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黄芪桂枝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急性期临床观察
2018-10-10王仁章帆潘照忻巧娜沈崇明
王仁,章帆,潘照,忻巧娜,沈崇明
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浙江 宁波 315192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出现供血障碍而引发的一种颈椎病,其发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颈性眩晕日益趋于年轻化,患者急性期发作时常表现为眩晕、颈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易反复发作,临床效果不佳。有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2],而针刺可提高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安全性好。由此,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黄芪桂枝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分析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4例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与观察组69例。对照组男32例,女33例;年龄35~69岁,平均(53.82±8.74)岁;病程3~17 h,平均(6.35±1.08)h。观察组男34例,女35例;年龄36~70岁,平均(54.21±8.79)岁;病程 4~18 h,平均(6.56±1.17)h。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中的诊断标准,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处于急性发作期。
1.3 辨证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及《中医内科学》[5]中的辨证标准,辨为气血亏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神疲乏力,头胀痛,恶心呕吐,失眠多梦,面色苍白,或精神不振,心悸气短,舌淡暗、苔少,脉细弱。
1.4 纳入标准 ①已确诊为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符合气血亏虚证的辨证标准;②入院前未接受相似药物治疗者;③年龄35~70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颈椎关节严重脱位或颈椎间盘突出者;③心源性、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患者;④伴重度骨质疏松、骨结核、骨肿瘤等患者;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者;⑥有语言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⑦存在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患者;⑧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尼莫地平片(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片20 mg)治疗,每天3次,每次2片,1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同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饮食指导等。
2.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黄芪桂枝天麻汤,处方:黄芪60 g,葛根20 g,川芎15 g,天麻、赤芍、法半夏各12 g,桂枝、地龙各10 g。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饭后温服,1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选取百会、风池、天柱、风府、颈百劳以及大杼为主穴,以足三里、气海与血海为配穴,患者取相应体位,对操作穴位进行消毒并选用0.30 mm×40 mm毫针施针,百会平刺1.2寸,风池向鼻间方向直刺约1寸,风府直刺0.5~1寸,其他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1次,1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积分按照无、轻、中、重度分别记为0、1、2、3分,总分即为中医症状积分。②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6]评定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恢复状况,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个方面,分数分别为0~16分、0~4分、0~2分、0~4分、0~4分,满分3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恢复越好。③血液黏度,抽取2组治疗前后清晨空腹(禁食≥12 h)外周血3 mL置于EDTA抗凝管中,采用MEN-C200全自动血液流变动态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④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⑤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头晕、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定疗效。痊愈: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神疲乏力等症状消失,TCD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显效: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神疲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TCD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有效: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神疲乏力等症状有好转,TCD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所加快;无效: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TCD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变化。
4.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n 6569治疗前19.75±3.2419.82±3.31治疗后11.36±1.82①8.57±1.29①②
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观察组总有效率92.75%,对照组总有效率7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4 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前,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3 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s)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n 6569治疗前15.28±2.4615.34±2.51治疗后21.45±3.39①26.83±4.27①②
4.5 2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比较 见表4。治疗前,2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均降低(P<0.01),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4.6 2组治疗前后TCD检测指标比较 见表5。治疗前,2组LVA-PSV、RVA-PSV、BA-P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 2组 LVA-PSV、RVA-PSV、BA-PSV均升高(P<0.01),观察组 LVA-PSV、RVA-PSV、BA-PSV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比较(±s) mPa·s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比较(±s) mPa·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n 全血黏度高切 全血黏度低切 血浆黏度6569治疗前7.35±1.217.41±1.25治疗后5.26±0.80①4.35±0.72①②治疗前12.09±1.8712.13±1.94治疗后9.35±1.46①7.26±1.18①②治疗前1.92±0.311.94±0.33治疗后1.68±0.27①1.53±0.24①②
表5 2组治疗前后TCD检测指标比较(±s) cm/s
表5 2组治疗前后TCD检测指标比较(±s) cm/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n LV A-PSV RV A-PSV BA-PSV 6569治疗前26.57±4.3826.63±4.41治疗后35.86±5.92①40.55±6.73①②治疗前26.74±4.4526.79±4.48治疗后35.16±5.87①41.85±6.92①②治疗前32.58±5.4032.46±5.35治疗后44.62±7.38①51.43±8.52①②
4.7 2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1例、皮疹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5/65)。观察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1例、呕吐1例、皮疹2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4%(7/69)。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椎动脉型颈椎病,多由不良工作或生活习惯使得椎动脉遭受各种理化因素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缺血,导致患者出现眩晕、头痛、颈痛等症状。颈性眩晕若不及时治疗,常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有研究发现,血液黏度在颈性眩晕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液黏度降低使得血流速度减缓,可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流减慢而出现供血障碍,进而引发疾病[7]。其中,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可有效反映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有资料显示,颈性眩晕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处于高表达状态,血液黏度高,当病情好转时,这3项指标值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也降低[8]。此外,颈性眩晕患者LVA、RVA、BA的PSV较低,当病情好转时,LVA、RVA、BA的PSV显著升高[9]。
颈性眩晕归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邪毒内侵、情志不畅等有关。《灵枢》记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上冒耳”及《素问》记载:“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颈性眩晕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脉络壅滞,气血瘀滞则脉不通,血不流,以致气血运行失常,使血液不能充于脑,脑失所养进而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中医辨证分型以痰瘀阻络、气血亏虚、肝阳上亢为主。其中气血亏虚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应以益气补血、通络化瘀为主。
黄芪桂枝天麻汤中黄芪补气固表,桂枝通脉化气,天麻祛风止痛,共为君药;川芎活血行气,葛根除烦止渴,赤芍祛瘀止痛,地龙通经活络,法半夏燥湿化痰,共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化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缺血症状[10]。中医学认为,眩晕病位于脑,髓海不宁为其病机,《通玄指要赋》云:“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本研究以百会、风池、风府为主穴,可醒脑开窍、止眩祛风;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穴,可通经活络、益气补血;气海与血海具有温阳益气、活血化瘀功效。药理学研究表明,针刺天柱、颈百劳等穴位可有效调节颈部肌肉张力,减轻软组织对椎动脉压迫,还可显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有效缓解缺血、缺氧症状[11]。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采用针刺联合黄芪桂枝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操作方法易行,治疗安全性高。此外,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症状功能评分均升高,并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提示该联合治疗方式可明显改善颈部微循环,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而LVA、RVA、BA的PVS均升高,进一步证明本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黄芪桂枝天麻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急性期,可消除椎动脉痉挛,扩张脑动脉,从而缓解患者的脑缺血症状,疗效显著,可为临床颈性眩晕急性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但本研究存在收集样本少、未做远期疗效观察等缺陷,结果可能稍有偏差,临床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