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刑侦 选择奉献
2018-10-10徐以立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蔡能斌
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照相专业,现任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高级工程师、一级鉴定官,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场物证光学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刑警学院客座教授,曾获“上海工匠”“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特长专家”等荣誉称号。
蔡能斌,就职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主要从事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技术的研究。20多年来,他坚守刑侦岗位,不仅是因为热爱和执着,更多的是身为警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因为这份责任,蔡能斌已经好几年没有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了。对此,他淡淡地告诉记者:“习惯了。因为我们选择了刑侦工作,就是选择了奉献。”
话语虽朴实,却也是这位“刑侦工匠”的铮铮誓言。
精于技术:细节入手 破解悬案
刑事照相技术是法庭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击犯罪、检验疑难痕迹物证的一种技术手段。如今的刑事犯罪更趋向于高智商、手段多样化,以往以自然光为基础的刑事照相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在侦查破案的需要。因此,研究和运用新型刑事特种照相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1995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成立了特种照相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研究目的是:将肉眼看不清的痕迹物证通过光学的方法进行显现和提取,由蔡能斌担此重任。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的科研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全国刑事特种照相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1996年发生的著名作家戴厚英在家遇害案,震惊全城。接到报案,蔡能斌与同事们赶到被害现场,发现门完好无损,没有任何撬痕。在杂乱无章的现场,勘查人员发现,客厅南边的餐桌桌面两侧各放着一个陶瓷杯,两边各置一把椅子。
蔡能斌判断,凶手可能是来访的客人,虽然看似毫无痕迹,但陶瓷杯上一定有凶手的踪迹。利用短波紫外线反射照相方法,蔡能斌捕捉到了关键指纹。据此,侦查员在戴厚英的老家安徽省颍上县找到凶手,指纹也成了其定罪的铁证。
在蔡能斌近30年的刑侦工作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他始终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正是凭借这股坚持不懈的韧劲,逐渐成长为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侦岗位上的一名技术骨干,而他的技术优势在多起重特大案件侦破中充分显现出来。根据不完全统计,他拍摄各类痕迹有2 000多次,其中重特大案件更是超过600余起,包括魏广秀系列敲头案和加拿大女模特被害案等。
心细如发:火眼金睛 还原真相
聊起蔡能斌所娴熟的刑事技术工作,就不得不提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发生的第一起外国驻沪领事馆失窃案。
1988年初,某国驻沪总领事馆向上海公安机关报案,称发现有人4次翻墙进入总领事馆内,并盗窃了价值数万美元的财物。时任刑事侦察处长的端木宏峪亲自挂帅调查此案。该案最后确定嫌犯身份的关键证据——一枚鞋印,正是由刚过20岁的蔡能斌在现场拍摄到的。虽然鞋印模糊,当时仅仅只是刑侦技术实习警察的他,仍以熟练的技术清晰地拍到了关键信息。
“心细如发”是同事们对蔡能斌的赞扬。因为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各类案发现场,一寸一寸地搜寻犯罪踪迹,及时拍摄,为诸多毫无头绪的案件提供破案信息。
1990年11月,当时的卢湾区检察院赃物间保险箱里价值人民币50万元的赃物被盗。经初步调查,该案属于监守自盗。嫌犯不仅作案手法专业,且具有反侦察意识。因此,警方没有在现场发现什么有效线索,经过反复勘察,发现在保险箱底下有两块黏连着的胶布碎片。经过研究讨论,专案组判断嫌犯是将胶布贴在手指上进行盗窃的,看似没有明显痕迹,但嫌犯的指纹很有可能会留在胶布上有黏性的一面。
在没有刑事特种照相技术的年代,如何清晰地拍摄出肉眼看不出的痕迹证物,实属巨大挑战。思忖良久,蔡能斌尝试着用白纸衬托在胶布无黏性一面的下方,并将灯光打在白纸上。反光之下,淡淡的指纹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受此鼓舞,他反复实验,最终采用漫反射(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方法拍下此指纹。
虽然刑事技术工作苦、脏、累,遇过的技术难题也颇多,但蔡能斌以严谨态度和钻研精神,像狙击手一样坚守在刑事技术阵地,为战友提供准确的破案信息,可谓以“以匠人之心琢刑侦华章”。
灵光闪现:两枚指纹 寻获真凶
1999年,吉林省延边州曾发生一起枪支被盗案。在现场,吉林警方仅发现两枚印在浅蓝色塑料表面的指印,但轮廓模糊、纹线特征无法分辨,这让破案陷入了僵局。于是,吉林警方找到当时正在当地出差的刑事技术特长专家蔡能斌,请求支援。
蔡能斌将指印带回上海,经分析研究后,他发现这是枚灰尘减尘和潜在汗液的混合指印,常用的测光和偏振光照相是无法得到清晰指印图像的。
疑难痕迹拍摄是刑事照相技术中的难题。由于客体不同,潜在指印的拍摄方法会有所不同。到底要用何种拍摄方法?紧盯着指纹的蔡能斌苦苦地思索着。
浅蓝色塑料可以强烈吸收短波紫外线!突然,他灵光一闪,决定采用短波紫外反射照相技术拍摄。很快,两枚清晰的黑底白纹线指印图像出现了——这一强有力的辅助,让吉林警方迅速缩小侦查范围,找到了真凶。
刑事特种照相技术是蔡能斌的拿手绝活。这种技术是在可见光与非可见光(红外线光源、紫外线光源、光致发光光源以及激光)下,利用物质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以照相的方法显示在可见光下难以分辨的物质差异的技术,常见分类有短波紫外反射照相、长波紫外反射照相、红外反射照相和红外发光照相。
执着科研:大刀阔斧 勇于创新
蔡能斌给人的印象是温和寡淡、平静从容,但在科研领域,他却是一位大刀阔斧的革新者——将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转化为科研课题,为刑侦技术提供科研动力:
1999年,他领导的实验室从发达国家引进了“短波紫外线实时成像技术系统”,取代了过去常用的胶片特种照相,使照片效果达到最佳。
2002年,他提出建立属于我国的第一个刑事案件录像和图像数据库的设想,该项目被公安部列入“金盾”工程。在他的主持下,实验室率先引入了数码成像系统和模糊图像处理系统,使上海的刑事影像技术最先完成了从传统的银盐成像技术向数码成像技术的跨越。
2007年,在公安部的支持下,他研究的“多功能潜在印痕显现、提取系统”获得成功,并研发出全光谱特种照相取证仪,打破了国外同类仪器对市场的垄断,一部仪器可节约近10万元经费。这套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仪器不仅获得了7项专利,更获得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蔡能斌摄影作品欣赏
北京胡同
伦敦街头
上海老街
青岩古镇
水上戏台
古镇朱家角
近年来,蔡能斌主持和参与了20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包括“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保密专项、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等。经检索,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30多项国家专利,3项成果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推广项目,6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可谓硕果累累。
此外,蔡能斌还善于总结经验,撰写了许多操作规范和作业指导书,并在《刑事技术》等专业刊物和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目前,他正抓紧时间起草《法庭科学之紫外、红外数码相机技术要求》,每日辛勤工作至深夜。
结 语
工作之余,蔡能斌是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摄影师。在他看来,看似遥远的摄影师和刑事技术特长专家的身份,正如一张底片的正反两面——缺一不可,象征着他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