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有感

2018-10-09冯贺喜匡阳阳席肖晓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精英资本主义欧洲

冯贺喜 匡阳阳 席肖晓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冯贺喜(1991-),男,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外关系方向;第二作者匡阳阳(1991.3-),女,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國近现代方向;第三作者席肖晓(1994.12-),女,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先秦史方向。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长久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明清中国没有走上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一直在苦苦探索,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上也产生了类似西方君主立宪的内阁制,但是由于满清王朝入主中原,中国历史又重新回到农业帝国的轨道上。但是学术界不乏否定资本主义萌芽的声音,有学者甚至认为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根本不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场生产和雇佣现象的出现,来证明中国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牵强附会。当我们在苦苦探索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王国斌教授在《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一书中告诉我们:欧洲在超越中国之前在经济上发展上与中国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在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后才与中国显出不同来。

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进步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的运用中体现的大部分的技能、熟练度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的论断。他认为各国应该生产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获取最大的经济的利益。因此,亚当斯密提倡各国应该进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自由贸易。亚当斯密的这一理论在书中被称为“斯密型动力”,即贸易和市场的扩大,通过交换中的绝对优势,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而后者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源泉。王国斌教授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在经济发展动力的解释上都可以用“斯密型增长理论”,这是两者在经济发展史上的相似之处。在资本主义曙光到来之前的经济发展动力的相似性并不能就此预测中欧双方将走向相同的发展道路,历史具有偶然性,一件事情发生与否并不具有必然性,这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比如,我们对某个社区失业青年的犯罪率进行调查,得出一个百分比,如果此时社区恰好有犯罪发生,更巧的是案发现场有一失业青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百分比用在此处,得出失业青年百分之多少是罪犯的结论呢?显然不能。因为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拥有相似的经济发展动力的中国和欧洲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是一种正常的历史现象,正如作者所言经济变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其力量往往超过我们人类控制的力量。当然,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作者给出的解释是:中国追求静态效率,对于新发明致力于广泛的传播,而欧洲则不然,他们更致力相互之间的竞争,而相互之间的竞争更加有利于创造新技术。即作者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影响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而欧洲人的经济制度及其竞争观念更适应工业革命。

在比较中国与欧洲在国家形成上的异同点时,作者认为中国和欧洲在政治上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比如说两者都有抵御侵略,维持国内秩序的义务,都收税,都将政府统治与精英统治结合起来。但是两者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比如双方在国家形成和运转过程中,对待精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是在取得贵族精英配合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限制贵族精英在国家形成中的参与程度,可以说中央政府与贵族精英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比如说,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对地方贵族采取防范的政策,尽可能压制地方大贵族的自主性,维护中央集权政府的权威。在对待精英方面,中国政府与精英们显然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可以认为地方精英的统治是中央政府进行统治的一种延伸,两者共同对整个帝国进行有效统治,相比西方这无疑是有效的。对于此,作者认为中国和欧洲的国家形成过程是一个在历史上各有其特点的过程,两者各有其优越的地方,各有其局限。比如,作为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制,其实并非西方国家形成过程中主动配套的结果,而是中央与地方精英政治协调和政治妥协的结果,而这种制度在国家形成的初期到底起的是消极作用多一些还是积极作用多一些,是很值得思考的。因此,这启示我们看待中西政治时,不要太美化西方,当然也不要丑化中国,应该客观地看待,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

中国和欧洲的社会抗争存在着相同的地方,比如反抗者的短期利益是相同,都是为了获得稳定的粮食供应和缴纳较少的税赋。但是作者认为发生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社会抗争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比如,中国抗粮运动与意识形态相关,社会上出现抗粮运动则意味着当局统治的失当,是当局失德的表现,而在西方发生的抗粮运动,却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据此作者得出类似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意义,在采取不同的物质与意识形态变化的组合时,会产生不同答案的结论。至于社会抗争事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另外本书认为具有相同特征的社会抗争事件在具体的背景环境下对于国家改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可以说是比较史学的杰作,从欧洲看中国,从中国看欧洲,互为主角,也许更能看清楚同一时段中国和欧洲的历史事实。

猜你喜欢

精英资本主义欧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