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18-10-09王慧

教师·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王慧

摘 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新时期的应用型人才,仅仅具有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有必要强化“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03

一、“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以及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

1.“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作品不断地雕琢和改善,并享受作品不断在自身手中升华的过程,对细节的要求更加完美,对精品有着执着的追求。目前,“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一种精神体现,强调的是工匠的职业态度和岗位责任感。“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1]。将“工匠精神”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实践,可以让教师制订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2.“工匠精神”在高职职业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工匠精神”蕴含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成果和精神内涵,对现代工业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日本、德国、美国这些工业制造强国,从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生产,再到品牌的创设,很多环节都体现着工匠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崇尚专注、追求极致的工业精神,即便是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仍旧是十分重要的,是很多企业人才选拔和培养时需要考核的重要内容,所以对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2]。

其次,“工匠精神”当中蕴含着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产品的生产质量和品质,还透露着工匠的职业精神,所以“工匠精神”中的“技”与“德”,都可以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职学校可以坚持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树立学生成长的精神标杆。

最后,“工匠精神”当中蕴含着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这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中强调“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可以让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技能教育的具体实践,最终形成学校的独特文化,并服务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理想较低,缺乏科学价值的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高考的“落榜生”,很多学生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自我否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甚至没有基本的职业理想和发展方向,这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育是相当不利的。同时,很多学生进入高职学校是被迫的选择,对职业教育不认可,所以职业价值观是非常模糊的,在校期间的学习常常缺乏科学价值观的引导。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就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或者是在执行家长的意愿,能够在未来找个工作,但是可能并不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专业,与个人的职业理想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对自己专业领域蕴含价值的主动探索和敬畏,这些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之处。

2.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有不少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抱着“得过且过”“及格万岁”的态度,所以学习目标低且模糊,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学习态度,这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同时,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在中学时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职业技能的训练上缺乏探究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耐力。例如,有的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常常浅尝辄止,或者在遇到学习困难和障碍时,容易产生急躁、退缩、畏难等情绪,不利于个人职业素质的系统发展,这无疑也是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一种重要表现。

3.在就业压力面前缺乏良好的职业态度

毋庸置疑,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直都在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综合素质存在缺陷的学生,常常在毕业时无法顺利就业,在学习过程中就面临着比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由于学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很多学生在就业压力之下的学习带有比较大的功利性,如“考证热”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却忽略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情感的发展。还有些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认为自己的專业前景不是很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或者职业发展环境有限,所以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不热爱、不认真、不积极,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提起。此外,从高职学生就业后的频繁离职来看,很多学生倾向于选择责任小、任务轻、福利好、自由时间多的工作岗位,缺乏吃苦耐劳、对企业负责、对企业忠诚等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情感。很多学生甚至在金钱与地位的诱惑下频繁跳槽,缺乏相应的奉献精神和专注技艺的职业追求,没有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4.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机制

在以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通常把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两个重点,而对“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相对忽视的,所以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教育教学机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弊端,难以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引领下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同时,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很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但是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建设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高职学校的教师多是处于“一对多”的教学环境之下,很难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指导;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失,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3]。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1.做好“工匠精神”的融入,加强职业价值教育

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所以无论市场条件和职业环境如何变化,从业人员只要拥有忠于职业、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坚守品质的“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职业价值教育当中,让学生消除职业偏见,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的职业价值,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具有基本的职业操守,为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加强特色教育和培养

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短时间的职业教育,很难从一名毫无职业经验的学生成长成为一名大国工匠,所以高职教育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教育,不可以盲目开展、揠苗助长,而是要以“工匠精神”为引导,通过“搭台子”“架梯子”,为大国工匠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撑,创设一个大国工匠得以成长和发展的良好平台。对此,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特色教育,制订精细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规格,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特长、职业倾向;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让学生可以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增加实训实践教育的比重,注重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日益迫切,加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战略转型期,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以技能型人才为主,积极增加实训实践教育的比重。基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教育需求,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系统的理论灌输或校内实训,还必须让社会、企业、行业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制订人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变革、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让高职学校“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养有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更高的起点。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改变学校原有满足于老教材、老设备、老技术的传统实训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生产制作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战环境下体验和学习“工匠精神”,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4.鼓励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工匠精神”传承的优良土壤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当中还存在不少障碍,原因就是校企双方的权、责、利的界定不够规范和明晰。为了共同打造“工匠精神”传承的优良土壤,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上对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宜进行明确、规范的界定,如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要提前给学生购买保险;高素质毕业生的招聘,合作企业具有优先选择权;对于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只有政府、学校、企业通力合作,才能有效解决技能培训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共同培育“工匠精神”培养的优良土壤[4]。

5.完善高职学生向“工匠人才”的职业上升通道

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在制度规约下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5]。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工匠人才”的职业培养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必须改变当前“应试教育”和“唯学历论能力”的局面,打通和完善职业技能人才的晋升通道,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破除传统偏见,这样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才会更加科学,为高职院校“工匠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

四、结语

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更加呼唤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效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努力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氛围,完善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机制,让“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薛德祥.立足“鲁班文化”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93-95.

[2]李 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3]徐 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3-65,78.

[4]肖薇薇,陳文海.工匠精神衰微的现代性困境与超越[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13-18.

[5]程 宇,樊 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