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农田地膜残留调查及防控措施
2018-10-10潘军茂
潘军茂
(陕西省旬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陕西 旬邑 711300)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墒、改变土壤理化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等特点,可有效解决山区旱地玉米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低温、干旱、无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保苗壮苗、防旱抗涝、高产稳产、提质增效。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一般667m2产量600~700kg,最高可达1000kg以上,与露地平栽相比667m2增产35%~50%,特别在高寒山区和旱塬,增产作用更加明显。但聚乙烯地膜是一种难以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既不能被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被自身分解,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若回收不及时,土壤中残膜量不断增加,造成土壤结构破坏,作物根系的吸收功能受阻,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甚至导致自然降水下渗困难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最终导致土壤环境严重污染,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明显下降。
1 旬邑县地膜残留调查
1.1 地膜玉米种植情况
旬邑县地处陕西渭北旱塬沟壑区,平均海拔1300m,平均气温9.1℃,≥10℃有效积温2955.8℃,年日照时数2390.2h,无霜期179d,年降雨量611mm,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也是春玉米的适生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0世纪80年代就在旬邑县推广应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技术比较成熟,体系比较完善。目前,玉米种植一般采取70cm窄膜一垄两行和140cm宽膜一垄四行2种模式,4—9月玉米生育期垄上地膜全程覆盖,地膜覆盖率基本达到了100%。全县年种植地膜玉米1.4万hm2,平均产量700kg/667m2左右, 总产14.7万t,占粮食总产的85%以上。
1.2 地膜残留监测与调查
地膜玉米种植667m2使用厚0.008mm、宽70cm或140cm的聚乙烯地膜2.5~3kg,旬邑县年使用地膜525~630t。随着地膜的长年推广应用,玉米田残留了大量的聚乙烯地膜,严重污染了土壤环境,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地膜残留田间实际调查(挖取1m2,深30cm的土壤),按照土壤深度0~15cm和15~30cm 2个层次收集残膜。从表1可以看出,捡拾后田块地膜残留量种植11a最大为3.03g/m2,折算为2.02kg/667m2;种植3a最小为1.37g/m2,折算为0.91kg/667m2;未捡拾田块地膜残留量种植5a最大为15.7g/m2,折算为10.47kg/667m2;种植1a最小为3.2g/m2,折算为2.13kg/667m2,但仍比捡拾后田块种植11a的地膜残留量大。地膜残留64%以上分布在0~15cm土层,35%左右分布在15~30cm土层。无论是捡拾后田块还是未捡拾田块,地膜残留量都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大,只不过捡拾后田块增长较慢,增加幅度明显小,未捡拾田块增长快的多,增加幅度大的多。
表1 地膜残留调查统计表
2 农田地膜残留的危害
2.1 残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累积的残膜切断了土壤孔隙连续性,导致土壤孔隙度逐年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大,水分和空气运动受阻,重力水运动缓慢,土壤含水量下降,通气性能下降,农田抗旱能力减弱,地表水不易渗透,土壤次生盐渍化。同时,残留地膜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正常土壤结构的形成,使土壤养分难以释放,导致土壤肥力水平下降。
2.2 残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由于残留膜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造成作物种子难以萌发,残膜碎片抑制了作物根系的发育,迫使主根弯曲生长,导致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困难。根系变短、变小、变弱,根系数量和重量减少,水肥吸收性能下降,导致生长不平衡。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影响了水分和养分的正常吸收,抑制了地上部分的生长。作物株间施肥时,残膜分离肥料,降低施肥效率,导致产量下降。
3 农田残膜污染防控措施
3.1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地膜污染长期性和严重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残膜回收意识。制定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超额收费政策,尽快将农田膜污染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3.2 选用适宜规格
将地膜厚度从0.008mm增加到0.012mm,不仅可以提高增温保墒效果,而且有利于薄膜的清洁回收。宽幅地膜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70cm窄膜较140cm宽膜残留土壤中的几率大2.17~2.57倍[1]。
3.3 改进机械性能
随着聚乙烯地膜的广泛应用,人工捡拾残膜变得越来越困难,利用机械回收残膜是未来的必然趋势。由于残膜分布深、碎片小、残渣多等特点,单性能回收机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根据农艺和回收时间的要求对残膜回收机进行改进和优化,建立完整的机械化回收技术体系,主推秋后残膜回收机械,重视播前残膜清除机械的推广,研发推广可有效回收耕层20cm深度残膜的机械[2]。通过残膜回收机械的应用,辅助人工捡拾,可大幅度提高残膜回收率。
3.4 研发新型地膜
大力开发新的覆盖保湿材料,如光降解膜、生物降解膜、光生物降解膜、液态地膜等,减少普通聚乙烯地膜的应用。目前,大多数可降解地膜的强度不够,容易开裂或降解不彻底,成本高,难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提高降解率,降低成本。
3.5 优化耕作制度
通过轮作倒茬减少地膜覆盖率和使用量,减轻残膜污染危害。选用宽幅地膜或实施垄侧种植,实行一膜多用,减少土壤中的残膜量。在作物适当的生育期,地膜玉米海拔1000m以上的地区在大喇叭口期,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在拔节期[3],选择土壤湿润或疏松、膜上无淤泥的时间及时揭膜,不但对作物的后期生长发育影响较小,还可提高残膜回收率。
3.6 推广秸秆覆盖
采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进行覆盖,不但具有保水防旱、改土肥田、方法简便等特点,而且避免地膜残留污染,有效改善耕地质量,优化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繁殖活动,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增产效果也很明显。
3.7 政策约束激励
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力度,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要求地膜生产、销售企业和使用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必须交纳回收处理费。制定激励政策,建立回收补贴,提高企业和群众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