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献中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的灸法经脉腧穴应用规律*

2018-10-10方臻臻郑寒丹丁邦友刘慧荣马晓芃吴璐一周志刚吴焕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5期
关键词:神阙气海任脉

方臻臻,郑寒丹,黄 艳,纪 军,丁邦友,刘慧荣,马晓芃,吴璐一,周志刚,吴焕淦,李 璟**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200437;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上海 200030;3.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1 引言

针灸镇痛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痛证的治疗。其中灸法镇痛有别于针刺,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1-2],可明显缓解腹痛。胃肠疾病相关性腹痛较为常见,病变部位在胃脘之下,耻骨毛际之上,凡风、寒、暑、湿、火等邪人侵,酒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引起腹痛[3-5]。

各大医学典籍中腹痛的病名复杂,有腹皮痛、腹冷痛、腹中干痛、腹中绞痛、腹满痛、腹中切痛、腹烦痛、腹内坚痛、环脐而痛、绕脐痛、当脐痛、少腹弦急、少腹里急、少腹急结等[6-7]。胃肠疾病相关性腹痛,涉及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肠溃疡、消化不良性腹痛、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神经官能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灸法针对外邪入侵、酒食积滞、气滞络瘀等引起的脏腑气机失调,不通而痛,以及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所致的腹痛收效良好。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挖掘有助于现代灸法临床应用[8-12],故笔者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并归纳了古代文献中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相关性腹痛的经脉、腧穴应用特点,深入挖掘古代文献资料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13-14],以期为临床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相关性腹痛提供参考资料。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以《中华医典·针灸推拿灸》[15]分部为主要检索数据库,“灸”为主题词检索。摘录有关腹痛、腹皮痛、腹冷痛、腹中干痛、腹中绞痛、腹满痛、腹中切痛、腹烦痛、腹内坚痛、环脐而痛、绕脐痛、当脐痛、少腹弦急、少腹里急、少腹急结等相关病名的条目。

2.2 检索方法

纳入标准:

①胃肠道疾病“腹痛”的条文:主要包括“腹痛”、“腹冷痛”、“腹中切痛”、“绕脐痛”、“腹内坚痛”、“腹满痛”、“肠痛”、“肠中气痛”、“肠鸣腹痛”、“肠辟”、“下痢腹痛”、“疝气腹痛”、“腹中雷鸣”。

② 有关腹痛的其他叙述:“脾疟”、“肠痈”、“霍乱”、“积聚坚满”、“少腹弦急”、“少腹急结”、“少腹里急”、“食积胀痛”。

③原文未提及腹痛,结合上下文,分析得出属胃肠道疾病相关腹痛范畴的条目,例如《针灸集成·卷二·腹胁》:“冷热不调绕脐攻注疼痛,气海三七壮,天枢百壮,大肠俞三壮,太溪三壮。”

排除标准:

①淋、癃、鼓胀之腹痛,妇科诸病腹痛。

②叙述模棱两可、具体病种不清或所用穴位无法考证,经课题组讨论确定不纳入的条目。

③后代承袭前人的重复条文。

2.3 统计学方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的描述性分析,计算各腧穴、经脉的使用频次。

频数分析:A.年代源流分析,将不同时期使用的经脉和腧穴频次汇总,列出所有经脉及其频次和使用频次排名前20的腧穴;B.经脉、腧穴使用频次分析中,列出使用频次前六的经脉和所有腧穴及其频次,并计算出经脉使用的百分率(=该经脉使用频次/所有经脉使用总频次)。

采用SPSS Modeler的关联性分析,设定域值,最低条件支持度:10.0;最低规则置信度(%):10.0。将频次大于等于5的经脉和大于等于10的主穴汇总,研究各经脉、腧穴之间配伍的关联度。支持度代表前项出现频率所占百分比,置信度表示前项与后项同时出现占后项出现次数的百分比,提升度大于1则有意义。腧穴关联规则中关元穴出现次数最多,分析与其他腧穴的关联度。

3 结果

检索共得“灸”相关条目2 643条,结合“腹痛”的古代病名,分析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条文,进行摘录和分析其所涉及的经脉和腧穴,建立腧穴和腧穴所属经脉的数据库。初步分析得与腹痛相关条目总计447条,其中非胃肠道疾病之腹痛172条,因叙述模棱两可、具体病种不清或所用穴位无法考证、重复者,经课题组讨论予以排除11条,最终纳入264条进行分析讨论,总共涉及16条经脉和137个腧穴。

3.1 历史沿革的灸疗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经脉腧穴特点

不同历史时期目标文献对经脉、腧穴梳理结果见表1。隋唐以前及宋金元时期,灸疗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的经脉涉及11条,腧穴配伍较少。明朝时期有了丰富的发展,应用的经脉几乎囊括了所有经脉(16条),十二正经和任、督、阴跷脉并应用了奇穴,腧穴应用明显增多,注重穴位配伍,关元、气海、神阙、天枢和中脘等穴的常配伍使用;清朝承袭前代,应用的经脉涉及12条,腧穴使用较多的是关元、气海、神阙、天枢和三阴交。

3.2 古代文献中经脉腧穴的应用分析

经脉腧穴使用频率的统计见表2。任脉、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最为常用,两条经脉的百分率分别为21.01%,18.08%;其次是足太阳膀胱经,百分率11.97%。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相关性腹痛的经脉,多分布于腹部;腧穴以腹部正中线及脐周的穴位较为常见,多为局部取穴,关元,气海,天枢,神阙,足三里,中脘出现频次较高。

经脉关联性分析见表3和图1,任脉与足阳明胃经配伍使用的支持度为26.89%,置信度35.21%,二者最常配伍使用;足太阴脾经使用频率不高,但常用以与足阳明胃经、任脉配伍使用。网状图也显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组合出现较多。

腧穴关联性分析及网状图见表4和图2,气海和关元穴配伍使用的置信度最高,为55.56%;关元和神阙、气海和神阙组合的置信度也较高,均为40.74%。腧穴网状图显示气海-关元-神阙三者配合使用较多。

表1 不同时期应用的经脉、腧穴

表2 经脉、腧穴的应用分析

表3 经脉关联规则表

4 讨论

古代文献对灸法治疗腹痛的记载十分丰富,其中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的灸法治疗条目也有很多,历史沿革中灸法治疗所用经脉和腧穴的特点有所不同。相同的是经脉和腧穴多取腹部所过经脉和腹部正中线及脐周的腧穴,局部取穴特点明显。不同的是明朝以前应用的腧穴较少,涉及经脉不多;从明朝开始,灸疗应用的经脉和腧穴明显增多,配穴增加。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中任脉和足阳明胃经应用最多,足太阴脾经常配伍使用;腧穴中气海、关元、天枢、神阙、足三里和中脘常配伍使用。

图1 经脉关联网状图

表4 腧穴关联规则表

图2 腧穴关联性网状图

灸疗的治疗大法主要基于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扶正祛邪。循腹部所过经脉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等将热力透达上下。中医认为,从脏腑辩证上,腹痛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16-17]。其发病可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以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18-20]。腹痛病位在腹部,属阴位,病变在腑者居多,任脉经“起于中级之下,循腹里,上关元”,为阴脉之海,濡养诸阴经,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21];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经脉主治即脾胃系统疾病;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化生气血,为足阳明脉,腹痛因脏腑失养,不荣而痛者赖足阳明胃经化血行气以濡养脏腑精气[22]。因此治疗本病首选任脉、足阳明胃经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和足阳明胃经均循行经过腹部。足太阴脾经“入腹,属脾,络胃”,中医治则“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是胃肠病虚症选取足太阴脾经可辅助治疗胃肠相关性疾患[23]。

经脉主要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在腧穴的选择上也多取脐周穴位(气海、关元、天枢、神阙、足三里和中脘),形成明显的局部取穴特点,通达经气,并且易于施灸。关元、气海、神阙、天枢均位于腹部脐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也是现代临床灸疗腹痛的必选腧穴,腹部的穴位较为集中,使用艾灸盒内燃艾绒后置脐上,能够广泛施灸,利用艾火缓慢濡养肠道,温通经脉,通则不痛,有效缓解其腹痛,对于腹泻及便秘患者均有疗效[24]。

明朝以后涉及的腧穴增多,注重穴位的配伍使用。关元穴回阳固脱,治疗腹痛证属虚寒者尤佳,《黄帝明堂灸经》曰:“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陷者中。灸五壮。主贲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溺血,小便黄,腹泄不止,卒疝,小腹痛,转胞,不得小便。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气海行气通经;神阙穴位于脐中央,培元固本,和胃理肠,其缓慢施灸有利于经气的散达。天枢是胃经重要穴位,又是大肠募穴,功善疏通肠腑之气[24];各穴配伍施灸可散寒温经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中脘穴乃胃之募、腑之会,用于调理六腑之疾,理中焦气机失畅,沟通上下,常与足三里穴配合使用,调胃健脾[25-27]。

灸疗胃肠疾病相关性腹痛古、现代灸法对比发现,古代灸法多以艾炷直接灸,艾炷大小不一,以壮数表示,艾炷燃烧一次为一壮。现代灸法应用艾炷直接灸已经很少见,悬灸、隔物灸、温灸盒灸、热敏灸、瘢痕灸和三伏灸、督灸等[28-30],隔物灸中,隔盐灸和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较多[31],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等中的应用较多[32-35]。

总体上,古代灸法选穴多样化,涉及腧穴137个,现代文献中灸法选穴范围相对较窄并且集中度高,提示临床医生用穴组方可能存在偏好。古代阿是穴的应用仅在清朝时期的记录中出现一次,现代灸法阿是穴[36]、热敏点[37-39]的应用比例增加。腧穴配伍上古代以关元、气海、神阙、天枢、足三里的配伍使用最多,现代文献研究报道以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组合较多[40]。古代文献中,灸法的应用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特点明显,为现代临床提供明确的指导。总结如下,腹痛伴有疝气选用肝经穴位太冲、大敦等,腹胀腹痛或兼不欲食或兼水湿之邪等取脾经不容、阴陵泉等穴,腹痛甚或兼肠鸣等实证取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等穴,虚寒冷痢者灸关元、神阙,气虚加灸气海,兼痢疾脱肛加百会,呕吐灸中脘。

隔物灸的应用较少记载,但仍是现代临床应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类经图翼·诸症灸法要穴》“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以致脐腹痛极频危者,急用大附子为末,唾和作饼如大钱厚,置脐上,以大艾炷灸之。如仓卒难得大附,只用生姜,或葱白头切片代之亦可”。《针灸集成·霍乱》“霍乱转筋入腹手足厥冷气欲绝,以盐填脐中,大艾炷灸之不计壮数立”。隔盐灸主中风厥症、阴寒之症。隔附子饼灸脐中在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疾患之症属虚寒者,能够温肾壮阳,隔盐灸脐中回厥救急。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相关性腹痛的经穴特征及规律,重视使用任脉及胃经之关元、气海、神阙、天枢、足三里等穴,局部取穴易于施灸。对古代文献的回顾,有助于现代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相关性腹痛的腧穴应用,为我们临床经络腧穴配伍和使用提供依据,给临床运用以启发和指导。

猜你喜欢

神阙气海任脉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神阙穴特异性科学基础的阐释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布依族验方“神阙散”的早期安全性评价研究
神阙灸防治ICU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