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迈向全球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2018-10-10王昊
王 昊
上海投资咨询公司
关键字:低碳城市;气候变化;发展路径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从“世界地球日”的提出、《21世纪议程》的确立,及《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并逐步实施,世界各国由发展理念到具体行动,开始高度关注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融合。
进入新世纪,面对人口规模和城市化率的快速增长、能源和资源消耗与供给的矛盾凸显、气候和环境状况的日趋恶化,作为仅占全球陆地面积2%、消耗全球2/3能源、产生全球70%以上的CO2排放的城市,纷纷将“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目标,充分表明城市在经历了消耗性的经济增长、逐渐占据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后,开始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 低碳城市发展背景
1.1 国际大城市低碳发展现状
21世纪初,部分国际发达城市联合成立了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Large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至今已有伦敦、纽约、洛杉矶、东京、悉尼、巴黎、多伦多、香港在内的40个成员及其他合作城市,每年定期召开“世界大城市气候变化峰会”探讨低碳城市发展策略。
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1]的研究结果,从全球角度看,温室气体排放份额如图1-1所示,由于农业与林业大多分布于非城市区域,因而城市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供应、工业、交通与建筑四大领域。
图1-1 不同行业排放量占总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份额
从城市角度看,C40官方网站[2]的公开数据显示(表1-1),尽管各国城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但交通、建筑、能源普遍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工业方面,由于C40成员大多是发达国家城市及各国首都,第三产业在这些城市的经济结构中占据较高比重,因此工业排放量的比例普遍不高。而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占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依然保持在1/3以上,且其中钢铁、石油化工等高碳行业较为发达,这也是上海与其他国际大都市最主要的差异之一。结合C40城市碳排放源识别结果,许多城市纷纷采取各种具体行动积极应对。目前,建筑、交通与废弃物处理是低碳城市建设普遍采取行动最多的三个领域,气候适应领域的行动数量紧随其后(表1-2)。
表1-1 部分C40国家碳排放来源分类
表1-2 C40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分类
——以东京为例,建筑减排,新建政府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超过5 000m2的新建建筑均须参加绿色建筑项目[3];东京ETS是全球第一个针对城市办公建筑的交易计划[4],涵盖1 400多家机构以及相关设施(其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20%),包括1100家商业公共建筑和300家左右的工业设施,具体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承诺期为2010-2014年,目标是比基准排放下降6%;第二承诺期为2014-2019年,目标是比基准排放下降17%左右。此外,东京推进家庭减排[5],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鼓励住房翻新时采取节能改造措施;交通减排,减少由交通产生的CO2排放,制定有利于推广使用省油汽车的规则。
——以伦敦为例,伦敦致力于发展绿色交通,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拥堵费[6,7](除免征车辆,设置时间段征收10英镑),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发展绿色建筑,实施公共部门建筑改造计划[8],对存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推行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体系。
1.2 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和基础条件
1.2.1 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
(1)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现状。2014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23 56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约1.58万美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框架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超过20%;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3 529万国际标准箱,稳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比重为0.5∶34.7∶64.8,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重化工业占经济的比例依然较大,亟需走出一条体现特大城市特点的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科学发展之路。
(2)能源消费状况。2014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为11 434万t标准煤,每km2里土地面积的能耗为1.8万t标煤,远高于国内其他特大城市水平。“十一五”以来,上海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如图1-2所示。高载能产业和高碳能源比重仍然较高。截至2013年,工业用能占上海市用能约54%,其中重化工行业用能占上海市用能近35%,远高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水平。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力度,大力发展低碳清洁能源,但2013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仍达41%,总量高达5 686万t,对上海环境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带来较大的压力。
图1-2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一二三产消费总量及增速
(3)能源利用状况。上海能源利用效率国内领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十一五”以来,上海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的下降情况如图1-3所示。2014年,上海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497 t标准煤,位居全国前列。火力发电、精品钢、乙烯等主要工业产品单耗以及航运、航空周转量能耗等交通运输单耗持续下降,大部分高载能产品和行业的单耗虽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图1-3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降幅
1.2.2 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上海积极应对资源环境巨大压力和气候变化严峻挑战,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工作推进力度,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在管理体制、数据统计、低碳产业发展、低碳实践等方面打下了基础。
上海节能低碳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为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初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形成了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区政府“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出台了20多项鼓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扶持政策。
上海能源统计计量体系建设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加快推进,为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积累了初步数据基础。已针对各领域、各区县开展年度单位增加值能耗核算。每年定期发布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名单,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上报率超95%。千余幢建筑完成安装分项计量监测系统,并接入市级能耗监控平台。
上海低碳产业已形成一定发展优势。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灯、低碳装备和产品制造业已初步奠定了产业和技术优势,东海海上风电、华能石洞口电厂10万tCCS项目等低碳技术应用和攻关取得突破。
上海积极开展低碳实践区试点,为未来全面推进全市低碳试点积累经验。如长宁虹桥地区通过既有城区低碳改造,打造上海建成区的低碳发展典型,并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开展合作;如虹桥商务区按照低碳理念进行区域城市设计,制订建筑、交通和能源方面的低碳发展规划和低碳建设导则。
2 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当前,上海正处于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关键时期、人口增长超预期、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改善呼声越来越高,上海亟需通过引入绿色引擎,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借鉴国际发达城市的发展规律,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是上海破解能源消费持续上涨、缓解污染压力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上海在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将低碳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低碳发展目标与战略要着眼于长远。结合上海实际,在推进上海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布局、产业发展、节能减排、能源发展等工作的综合统筹,重点规划好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路径和配套机制有效衔接(如图2-1所示),保证各领域低碳发展战略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及各项制度、机制落地实施。
图2-1 上海迈向全球低碳城市的发展路线图
3 上海市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与路径的思考
3.1 低碳发展总目标和碳排放峰值控制目标
根据国家对上海节能降碳相关要求,到2020年,上海市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0.5%以上,初步形成低碳生产、消费和生活模式,节能低碳意识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到2025年以前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目标控制在3.3亿t以下),并进入CO2排放增长拐点,上海全面实现社会经济率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实现上述低碳发展总目标,应从以下4个具体目标着手。
(1)产业低碳化。“十三五”期间,上海力争完成相关产业调整,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
(2)能源低碳化。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明显下降;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提升至12%左右;力争使本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3)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7%(比2005年下降34%),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主要用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7%,主要工业产品单耗达到届时国际先进水平;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8%-10%。航运、航空业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水平持续提高。
(4)城市碳汇稳步提升。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争取达到18%,年碳汇量达到60万t。促进崇明东滩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提高金山三岛海洋生态保护区和全市重要湿地的管理水平,持续增加全市湿地面积。
3.2 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碳汇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路径
结合上海市情,上海在设计低碳城市发展路径过程中,特别要关注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
3.2.1 能源领域低碳发展路径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上海是典型的能源依赖外部调入的能源消费型城市,能源消费构成主要以煤炭、原油、天然气和外来电为主,其中煤炭消费量占总能耗的比例接近50%。上海市在能源发展过程中,将优化能源结构作为主要任务,控煤增气、择优扶新,大力提高外来电、天然气、新能源等清洁、低碳能源的供应能力,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进一步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形成煤炭、天然气、外来电、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多元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能源供应源头服务上海市的低碳发展战略。
在推进上海能源领域低碳发展路径方面,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1)降低煤炭消耗,推进集中供热改造、加大分布式供能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推进扩大上海市无燃煤区域、提高煤电机组发电效率;(2)提高外来电使用比例,加快建设市外输电通道、优化电力调度;(3)大力发展新能源,继续开展海上风电示范、积极拓展陆上风电规模、积极探索分布式风能资源开发、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相关政策机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4)全面推广燃气,制定和完善上海市天然气管网规划,确保管网达到有用气需求的104工业区块。
3.2.2 产业领域低碳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2015年,上海工业用能5 821万t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1%,包括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始终是上海的产业用能主体。自“十一五”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以来,上海的工业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上海许多产品的单位能耗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单一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和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体系合理布局、推进低碳制造等将是上海市节能低碳发展的重点。
在推进上海产业领域低碳发展路径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重化工业发展,压缩钢铁产能,推进化工行业整体结构调整优化;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制定完善上海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继续实施“行业限批”和“区域限批”制度,实施全面、严格的“上项目、核能耗”制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在重点产业的全面渗透,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促进产业链整合提升;(2)推进产业体系合理布局,加大落后产能和落后用能产品淘汰力度,制定纺织印染、小型钢铁、零星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工艺和设备淘汰目录,制定淘汰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继续淘汰低效照明、存量低效电机,落实S9及以下型号高耗能配套变压器淘汰;(3)推进重点区域专项调整和分散工业点的集中,如吴淞、吴泾、高桥石化、星火开发区、桃浦、宝山南大地区等传统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将中心城区、水资源保护区及规划产业区块外存量工业用地进行布局调整,转移至104工业区块;(4)推进低碳制造,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推进节能技改,积极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制造,鼓励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
3.2.3 交通领域低碳发展路径
“十一五”以来,上海交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航空、港口、铁路等对外交通设施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客货运数量增长迅速,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2014年约达2 084万t标准煤,占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18.8%左右。对外交通方面,其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但航空、水运和铁路运输业的单位作业量能耗下降明显,铁路等低能耗交通方式有待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能源消费量增长总体平稳,轨道交通能耗增长较快,但同期个体机动交通业保持高速增长,集约化交通方式有待进一步发展。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交通运输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交通用能将延续增长态势,与资源环境等外部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交通节能减排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日趋重视,市民等社会阶层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日趋关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公交优先战略的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给交通节能减排带来了重大机遇。
在推进上海交通领域低碳发展路径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1)促进对外交通节能低碳发展,积极应对航空等行业国际低碳新规则和新要求,大力发展集约化交通,形成并优化低碳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实施综合物流畅通工程,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和海铁联运,提高航空空管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进一步加大对公交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换乘设施规划建设,显著提高公交准点率、吸引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地面公交线网、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引导市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3)降低交通设施的能耗,积极开展机场、港口和轨道交通车站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节能低碳工作,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工具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动交通领域使用节能、环保、低碳的运输工具,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及配套建设充换电设施,加大天然气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在上海的应用;(4)减少交通运输工具的碳排放,加强节能环保车辆的管理、推进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改、推动各类节能环保车型发展、推进新能源车辆的发展。
3.2.4 建筑领域低碳发展路径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今后一段时间是面临重大变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现代服务业和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型公共建筑需求激增。目前,民用建筑总量已超过9亿m2,建筑能耗以每年6%左右的速度递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用能设备增多,居民生活用能需求的刚性增长趋势明显。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作为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工作任务艰巨。
在推进上海建筑领域低碳发展路径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1)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区域规划和建设落实,完善符合上海地区特征的绿色建筑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在重点建设区域及郊区新城建设等领域加强绿色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全面推广示范绿色建筑;提高上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水平,推进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认证;(2)切实降低既有建筑的碳排放水平,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降低建筑能耗,提升能效水平,提高建筑绿色品质。通过财政补贴示范引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政策扶持、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等措施,推进既有建筑开展门窗、遮阳设施、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3)推广绿色建材及施工应用,积极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施工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经过工程应用、不断完善,将其向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制定应用转化。同时,各级管理部门应从法律法规上引导施工企业执行施工节能标准,着力抓好建筑施工阶段节能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认真履行监管和稽查责任。
3.2.5 城市碳汇领域低碳发展路径
城市碳汇建设是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碳汇主要分布于农田、湿地、林地和绿地中,其中最大的碳汇是农田。
在推进上海碳汇领域低碳发展路径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绿地、林地、湿地是上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上海生态碳汇建设时,因地制宜发展绿化、抚育和建设林地、保护和修复湿地,形成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的碳汇系统,以提升上海生态碳汇水平,加快宜居城市建设;(2)由于上海土地资源紧缺,较难新增大规模的林地和绿地,充分借鉴世博会场馆立体绿化设计理念,重点推进立体绿化建设,以建筑、市政设施构筑物为重要载体发展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沿口绿化,倡导居民建筑和办公建筑的棚架绿化、窗阳台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营造增进碳汇的微环境;(3)迎合都市群人追求绿色环保、注重体验的休闲旅游需求,充分调动企业主、中小农场主建设都市农庄的积极性,鼓励农庄造林。
4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机制的思考
为确保各领域低碳发展路径顺利推进,笔者建议创新机制设计,为上海低碳发展营造可持续的制度环境,应集成创建一系列低碳发展新机制,如能耗总量控制制度、碳交易机制、差别化电价、低碳消费积分体系等,引领城市管理方式的新变化。在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碳排放控制目标下,运用市场机制,将企业碳排放外部成本内部化,引导企业主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
4.1 创建能耗总量控制制度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同时,进一步提出“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上海为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对全市能耗和煤炭总量控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分解方案。
(1)能耗总量控制制度。“条块结合、行业为主”,参照上海现有“条块结合”的节能管理体制和能耗统计口径,将上海市能耗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11个行业主管部门和17个区县。行业主管部门承担各自所辖领域用能大户能耗总量控制的责任,其余用能指标均由区县承担。各行业主管部门、区县再将其自身承担的控制目标,分解至其所辖的市级重点用能单位或部门、区县自定的节能监控单位。
(2)煤炭总量控制。参照上海现有的节能管理体系和污染物总量管理体系,煤炭总量的控制体系拟为条块结合的思路,以及重点用煤企业强化控制、重点用能单位结合控制(煤炭消费零增长)和用煤企业全面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4.2 创建碳排放权交易新机制
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重点围绕试点企业的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监管体系、法规及配套政策等开展。
(1)试点企业的选取。交易主体的选择兼顾减排目标的实现和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将来交易的流动性、活跃性,考虑纳入交易的企业排放总量要达到一定规模、CO2排放强度较高、覆盖不同减排成本行业、属于能耗增速较快的行业,创新提出310家重点用能单位纳入交易主体范围。
(2)交易圈配额总量的确定(见图4-1)。基于上海市目前碳排放水平分析和计算、“十二五”期间年均GDP增长7.5%的考虑,以及“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19%的要求,到2015年,上海市碳排放控制总量为2.79亿t。通过与上海市碳排放总量的同口径调整,2009—2011年上海碳交易企业排放占上海市的比例在52%-58%之间。根据上海市2015年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及交易圈占上海市总量比例,交易圈排放总量应控制在1.61亿t。按照配额发放口径调整,交易圈配额总量应控制在1.74万t。
图4-1 配额成交量走势图
(3)企业配额分配方法的确定。在研究国际分配方法和国内其他城市分配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满足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总体目标要求、不影响企业合理发展、符合行业发展阶段和排放特点、促进企业提高能效等方面,可考虑采用两种配额分配方法:①历史排放法。适用于除电力行业外所有工业行业和除航空、港口、机场外的所有非工业行业,采用历史排放法的企业排放配额计算公式如下:企业排放配额=基本配额+新增配额+先期减排行动配额,配额发放边界与排放边界一致;②基准线法。适用于电力行业、航空、港口行业和机场(部分排放边界较清楚、上海已出台行业用能标准、行业用能单耗标准支撑较强),主要通过确定企业的排放基准,根据年度实际业务量,并考虑部分调整因素确定企业年度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企业排放配额=年度实际业务量×排放基准+调整因素。
4.3 完善差别化电价机制
上海市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覆盖制革和印染企业、规划工业区外的零星化工和危化企业,以及外环线以内的电镀、热处理、锻造、铸造等不能适应当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企业。为提高惩罚性电价的操作性,加速淘汰高能耗行业中的劣势企业、落后生产线及低能效设备,需进一步明确政策的范围依据和标准界定等细化实施办法,明确实施范围、征收对象和加价标准及执行等相关操作程序等。
5 推进上海市低碳城市实践的探索
5.1 低碳发展实践区的实践现状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着力部署上海低碳发展试点工作。
2011年率先开展了首批低碳实践区创建工作,确定了虹桥商务区、长宁虹桥地区、临港地区等8个试点区域作为市级低碳实践区,力求突破低碳发展遇到的瓶颈,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为推进全市试点积累经验。
2015年,上海启动了第二批低碳发展实践区的创建工作,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世博园区、前滩国际商务区、杨浦滨江南段地区等重点区域积极申报,为区域低碳发展实践注入了新生力量。
从两批低碳实践区实践现状看,上海低碳发展各项基础工作逐步夯实,目标及责任考核工作不断加强,各项创新政策和机制体制陆续出台,节能低碳技术被广泛运用,重点建设项目的示范效应得到充分显现,全社会节能低碳氛围得到显著增强。
(1)基础工作逐步夯实
部分实践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和相关服务平台,如黄浦外滩-滨江地区将超过220幢的商业商务楼宇纳入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900万m2建筑面积的能耗监测监管;临港地区建立了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其中40%企业(50家以上)接入了该平台;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金桥生态信息平台和再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绿色企业宣传示范和低碳生态管理。部分实践区明确了低碳发展推进机构及职责,并将低碳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区域有关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如长宁虹桥地区专门成立了低碳发展办公室推进实践区建设。
(2)政策机制持续创新
虹桥商务区、徐汇滨江地区等新建区域出台了低碳建设导则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以土地出让为抓手,明确新建项目的节能低碳建设标准。崇明区积极推进“阳光工程”,农村居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50%以上。黄浦外滩-滨江地区每年公布200家以上重点碳排放单位名单,并向其下达年度目标,加强节能低碳管理。长宁虹桥地区设立了低碳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并引入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贷款等资金,对区域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节能低碳项目给予扶持,并正在研究制定建筑能效对标公示约束性制度,以创新促进用能主体实施低碳改造。
(3)低碳技术和举措全面推广
新能源技术示范效应充分显现,虹桥商务区实施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商务区内冷热电联供的区域能源中心项目;虹桥铁路客运站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单体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6.7MW瓦屋顶光伏电站;临港地区建成上汽集团14MW厂房屋顶光伏项目(见图5-1);崇明建设完成7座风电场,装机规模总量达到33万kW。低碳绿色建筑技术全面发展,各实践区普遍要求新建民用建筑50%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虹桥商务区新建建筑100%达到绿建二星级标准(建筑面积合计526万m2),黄浦外滩-滨江地区企业天地二期同时获得国内外绿色建筑最高等级双认证;长宁虹桥地区推进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约135万m2。系统推进低碳交通工程。奉贤南桥新城建成大型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长宁虹桥地区推进了慢行交通系统的改造,临港地区启动电动公交用户侧光伏储能示范工程建设,崇明引入EVCARD分时租赁系统,在商业圈、公交枢纽、旅游景区等地区已上线运营124个网点。低碳工业稳步推进,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了绿色低碳产品,推进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并重点开展了企业碳排放核查;临港积极推进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完成70%工业企业的LED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尝试。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区域内中水回用再生利用系统,构建了再生资源服务平台。
图5-1 临港上汽集团14MW光伏项目
(4)低碳发展氛围显著增强
黄浦区推进20家企业成为上海市首批低碳践行单位试点,积极推进耀江低碳社区建设;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碧云社区积极开展环保周、低碳生活小窍门、“碳排放量”计算器、个人碳足迹等创新性的低碳宣传活动。崇明举办了三届生态岛国际论坛,临港地区每年举办“上海-伦敦低碳国际城市论坛”,低碳城市建设在国际大都市中率先开展高层次交流活动。
5.2 持续推进区域低碳发展的建议
上海市低碳实践区试点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试点区域碳核算统计、技术推广和能力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区域碳排放统计和核算。从第一批低碳实践区看,区域碳排放统计和核算与目标相应方法及相关数据来源还不尽明确,大部分实践区完善了建筑、工业等能耗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了区域建筑和工业能耗统计、报告制度,但在低碳交通、碳汇等领域的碳排放统计和核算还不十分完善。建议划定区域碳排放测算边界,结合碳排放统计核算可行性,将建筑、交通(区域内公务车和通勤车)、碳汇领域纳入区域碳排放边界。
(2)出台实践区技术目录。目前,上海市低碳实践区在建筑节能改造、低碳交通系统构建等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瓶颈,建议出台实践区技术目录,梳理成熟、经济、适用的低碳技术,如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光伏、建筑立体绿化、绿色建筑等各类型典型技术,研究提出推广应用技术目录及路径。
(3)完善合作交流。设立低碳实践区能力建设资金,定期召集低碳领域专家和各实践区研讨组织管理、政策研究、实践推进和低碳宣传方面的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专家咨询会、建立实践区交流机制等方式为低碳实践区把脉,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由各实践区根据已应用的节能低碳技术、发展模式,如国际社会资金引入、既有建筑低碳改造、能耗监测平台建设、低碳交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等经验编制相关案例,开展实践区典型案例汇编,树立标杆并进行宣传推广,向全市其它地区拓展应用范围。
(4)持续完善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准确描述和评价低碳实践发展的目标、状况、水平和趋势,需构建一套具有典型意义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低碳发展实践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还不够完善,建议在虹桥商务区、崇明生态岛、临港地区等低碳发展实践区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针对低碳管理、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研究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评价值,从两条主线进一步完善,一是分析国内外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重点参考城区尺度指标体系,使指标具有普遍性、先进性、整体性、相关性;二是结合上海市所辖特点和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目标,使指标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特色性、前瞻性,详见图5-2。
图5-2 上海市低碳城区建设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5.3 上海迈向全球低碳城市展望
当前上海已向建设国际低碳城市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低碳发展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1)上海需继续加快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深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轻型低碳产业结构;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提高天然气使用比重,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建设。
(2)上海的低碳技术发展重点主要以替代、节约、修复、再利用和循环等为方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加大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研究与示范应用,开展煤气化多联产与IGCC的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有利于生命健康和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资源能源利用模式、环境保护体系及生态科技示范基地。
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上海要在节能减排、新能源技术、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碳捕捉、碳储存、清洁发展机制等方面更进一步与国际社会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促成发达国家对上海的技术转移以提升上海低碳技术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省市,特别是长三角的合作,共同推进城市间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上海迈向全球低碳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