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8-10-09栗景涵
栗景涵
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渗透美育,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与审美能力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较普遍的现象,即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对作品内涵的挖掘和情感的领悟,审美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加强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已变得迫在眉睫。
一、挖掘教材,陶冶学生美好心灵
初中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和审美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对他们实施美育,对他们正确树立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有重要意义。在美育中,心灵美是其核心内容,而当代初中生普遍偏向于追求仪表美、外在美,但内在的心灵美才更重要,通过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教师就能对学生渗透语言美、行为美以及环境美等美育内容,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
例如:在讲解课文《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生笔下的那些山、水、阳光、白雪等都给人美的享受。一个有山有水的老城在天底下被阳光照耀着,安适暖和地睡着,只等着春风将它唤醒;接近日落时分,阳光微黄,在山腰上斜射,薄薄的雪仿佛害羞起来,微微露出一点粉色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文字,并闭上眼睛想象老舍先生描绘了一幅怎样清幽美妙、素淡朦胧的水墨画。
的确,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语言美、行为美以及环境美等素材,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这些材料,并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就能对学生成功实施美育,让学生的心灵陶醉在美好的事物中,形成心灵美。
二、领略情感,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往往寄托作者对现实的评价、审判,作者将丰富的思想情感渗透其中,赋予作品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学生就会情不自禁被课文吸引,走进美好的世界,领略课文的情感美,接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教育与熏陶,从而拥有高尚的情操。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我的老师》中领略蔡芸芝热情公正、热爱学生、教导有方、温柔美丽等高尚情操;从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领略保尔自信勇敢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从课文《木兰诗》中领略木兰深明大义、勤劳善良、刚毅勇敢、不图功名等美好品德;从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领略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等等。在讲解这些课文时,教师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悟,领略主人公的情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达到洗涤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究其根本,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目的是让学生变得高尚。文章并非无情物,作者的情思在课文里或含蓄、或直白、或昂扬、或凄婉、或深沉厚重、或刚劲洒脱,这些都需要教师利用课文的情感美,激发学生的情感,构建美的课堂。
三、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初中生目前正处于审美的启蒙阶段,他们模仿力强,教师在审美实践中恰当的、正确的示范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指导者,自己先全身心参与审美活动,感受语文教学的美,并努力为学生创设美好情境,为学生示范,指导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先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感知语言,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以及立体的感受,从而形成如闻其声、如观其物、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審美感受,之后再开展生动活泼的、富有美感的教学活动,示范审美过程。
例如:在讲解课文《岳阳楼记》时,教师就可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课件,朗读课文,并搭配优美背景音乐,将学生带进文化气息浓郁的岳阳楼。教师可指导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思考,明确作者记下岳阳楼的哪些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找到课文的主旨句。多媒体屏幕上的岳阳楼古色古香,朗读声情并茂,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旷达的胸襟。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想象自己登上岳阳楼,望着洞庭湖,表达范仲淹作为伟大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心声。此时教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指导学生配乐美读全文,进入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情境,被作者忧国忧民、积极向上的抱负感染,提高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不能依赖教师的灌输,更不能由教师强迫,它是轻松的、自由的、愉悦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潜移默化渗透美育,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作者通联:河南漯河市郾城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