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课堂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素养

2018-10-09胡贞

教师·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会学习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胡贞

摘 要:文章以《人类对配合物结构的认识》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通过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规划重点探究环节,规范科学探究程序,在课堂中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课堂教学;“学会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7-01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个维度之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那么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呢?下面我以《人类对配合物结构的认识》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落实课堂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具体做法。

一、规范科学探究环节,有效落实课堂科学探究

课堂中有效落实科学探究,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教师角色要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1]这一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规范科学探究程序(教学环节)、规划重点探究环节(教学重点)。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以学生为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引入新课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利于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1.问题提出

演示实验1:Fe2(SO4)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和氨水溶液。现象:均产生红褐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演示实验2:CuSO4 溶液中分别加入2 mol/L的NaOH溶液和氨水溶液。现象:过量的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沉淀不溶解;过量的浓氨水先产生蓝色沉淀,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2.设计目的

通过两组实验现象的不同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演示实验2也是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3.教学效果

实验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以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的化学知识,为学生认识已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做好学习准备。

(二)規范科学探究程序

教学设计环节上要强化“科学探究”,在教师的教学环节上要体现规范科学探究程序,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虽然在整节课中是在某个环节重点开展探究活动,但是要有规范的探究过程。

(三)规划重点探究环节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结论让学生学会知识;过程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发现和解释问题。可见,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在45分钟内完成科学探究的所有环节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规划好每节科学探究课的探究重点,针对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开展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进行科学探究的重点内容是“配合物的形成”,重点环节是“对比实验设计”。

1.设计实验

问题1:取不同的含Cu2+的盐溶液逐滴加入浓氨水至饱和,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2:取不同的含Na+的盐溶液逐滴加入浓氨水至饱和,观察实验现象。

2.设计目的

目的1:探究不同的阳离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2:探究不同的阴离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以课堂科学探究为平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的核心素养。关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我认为应把握“教师角色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中生成认知收获与生命感悟”[2]两个原则就能实现。

(一)学生能够完成的实验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主完成

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实验操作,怕出危险而不敢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而实际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获得知识。

1.实验操作

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 0.5mol的 CuSO4 溶液,再分别滴入2 mol/L的NaOH溶液和2 mol/L的氨水溶液,观察现象。

2.学生表现

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实验现象,当看到加氨水蓝色沉淀消失时,全班学生情绪立即高涨,甚至欣喜异常,在活跃的气氛中,大家都感觉到奇怪,实验现象怎么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呢?是什么原因呢?

3.效果分析

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实验操作,怕出危险而不敢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而实际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体验获得知识,这种体验最深刻、最宝贵。

(二)学生能够自己分析解决的问题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

在教学中我们应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核心概念教学“配位键的形成” 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过程:

1.教师活动(主导、指导)

(1)请学生操作实验:取0.5 mol/L CuCl2溶液,0.5 mol/L Cu(NO3)2溶液各2 mL,分别逐滴加入浓氨水。

(2)引导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加工,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设问:在CuSO4 溶液与2 mol/L的氨水溶液反应中,完全反应时n(CuSO4)∶n(NH3)=1∶4,能否预测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

(4)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NH3+H+=的反应,采用类比法分析。

2.学生活动(主体)

(1)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蓝色溶液最终都转变为绛蓝色的溶液)。

(2)学生体会到CuSO4 、CuCl2 、Cu(NO3)2溶液具有共同的属性,与氨水反应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3)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思考、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

(4)学生通过联系把Cu2+与H+、[Cu(NH3)4]2+与进行联系、对比、推理,发现Cu2+和H+相似,离子电子层外围都有空轨道,Cu2+和H+应该都能与NH3发生相似的相互作用,形成配位键。

3.教学效果分析

(1)据学生反应,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探索并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

(2)学生能顺利讨论出:这三种反应的实质相同(即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相同)。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建立问题的始态和终态的关系,合理地预测生成物,并正确地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

(4)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运用类比法,学生不仅理解了配位键的形成,还培养了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的核心素养。

总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强化“科学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规划重点探究环节,规范科学探究程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核心素养,最终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学会学习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