补为“??ντ?νδ?κηνμ?νικ?σηι”(I. Ilion 25, in Peter Frisch, Die Inschriften von Ilion, p. 64),意为“如果某位杀人者未能胜诉”。
[36] 铭文作“?πιγαμ?α?”,为“联姻”(?πιγαμ?α)宾格形式;迪滕伯格认为系刻工之误,遂将该词改为复数与格“?πιγαμ?αι?”,即以联姻作为求得宽免的手段。费舍尔则保留了原文,并将该句译作“(与谋杀犯)有姻亲关系者不得与谋杀犯和解,亦不得以金钱为手段(为谋杀犯请求宽免)”。
[37] 民主制度恢复后,僭主、寡头首领等势必遭击杀或流放,因此支付抵偿者应为其家人或子嗣。
[38] 铭文作“?? ?ν δημοκρατ?αι θ?λων διαπρ?σσεσθαι τεχν?ζων”,直译为“企图利用民主手段成功(当选)”,此处指在投票、抽签等民主选举程序中进行舞弊,或直接篡改选举结果。
[39] 此举旨在将反民主份子的名字彻底清除,以将其行迹从公共记忆中抹去,类似罗马的“除忆”(damnatio memoriae)之制。据演说家吕库古(Lycurg. Leoc. 117-119, in J. O. Burtt, Minor Attic Orators, Vol. II,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CL, 1962, pp. 104-106),勾结僭主的希帕尔库斯于公元前487年遭陶片放逐,其名亦被雅典人抹去。专门研究参见H. Flower, The Art of Forgetting: Disgrace and Oblivion in Roman Political Culture,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6。
[40] 公家出售祭司职务的现象在希腊化时期的小亚细亚颇为常见,参见D. A. Teegarden, Death to Tyrants: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yranny, p. 204。
[41] 此处缺失15个字母。尚能辨识的字母为“ι”及“ηδιμ”。
[42] 即嘉赏有功者所需的款项。
[43] 铭文作“πρ?τον ?το?”,意为“第一年”或“是年”。迪滕伯格本译作“第一年”,认为其并未指向任何具体时间,而是泛指“民主制再度恢复的第一年”。蒂加登则将此处译为“是年”,认为其所指是《反僭主法》出台的当年,即公元前280年。
[44] 铭文作“το?? ?ρχε?οι?”,意为“特别行政官”(special boards),此处译作“专员”。根据该节内容,这些专员即督办落实嘉许事项的特别官员。
[45] 这笔罚锾或缴纳给城邦,或直接抵偿给资助民主势力之人。
[作者吴桐(1991年—),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24;
张强(1960年—),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20日]
(责任编辑: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