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辟蹊径 终入桃园
2018-10-09杨小青
杨小青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仅局限在课堂上,将是狭隘的、封闭的。教师应该在课文的依托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让学生在多渠道的海量阅读中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实现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化、高效化。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兴趣;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1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只有让学生在课内学会阅读方法,并能在课外大量地、多渠道地阅读中获得语文实践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多辟蹊径、精疏妙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一、依托文本,抛砖引玉,激发兴趣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依托教材特征和学生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1.利用课前铺垫,丰厚阅读积累
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多的例子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发现这些例子,并将这些生活中的例子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语文知识的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对鲁迅本人的介绍教材仅安排了一个简短的作者简介,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鲁迅先生的睿智、慈祥、关心青年等平民作家形象,课前我提前一周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与鲁迅有关的资料,专门开展一次鲁迅作品介绍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且收集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特别好,他们阅读了许多有关鲁迅先生的作品,还对作品进行了自己的分析,谈了自己的感受。鲁迅这一人物在学生心目中就留下了立体、深刻的印象。
类似这样的课前阅读铺垫在教学中可以廣泛运用。如教学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在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赋得永久的悔》进行阅读,或者通过网络搜索收集季羡林先生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学习《长征》前,教师让学生查阅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长征的艰苦、条件的恶劣,进而使学生在学文中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有深刻的感悟……查阅资料的过程不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还让他们感受到课外知识是多么丰富多彩,并在课堂交流中尝到查阅资料带来的快乐。
2.利用阅读期待,填补文本空白
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对“阅读期待”予以重视,能够将“阅读期待”正确地应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提高阅读的效率。
如教学《武松打虎》,学生被武松的武艺高强、有胆有谋所折服,学得兴趣盎然时,我趁热打铁适时增加原著情节,并讲述花和尚鲁智深的疾恶如仇、侠肝义胆;智多星吴用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豹子头林冲的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等。这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水浒传》书中还有这么精彩的情节、生动故事。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戛然而止,再向意犹未尽的学生推荐《水浒传》,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了文学殿堂。那段时间班级掀起了读水浒的热潮,阅读名著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
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特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后可推荐阅读《斑羚飞度》《狼王梦》《狼图腾》;在感悟了《穷人》作者抓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的巧妙后,推荐阅读《绿山墙的安妮》《根鸟》;读了《蟋蟀的住宅》,可推荐《昆虫记》……让学生学一篇课文进而去读更多的文章,这也就达到语文教学抛砖引玉的目的了。
二、感悟方式,实践方法,轻松阅读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就像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1.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阅读方法
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都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新要求。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摄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很多,但如果每接触一种读物都要细读品味的话,那是要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训练学生各种阅读的能力,教会学生应用课内学会的阅读的各种方式去阅读课外知识。如,略读:适合于报刊新类文章,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有选择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速读: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篇幅冗长的大作可以进行速度,掌握故事梗概;精读:对于一些名篇、佳作、经典片段,描写细腻的文学性与可读性较强的文章或片段应反复研读,深入思考。
2.引导学会思考,提升阅读质量
边阅读边思考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学生要学会在文章的要点处圈点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词语,联系文章整体进行有创意的理解。一篇好文章的精彩之处,除圈点之外,还可准备一本“采蜜集”,将它积累下来。然后教师需要组织一定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精彩的文章与老师、同学分享。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自己收集的精彩段落进行思考,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在诵读的同时,使自己得到美的熏陶与情感的升华。
三、合理引导,营造氛围,体验快乐
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任务,这样的阅读往往是“假性阅读”,体现不出阅读的力量;相反,还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合理引导,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1.搭建阅读平台,保持阅读激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我每周都腾出一节课与学生们一起静心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引导学生及时批注、摘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同时,我还会结合课外阅读进程开展适当的活动,比如读书故事会、美文诵读会、专题知识抢答会、读书成果展等,通过活动学生阅读兴趣浓厚,形成志趣。
2.实施多元评价,体验阅读快乐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欣赏,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比如看到学生课外阅读笔记做得很好,我会赞许地说:“很好,读书就应该这样,勤于思考,活学活用,相信你一定会厚积而薄发的。”我每周填写“阅读反馈表”,每月评出“班级阅读之星”,制作课外阅读奖励券,与家长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当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了甜头,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他们自然就会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并把课外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真正的“悦读”。
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果仅局限在语文教材的阅读与学习是狭隘的、封闭的。我们教师应该在课文的依托下,充分挖掘文本教材中“阅读”价值的资源,适时精心指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多辟蹊径,终入桃园,把学生引向广阔的阅读天地,让学生切切实实的经历阅读的过程,享受阅读的乐趣,领略阅读的魅力,摘取丰硕的阅读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言春.课外阅读的“两收两放”[J].山东教育,2007(Z4):71.
[2]胡培培.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阅读的层面浅探及操作策略[J].江苏教育,2007(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