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移动商务专业新生学习兴趣的行动研究

2018-10-09方洁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商务案例知识点

方洁

一、研究问题的发现与分析

(一)研究问题的发现

移动商务专业于2015年11月被教育部将纳入专业目录,其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人才培养方向等可参照的经验、资料、教材有限;理论知识多,现有理论研究滞后现象明显,且属于实践性强的应用课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以我校为例,移动电子商务专业是我校2017年新开设专业,现有大一新生两个班合计87人。通过访谈了解,作为刚入校的大一新生, 78.57%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意愿或安排,60.71%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专业的课程规划及课程安排,学生整体学习意向不高。

(二)研究问题的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在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连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通过访谈,广泛收集校内外商科专业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征求国内外教学专家意见,集中问题转化为针对高职移动商务专业新生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原因假设及改进教学的行动策略(见表1)。

二、行动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的目的和对象

(一)行动研究方法的确定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是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始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美国。 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根據Van Lier 的行动研究循环模式图,行动研究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环节。依次类推,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本研究根据“教育行动研究循环图”(见图1)“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改进”五个环节循环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目的及对象

1.研究目的

本次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提升高职移动商务专业新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前测、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反思性评价等作为教学效果的指标,分析各阶段行动策略对学生学

习兴趣的影响,从而提出若干提升高职移动商务专业大一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策略。

2.研究对象

学生为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届移动商务专业大一新生,移动商务A班共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本研究选择高职移动商务专业的第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移动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作为教学实践课程,该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移动商务的行业敏感度,引导学生掌握移动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共64个课时,4个学分,以考查作为考试方式。

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本次行动研究为期一个学期,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1月,包括三个阶段,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改进”行动研究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依据前期的调查与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调整教学,以提高被研究班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一阶段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本阶段的任务是树立学生对于移动商务专业的正确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学习方法,具体行动方案见表2,

具体做法见表3。

1)第一节课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答疑;

2)每节课利用10分钟时间导入一个最新出现的“移动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案例体现的移动商务规律及人才需求点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

1)全班按照“组外同质、组内差异”标准,组合小组;

2)每小组分 “统筹、创意、美工、文案、执行、沟通”六个角色,并于后续任务中承担相应角色

知识点分模块进行教学

1)第一阶段课程均为理论基础知识;将课程分为“概述”“互联网传播规律”“发展历程”“体系结构”“框架结构”“行业运用”“技术基础”模块;

2)每个模块独立讲授,按照“案例导入+课程讨论+小组分享+点评总结”的方式进行

在讲授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热点分享、小组讨论等形式

1)每个模块的教学均由案例导入,在老师未讲解知识点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发散讨论,再进行总结;

2)每周安排一个小组进行“热点分享”,由每小组自选主题、自选角度收集材料进行分享,要求“与移动商务相关”即可

共同商议课程评分标准

课程的考核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更看中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及贡献

2.第一阶段行动研究的观察与反思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明确移动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发展方向;课堂讨论氛围热烈;每小组分工明确,发挥个人特长。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10人中有8人表示对本专业内容、课程设置、就业发展等情况较为了解。在团队协作与授课方式方面,10个学生均认为分组对学习有好的效果。

3.第一阶段行动研究的反思

综合以上观察及访谈,第一阶段的反思如下:

根据反馈,本阶段教学后出现的问题集中在:学生理论基础较弱,需要老师加强引导,在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后,需要回归到课本知识点,以便学生清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课后自学欲望高,但缺乏方法;小组分工有助于促进相互学习,但存在“搭便车”及某些人工作量增多的情况。

(二)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1.第二阶段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本阶段的任务,基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之后,开始进入实操性的理论知识内容,旨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掌握初步的案例分析能力,根据行动研究“螺旋上升”的规律,开展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具体行动方案见表4。

基于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笔者在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侧重在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的环节中增加老师引导的作用,并参与做好小组分工的指引及建议工作;此外,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见表5。

2)针对小组内因选题不统一矛盾的情况,老师参与到“选题指导、初步方案讨论、作业框架、分工及时间进度”等前期准备中,完成每个小组的辅导

增加知识点回顾及知识点梳理

1)每节课增加“上节课要点回顾”及“本节课要点总结”环节;

2)每个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回归到课程知识点,并通过图表、板书等方式强化

课堂讨论基于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聚焦在若干核心问题;

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展合作教学或者案例分析教学

1)每个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均设置三个问题,聚焦讨论;

2)“移动智能终端参数”章节较为简单,每小组认领一个知识点之后进行分享;

3)“数据分析”章节理论较难,通过“生意参谋”工具及“电商销售公式”进行拆解分析

热点分享环节增加老师引导

每周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向学生分享2-3个热点案例,围绕热点案例,甄选包括“论文+专业公众号文章+新闻”三种文章,增加学生对于分析文章的感知

2.第二阶段行动研究的观察与反思

经过第二阶段对团队协作的干预,每小组均在作业前进行选题的充分讨论,对于有分歧的选题可内部协调确定。经过此阶段调整, 66.67%的同学认为“小组讨论”的方式最有助于学习理论知识。

本阶段的两个教学要点,分别根据其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移动智能终端参数”章节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较为简单,采用了拼图教学法。“大数据分析”章节内容理论知识偏多,属于重点难点内容,以淘宝店家的销售三个核心参数为基础,以“淘宝店家如何提升销售额”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专业知识方面,为了提升学生案例分析及写作能力,老师每周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向学生分享2-3个热点案例。

综合以上观察及访谈,第二阶段的反思如下:

部分同学认为这个阶段的教学在知识点的梳理方面有提升,但是需要增加一些方法以验证学生是否完全掌握知识点;组内合作提升,但是小组之间的竞争不够。

(三)第三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三阶段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课程进入期末阶段,本阶段的任务侧重在引导学生做好全学期知识点梳理,确保掌握知识点,以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据此开展第三阶段的行动研究,具体行动方案见表6。

基于第二阶段出现的问题,笔者在第三阶段的教学实践侧重在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改善期末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小组内的学习氛围提升;在课堂知识部分,增加前面知识点的回顾及叠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具体做法见表7。

增加2节课,完成期末案例分析题的选题辅导及写作辅导

在新知识讲授过程中不断回顾及叠加前面的知识点

“移动商务情景应用”章节,回顾及叠加“数据分析”;

“移动支付应用”章节,回顾及叠加 “情景应用”等知识;

“移动社区”章节,回顾及叠加“情景应用”知识点,增加UGC案例

引入小组间竞争机制

期末考试分为:

1)以小组为单位的知识点抢答,小组分工协作记住15页题库资料,现场抢答20道问题,计入期末成绩;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本学期所有知识点完成一篇案例分析文章

期末辅导

增加学习能力

2.第三阶段行动研究的观察与反思

经过第三阶段的引导及回顾,学生反馈“学到后面,才慢慢觉得移动商务的课程都是环环相扣的”。考核增加“知识点考查”环节,采用“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串讲-知识点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访谈中了解到,为了在抢答中取得好成绩,有小组分工去背诵知识点,有小组组内先进行了一轮抢答,有小组还相互辅导记不牢的知识点。在访谈调查的10个同学中,9个人认为“引入竞争,有利于提升自学的动力”。

(四)整个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1.结论

三个阶段的行动研究,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调查中, 91.66%的同学对课程内容设置表示满意,97.22%的同学对授课方法表示满意,83.34%的同学认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好,86.11%的同学认为本课程有助于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学期初有了明显提升。

2.反思

在本次行动研究中,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对如何提升高职移动商务专业新生对新兴专业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索,总结出以下经验及方式,供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借鉴。

第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在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在授课开始之前,老师可通过调查问卷、质性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及需求,有的放矢。

第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借由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入手,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目前高职院校新生为95后学生,熟悉且擅长使用移动终端,应充分利用学生特长,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任务。

第三,团队协作能力是移动商务人才的必要能力,团队协作有助于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但如何确保组内每个同学均参与到活动中,避免“搭便车”的想象,是本次研究课题遗留的问题,后续将进行进一步研究。

第四,作为新兴的跨学科应用型专业,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较为单一且有所偏颇,不能体现每个学生对课堂的贡献,不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因此,考查方式的设计也是笔者后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五,移动商务作为依托于互联网的学科,应该增加多媒体的授课方式,及时将最新的行业资讯、最经典的案例素材,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分享,便于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贝利KM,柯蒂斯A,纽南D.追求专业化发展:以自己为资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高燕.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10(6).

责任编辑陈春阳特约编辑罗力

猜你喜欢

商务案例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基于大商务专业群建设的商务通用能力素质结构内容体系探讨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上半年朝阳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2.3亿元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