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
2018-10-09季素琼
季素琼
一、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
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水鄉的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迎灯文化,作为浦江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学生作为时代的传承者,更应当去了解这些祖先留下的文化,去体味其中蕴含的祖先的智慧,感受其中体现出的精神。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既把自己当作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也要把自己当作一位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播者,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发掘课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丰富的地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葩,也凝聚了我国各地的国粹。虽然浦江只是一个县,但我们仔细研究浦江的民风民俗,也能从各个乡镇中探寻到不一样的地域文化。
现在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郑氏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浦江塘波村,位于浙江省浦江县花桥乡,是革命老区,已成为全县党员干部“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主题活动的基地,全县各地党员赴塘波村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员活动,通过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精神熏陶,汲取革命养分。
杭坪镇摆祭,杭坪正月十九“摆祭”始于清朝康熙年间。狭义的摆祭是把各家各户姑娘、媳妇用米粉捏制的米塑(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同其他祭祖用品在正月十九摆放到厅堂的一长排供桌上祭祀祖先和关公,并供人观赏,以此来祈佑新的一年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百姓平安。
浦江嵩溪,以古村落建筑群闻名。村北有高耸的鸡冠岩,村首村尾相合而进村成两水潺湲的嵩溪,屏山拱翠、东壁石斧、鸡冠望潮、燕诒春诵、溪桥月色、庵岩晴雪、嵩麓灶烟、西岭秋阴、石潭龙映、样畈禾浪。村内小桥流水人家、石路古墙庭院,池塘的浮萍睡莲和依水而长的绿枝绿草。嵩溪还有人文之景,四房四厢新屋里、心灯故居、青龙佛堂、义堂厅等遗址古建筑达四十多处,高大的马头墙,小溪上的居民房,雕龙绘凤的古宗祠,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嵩溪的历史就是一部地方文化史。古墙上的画作,厅堂中牌匾,门楣上的古训,处处遗落着文化的珠玑。翻卷村史,村民都工于诗书画,造诣不凡者大有人在。清朝徐子静、当代徐天许是不同年代自成一家的佼佼者。今人儒墨渲染,很好地传承根脉文化,村中有嵩溪学社,也名噪书画之乡。
三、课堂教学设计
1.追溯古风,探寻古迹
浦江素有“书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民风淳朴,文风鼎盛,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表演艺术多姿多彩,在全国也颇有名气,什锦班、迎会等节目引人入胜。尤其是浦江独具特色的迎灯。每年正月初五六至元宵,虽没有鞭炮,但龙灯百里,家家祭龙,村村迎灯,热闹异常。
浦江迎灯活动历史悠久,几乎每个村的灯队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美丽传说。西汉武帝时代,就有“漫衔鱼龙,角纸之戏”的盛况。举几个例子来说:
魏村花灯起源于唐朝,典出《西游记》第十四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夏张字灯起源于唐代,曾被李治皇帝御封为“百事忍为首”的张氏先贤为报隆恩,用数十个字连为一句颂歌。延至雍正、乾隆年间,又逐年增联编撰成125字的诗句。
浦江的灯,不但有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还承载着浦江的书画文化。前陈字灯,由每节灯上扎着一个字,按诗句的次序排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灯里将“妓”改为“女”字。后尾加一副郑祠对联:“文章空冀北,孝义冠江南”。
2.师傅传授,心领神会
为了更好的了解迎灯文化,特地联系了一位制灯老师傅,来为学生传授制灯的技术。
(1)刨出一块表面光滑的长木板,并凿出用于连接的孔洞。
(2)用竹条编出灯的模样,固定在长木板上。
(3)将薄纸用浆糊糊在灯上。
(4)在灯上画出装饰、花纹(如龙鳞、流云等)。
(5)在灯上画上历史人物。
同时老师傅也告诉学生们一个禁忌,那就是绝不能从灯上跨过去,否则会受到村民们的指责,尤其是灯的主人的惩罚。
在这里,文化仿佛融入了人的骨子里,深藏在那一双双脉络分明的手中,蕴含在每一个人的灵魂里。
3.心传沿袭,转化成文
一个村落,就是一座艺术馆,民俗民风的传承,就是民众集体艺术创作的过程。浦江各村落的百姓文化,融入了体育、杂技、舞蹈等元素,保留了江南沿海一带以民众信仰,借此以示祛灾祈福,为了来年风调雨顺。学生在研究自己家乡的文化时,也了解了不少的文化知识。学生在课后都进行了习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作者通联:浙江金华市浦江县浦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