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意识
2018-10-09范秀华
范秀华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创新,在教学操作中需要创新,在教学引导过程中也需要创新,只有全面创新教学过程,才能给学生带来一定启示,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呢?文章结合作者自身相关实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13
瞄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而且对其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教师借助多种教辅手段,在课堂教学设计、执行过程中不断展开创新探索,势必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感知。创优教学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助学,为学生营造适宜学习求知空间,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升级数学课堂训练设计,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机会,全面塑造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创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实物展示、挂图解读、实地测量、多媒体展示等教辅手段有特殊兴趣。教师利用多种教辅手段进行教学,自然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多种形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科学选择。激趣是手段,调动学生创新意识才是目的[1]。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你能够从图片中掌握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很快就汇集众多信息:“这张图片上有6个篮子,每个篮子有10个桃子,另外在篮子外面还有8只桃子。”教师又投放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只小猴子。教师给出提示:“前面图片中有多少个桃子呢?这里来了两只小猴子,桃子是猴子的最爱。结果会怎样呢?”学生议论纷纷:“这两只猴子肯定要来吃桃子。”“这些桃子该如何分呢?”“这很简单,68个桃子,两只猴子,一分为二。”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学生顺利完成相关操作:68÷2=34(个)。计算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思考:“这道题太简单了,如何改造一下,提升其难度系数呢?”学生听教师这样说,顿时有了探索兴趣。有人说增加猴子数量,也有人说增加桃子数量。课堂进入讨论环节,学习研究气氛浓厚。
教师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机会,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当学生建立初步认知之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创新讨论。教师成功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这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二、营造空间,发掘学生数理潜质
学生大多有诸多学习思维,教师利用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有方法指导,还要给足学习探究时间,为学生创设适宜学习环境,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习研究中提出问题,在不断分析对比中解决问题,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体验。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有丰富成就感,其学习创新能力也会快速提升[2]。
激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给出更多启迪和引导,小学生有创新探索的心理愿望,但缺少一些操作方法,教师需要在创新环境和创新手段方面给出更多设计。如学习《对称轴》时,为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更清晰的认知,发动学生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案例:“在我们的身边有丰富的轴对称图形,说说你是如何判断这些图形的。”学生听说要展示自己的判断手段,都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展示活动。有学生说:“这些轴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沿着对称轴对折,就可以重合起来。我用一张白纸,沿对称轴遮盖图形半边,然后再遮盖另半边,可以准确作出判断。”也有学生说:“我是利用图形整齐性进行判断的,有规律排列的图形大多数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对学生探索经验给出肯定评价。
教师让学生介绍个性判断方法,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发掘学生数理潜质。从学生介绍的情况不难发现,学生创新思维已经启动,实践操作带有探索意味。
三、注重衔接,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一般情况下,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利用旧知展开衔接讲解,启动学生衔接意识,经过多重对比,最后建立学习新知。为提升学生探索品质,教师不妨布设一些思考问题,并发动学生展开创新探索,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发现、去归结,自然能够建立有形学习认知,也能够在不断探索思考过程中形成创新能力。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学习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前面我们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乘整十数,现在要接触两位数乘两位数了,这里能不能利用前面学习认知来解决相关问题呢?如14×12这道算式,如果用前面的学习认知来解决,该如何操作呢?”学生开始热议,并进行相关操作演示。有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可以先将12分成10和2,先计算14×10,再计算14×2,最后将结果加一起。”也有学生这样表述:“可以将12分成6和6,计算12×6,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相关介绍,顺利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相关内容。
从学生相关操作探索中可以看出,学生主动探索思维呈现活跃性,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呈现条理性、逻辑性,这说明教师引导发动是具有针对性的。学生大多有主动探索意识,面对新问题,自然有求索精神,在不断推演过程中,其对算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升级实践,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自然能够调动学生数理思维。生活实践中要涉及更多数理问题和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启迪,帮助学生建立关联意识,对生活数学现象展开主动追踪和探索,并在不断探研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激活创新思维,这对成功塑造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面积计算》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课本、文具盒、桌面等实物,先判断其图形类型,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并计算其面积。学生对这样的动手实践任务有更多的参与热情,教师任务下达后,学生都能够快速进入操作状态。教师巡视全班,跟进指导学生相关操作,解决学生问题。当学生初步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木板:“这是从木材厂带过来的木板,谁能够测量出它的面积呢?”学生观察之后,纷纷展开测量实践。经过一番实际测量,学生得出了面积结果。教师让学生介绍操作过程。一学生说:“这是一块不规则的木板。我们先用直尺进行分割,将其变成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用直尺测量这些规则图形的边长,经过分步计算,最后合计,自然获得了比较准确的面积数据。”教师给出认同评价,鼓励学生用更简便的方法展开进一步探索,学生学习探究热情更高涨了。
教师引导学生对身边图形面积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帮助学生先建立面积相关概念认知,然后给出不规则木板,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创新探索。学生经过认知研究,最终给出了自己的操作方案。从学生操作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创新意识已经启动,利用现成学习认知展开创新探索。为进一步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師又给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这无疑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严峻考验。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每一个学科的首要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有自身学科特点,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基础等展开充分调研,以拓展教学视野,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创新不仅是一种探究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正确的学习理念。
参考文献:
[1]曾玉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考[J].教育革新,2017(11):1.
[2]吴妹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