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及策略
2018-10-09俞淑花
俞淑花
【关键词】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必
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14—0052—01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1. 幼儿教育的需要。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兒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像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 幼儿发展的需要。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好班级常规的具体要素
1. 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将班级常规带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因为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
2. 常规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园的生活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对此,教师都要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内容,有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常规管理的工作。
3. 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地抓。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将常规教育晓之以理,要讲究培养的形式,要不怕反复的练习,并不断改变形式,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三、班级日常常规建立的策略
1. 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班规,使幼儿学会管理自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规则秩序有益于班级活动的管理和师幼互动,一个班级混乱,往往是因为幼儿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的期望是什么。教师应和幼儿共同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和赞赏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应该禁止的,违反班规的结果将会如何,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幼儿共同规划、订立全班遵守的班级常规。班规一经订立就要共同遵守,教师也不例外,若班规改变也需要征求大家的同意。在订立班规时应注意项目不要太多,因为太多的规则会让幼儿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无所适从,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在执行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守信,多鼓励、少处罚,培养幼儿养成自觉遵守团体规定的习惯。
2. 利用餐前小故事促进幼儿进餐常规。如何让幼儿能安静、快速、干净地用餐也是教师常会碰到的问题,我们班的幼儿在以前进餐前这几个方面都做得不是很好。现在通过餐前小故事的方法,幼儿的进步很大,每次餐前我们都会根据幼儿昨天的进餐情况或者是当日的食谱自编一个相关的小故事,当然在故事中还少不了进餐的必要要求。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安静愉快地进餐,而且还让幼儿自觉地改正了一些进餐的不良习惯,大大提高了我班的进餐质量。
3. 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家庭是幼儿的另一个学习园地,家长是另一位老师。很多幼儿能在幼儿园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习惯,但在家中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平时除了在家园联系栏中张贴一些资料外,还应发放一些家教资料,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为了强化幼儿的意识,我们还在班级中设置了“好行为好习惯”的评比栏,只要是小朋友在家里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让爸爸妈妈写下来并拿到幼儿园,老师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进行朗读,并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评比栏中贴上一朵大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