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花寻芳留斑斓,童心妙笔绘纯真

2018-10-09邓漪

教师·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继承美感形式

邓漪

摘 要:水墨画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水墨创作潜能,最终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文章通过分析水墨画教学现状,提出在具体教学时可融合继承与创新,兼顾形式与美感,从而实现水墨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继承;创新;形式;美感;水墨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03

义务教育阶段水墨画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表现纯真自然的童趣。这种趣味,不完全是教技法教出来的,是通过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我生发出来的真实状态,因此,概念化的技法只能掩盖、替代和扼杀这种天然。中国绘画的高品意境也会通过水墨的体验让孩童潜移默化地获得。学生们有自己的天性,水墨画教学要顺应他们艺术发展的需求,我们要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将学习水墨画的情绪调动起来,将个体能力发挥出来,使水墨画创作的状态兴奋起来,顺其自然地诱发他们水墨画的艺术潜能,使其体验到水墨画创作的自由和乐趣,成就属于他们自己个性化的水墨语言,并保留住画面中最有生气、最具活力的部分,这就是水墨画教学的初衷和使命。笔者认为在水墨画的教学中,我们不妨从“融合继承与创新”“兼顾形式与美感” 入手,让学生们在水墨的世界里用童心描绘纯真,用五彩斑斓留住墨痕的魅力。

一、融合继承与创新

在科技讯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学习运用各种图像传达和交流的方法,已经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趋势。其中运用国画工具进行造型活动即水墨画的学习,显得格外突出,尤其是当下习总书记大力提倡對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目前主要障碍在于传统文化内容枯燥乏味,而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儿童水墨画是不同于传统成人水墨的现代水墨绘画,是更加注重儿童内心的感受、情感表达和探索创新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所以教师们不能“为了技法而技法”,运用公式化的“老年大学”模式。对于最常见、最成熟的“梅兰竹菊”题材的学习与临摹,教师要给学生们留出创造的空间,造型不能要求太准确,笔墨也不需交代得太清楚,不妨将错就错,找的是感觉,表达的是味道。教师可以采取始于抽象、陷于具象,由抽象到具象的递进课程,终于“似与不似之间”形象的创造,既保护学生的纯真自然,又使之更深层次地理解传统。继承与创新要把握好度,对于国画技法的继承,不能僵化地临摹,要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做到先放后收。一放一收则是考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艺术修养了。对于年龄、禀赋、学画时间有所差异的儿童,教师可根据水墨画学科性的特点进行阶梯式水墨画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教师可有创意地设计些趣味性的水墨游戏过渡环节,例如“我说你画”,用毛笔蘸上墨或是色,点画在宣纸上,再加一点水,慢慢散开,根据墨色渗融产生的画面效果,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那些湿润的虚幻的色块,像不像天上的云、雾里的花和水中的涟漪呢?学生再动手添加上些线条,于是宣纸上就出现片片云彩、朵朵花儿,甚至是身边熟悉的物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使用国画材料绘画带来的趣味、喜悦和新意。教师如果教授过多的技法,则束缚了儿童的思维,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按一定的笔墨要求去画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表现题材,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表现属于他们的世界。而对学画有一段时间和基础的儿童,教师自然要引导他们进行大师(如朱耷、齐白石等)经典作品的临摹。学生观察体验大师们的用笔用墨,逐渐深入传统并学以致用,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水墨画的各种元素,渗透一些美术语言。比如,墨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笔法有中锋、侧锋、顺峰、逆峰、散峰等,还有“钩皴擦点染”的技法等。例如教师画一棵树,要让学生明白,线条除了粗细曲直,还要有方有圆;两棵树,就要有大小、前后遮挡对比的关系;三棵树除了前面的要求,还要有疏密对比等关系。用水墨画树,并不一定是去画树的外形,而是借助树去表现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曲直、疏密、开合,黑白对比等关系。到了初中阶段,教师则可以告诉学生中国画的笔墨表现规律,在国画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和哲学,是运用辩证法去表现自然事物的美,去创造美的世界。水墨画是做“减法”的艺术,正所谓“大道至简”,引导学生学会中国画简单的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的美术语言也应该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国画的学习过程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去创新,这样更加符合美术学习的认知规律。

二、兼顾形式与美感

美术课程中的“三维目标”走向“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美术教学的宗旨是致力于培养具有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同样,教师在水墨画教学中带领学生们了解笔墨的文化渊源,感知笔墨独特的审美感受,探索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利用中国传统绘画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目前水墨画教学有这样的形式:一儿童不管年龄都跟着老师学画梅兰竹菊和山水画;二是玩趣味水墨游戏,用技法做特效,或是做大场面的水墨装置;三是用水墨去写生,类似西画的素描、色彩写生等。其实不论是哪种形式,都要渗透中国画的笔墨美感,在形式上是中西融合,例如将水粉、水彩甚至是油画棒和水墨结合,材料和形式可相互移植和转换,儿童会觉得很有趣;在画幅尺寸上要有变化,在构图布局、用笔用色处理上都要引导儿童去感受,墨色在画面上融合所展现出的形式语言的魅力。对于低龄儿童可偏重形式美感,用墨和色,轻松地、随心所欲地在宣纸上绘制有新意的物品。

单纯的水墨技能、表现方法是儿童不能够准确掌握的,而且在宣纸上水墨痕迹所构成的艺术形象,也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学生往往会出现第一张画得最好、最有水墨韵味,再画一次就索然无味了。所以适当侧重笔墨技巧的锤炼是有必要的,教师应多引导儿童大胆尝试破墨、破色、破水的多种方法,了解宣纸的性能,给他们实物图片,选择喜欢的生活物品大胆地抒发情怀,并给予及时引导和鼓励。有了基本的笔墨用法再渗入画面的形式感,例如儿童们无意识的平面化的描绘,空间表现也是采用鸟瞰式、水平式、开放式和混合空间等形式,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将这些有趣的构图进行巧妙的组织和展现,人物画不完整没有关系,画面中物象杂陈、散点有序、造型上适当的变形和夸张,恰恰是体现出儿童水墨画中天真、稚拙、简朴的特色。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目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们,专业知识很丰富。也有非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在大学里接受的是西画的美术教育,有些甚至没接触过国画。而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画法更不同,如果让只学西画的教师教中国水墨画,教师就会像画素描一样去表现笔墨。所以,没学过中国水墨画的教师,就必须多读点相关的书籍如《中国画论》《中国水墨》,练习水墨画和书法,参考美术教材里的水墨画内容,亲手实践设计适合学生们的水墨画课程。尽量运用学生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水墨画是简练、大气、内在的;笔墨上不求功夫,但有趣味;造型上不够精准,但有气韵。教师们就该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和学生们共同进步成长。对于国画专业的教师而言,就要“笔不离手”,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重拾自己的专业,否则就很难胜任水墨画教学。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水墨画教学,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艺术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为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成长奠定基础,让他们以后有能力运用水墨画的辩证关系去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大师水墨画韵味;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则可帮助他们往更高层次的水墨画学习夯实基础。我们助力为学生们在水墨世界里留下更多斑斓,用笔墨描绘出童真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廖群带.儿童趣味水墨画的教学研究[J].中文信息,2018(3):122.

[2]顾玲霞.儿童水墨画写生教学的四个突破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1):75-78.

猜你喜欢

继承美感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