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课堂践行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承
2018-10-09林芳
林芳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语文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她直指生活的思考,很多学者强调有温度的课堂,我想,這温度与语文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密不可分。对文化的关注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那么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承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立足课堂,面向社会,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指导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折射出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文化的接受与传承才有意义。因此,延伸课堂,践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传统文化得以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尝试。
一、关注特定社会文化场景中的文化问题
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话题,一般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判断和民风民俗等。任何人都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个体认识事物,对某些准则和价值观的判断会受到当地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探究特定社会文化场景中的文化问题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文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态度,培养他们批判和质疑精神。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课堂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向生活的延伸,甚至能够基于课堂的学习学会观察和反思生活中的文化问题,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比如《荆轲刺秦王》中可引发学生关于中国传统的道德内涵“义”的思考;苏轼的《赤壁赋》中关于“人生如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情绪的思考等。将语文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已然是一种趋势,全国卷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也有这样的特点,比如2015年的小陈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的事件探讨,这就涉及到亲情与法律的关系的思考,2017年高考关于十个关键词的解读与思考等等,这些内容聚焦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这些思考都是值得提倡且有价值的。
二、观察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具体特点
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概括和再现。因此,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才具有真实的生命力。观察生活中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文化的特点应当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在学生观察和感受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对相关的文化问题和文化现象发表看法或者深入探究。观察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节日开始,每个节日背后除了民俗,还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工艺等。传统节日可以成为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广阔世界的窗口,如春节贴春联,元宵吃汤圆、舞龙、赏灯、猜灯谜,清明踏青祭祖、端午划龙舟吃粽子……同样的节日在各地又有不同的体现。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观察本地风俗,查阅资料横向比较各地不同的民俗。当然,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有所衰微,但其演变过程也可以变成文化探究的素材,学生可以从纵向思考的角度来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接受和传承。
三、指导学生活动,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
学校不仅是学生埋头求学的地方,要求学生立足学校生活并积极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意义重大的事,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传承文化的方式。任何对文化的关注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关注,了解文化的相关特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树立自觉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的意识,去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学生来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的感性认识更让人印象深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开展主题活动、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是更为重要的方法。对文化的关注和参与也是同样的道理,应当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了解,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同时提高弘扬文化传统的意识。要真正提高一个人的“核心素养”,那就应该在实际训练中指导学生主动担任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如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进行研究性学习等兴趣小组活动,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些文化传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办、参与和发展文化社团。
四、挖掘地方乡土文化特色,为学生感受文化传统搭建平台
让学生关注与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仅仅依靠学生自己观察,依托社区、民间的活动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为学生深入感受文化传统搭建平台。民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而有特色,是学生成长和生活的最直接的文化土壤,承担着对学生能力养成的教育作用。教师如果能依托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将使教学内容极具特色和实践性。更重要的是,民俗文化亲切活泼,与生活息息相关,更能唤起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故乡之所以让人眷念,除了故乡的人和物,更重要的是还有背后的文化因素,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开始,而这可以从培养乡土情怀开始。教师平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或者做相关的研究报告。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处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里的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把学校、社区作为我们的学习环境。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无时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贴近生活的材料,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文化。
总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大力提倡关注和回归本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无疑担负着巨大的责任,这也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崭新而宽广的道路,让我们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及未来的发展真正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大力倡导地方方言与地方文化进校园的当下,文化的接受与传承如何更深入地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大力推动的。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灌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