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静脉输液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
2018-10-10毛美芹
毛美芹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七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226363
静脉输液是基层医院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输液时间集中、患者年龄大、病种多、用药种类多等特点[1],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其他输液风险不良事件,进而影响治疗进程和患者的满意度[2]。因此,需要加强对基层医院的静脉输液管理,以确保患者输液安全,使输液护理风险降低[3]。该文于2017年7—12月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基层医院190例输液患者中,满意度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6月该院内科实施静脉输液180例作为对照组,男92例,女88例,年龄28~96岁,平均(60.14±13.09)岁;护理人员 8 名,年龄 22~48 岁,平均(35.63±5.28)岁;护龄 1~29 年,平均(13.42±3.22)岁;2017年7—12月实施静脉输液190例作为观察组男96 例,女 94 例,年龄 33~98 岁,平均(69.73±12.87)岁,护理 9 名,年龄 21~49 岁,平均(36.16±5.32)岁;护龄1~30 年,平均(13.27±3.31)岁;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随机健康宣教及其他对症处理等,不强调特殊护理管理内容;观察组实施下列输液风险管理。
1.2.1 加强护理人员输液知识培养 重点加强输液过程中输液技术、输液不良反应及对策的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医德医风建设,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定期安排护理人员到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学习结束后可结合自身情况拟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再对在岗护士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1.2.2 标准静脉输液作业流程 严格遵循"三查八对"原则配制输液药品;静脉穿刺前通过语言交流等方式予以情绪安抚,缓解患者恐惧、紧张情绪;如保护好输液管、禁止大幅度肢体运动、如厕需家属或护士陪同等。
1.2.3 完善输液制度建设及监管规范 建立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健全输液规范,建立监督体制。严格按照国家卫生相关部门规定,启动应急预案系统。从输液操作流程、药物配置流程、输液副反应等进行全程安全管理。建立输液不良反应登记制度,对护理人员定期考核,对患者满意程度进行调查。
1.2.4 有效查对及巡视输液过程 输液过程核对、放置药物、配置药物、输注、巡视等各个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三查八对。细致观察、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人为的造成污染。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输液量的需要,合理的安排输液的时间及输液的顺序,避免过多的输液产生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1.2.5 加强输液药物的安全管理 护理人员牢记药物的配伍禁忌症,必须做到尽量减少联合配伍用药,必须按照说明书进行药物的稀释及配比。严格执行冲管制度。基层医院制定代输液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药物的代输服务。对高危、特殊药品要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临床输液过程中在微量泵、输液泵输液时在泵入多巴胺、硝酸甘油、胰岛素等药品时一人接上液体调节好速度后要让另一人双查以免速度出现过快、过慢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甚至出现意外导致差错发生。
1.2.6 加强相应法律法规学习规范护理行为 使护士把法律意识贯穿到每一个操作的细节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护士增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治疗意识。科室定期请一些资深护士讲解一些有关护理安全类的专题讲座特别是对一些新人职护士经验又少,风险意识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又低的人员加强此方面的培训。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理论考试评分;②护理人员输液操作考核评分;③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静脉炎、皮肤青紫瘀斑、红肿、脱落、血肿、液体渗漏、静脉炎、回血凝聚;④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静脉输液理论考试(95.02±2.47)分、输液操作考核评分(94.87±3.02)分、护理满意度98.95%高于对照组的(87.30±7.07)分、(86.98±8.02)分、92.22%(t=3.87,3.62,χ2=4.79P<0.05); 观察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 1.58%低于对照组 5.56%(χ2=4.34P<0.05),见表 1,2。
表1 两时间段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理论考试、操作考核比较[(±s),分]
表1 两时间段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理论考试、操作考核比较[(±s),分]
组别 静脉输液理论考试 输液操作考核观察组(n=1 9 0)对照组(n=1 8 0)t值P值9 5.0 2±2.4 7 8 7.3 0±7.0 7 3.8 7<0.0 5 9 4.8 7±3.0 2 8 6.9 8±8.0 2 3.6 2<0.0 5
表2 两组输液不良事件、护理满意比较[n(%)]
3 讨论
影响基层医院输液安全隐患因素复杂包括:①输液室药物配置环境不符合要求,清洁与污染空间未明确标识并合理区分。②未能严格遵行无菌操作原则药物瓶口未消毒,切割玻璃瓶后未对玻璃颈消毒、静脉输液区域进行消毒范围不满足要求者[4]。③查对及巡视制度未能严格执行 基层医院机构由于人员不足,患者日益增多,不能够严格的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患者输液副反应,输液通道通畅程度及输液速度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处理[5]。④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无输液过程中的流程示意图,无输液过程中的管理文件,缺乏管教体系,缺乏对急症的应对策略[6]。⑤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掌握不足,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表现出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足[7],输液时发生休克时,护理人员不能够有效的对病情进行判断,不能及时发现及报告医生。护理人员对药物可能存在的副反应掌握不足,近年来对新药物的运用日益增多,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不能通过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副反应[8]。
护理安全管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既往临床护理实践,对有风险的医疗行为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制定有一定干预作用的护理管理对策,最大限度降低其静脉输液风险[9],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现在及将来必定会承担更重的静脉输液及护理工作,应该完善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10]。通过对基层医院输液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使各方通力合作,是确保输液质量的关键[11],更是取得患者满意的根本,针对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养,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性,做到环环有人负责,加强药物的安全管理,做到环环保证,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前提;加强输液室管理,给患者一种舒适感;完善制度建设及监管规范;输液过程应有效的进行查对及巡视。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理论考试(95.02±2.47)分、输液操作考核评分(94.87±3.02)分、护理满意度98.95%高于对照组的 (87.30±7.07) 分、(86.98±8.02) 分、92.22%(P<0.05);观察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1.58%低于对照组5.56%(P<0.05)。与俞瑛等[12]报道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满意度提升至97.63%高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90.22%,静脉输液相关的护理缺陷例数由实施前的21例下降为实施后的4例相似。也与孙淑敏[13]研究显示的护理风险管理应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后留置针脱落1.33%、液体渗漏1.33%、回血凝聚1.33%低于护理风险管理前的7.46%、6.63%、7.87%(P<0.05)相似。
综上所述,对基层医院静脉输液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士静脉输液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水平,有效减少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