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18-10-09宗艳艳
宗艳艳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现代化,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被淡化,节日的内涵也正在不断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唤起民众对传统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自覺和自信,使传统节日再次奔涌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长河。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历史的过滤已经有着极强的人文内涵,充满着触动人心灵的力量,发掘这些价值正是重振传统节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韩节日观;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104-03
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在构建民众生活世界和民族国家文化体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中国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而在现代化,在全球化日益强化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似乎被边缘化,外来节日不断涌入且获得许多年轻人的青睐。我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危机日益加重,如任其发展,民众将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所以,拯救传统节日,迫在眉睫。
每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在其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传统节日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可代替的。传统佳节的内容一般包括节日仪式、节日食物等,借以传递情感,延续祖祖辈辈流传的风骨和对生活的态度,寄托对生活对未来的企盼。许多国家或民族都是借助传统节日向其他国家或民族传递自己的文化,借以提高国家或民族的软实力。想要让其他国家或人民认同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那么我们就要使自己的节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节日。为此我们就要在发掘、继承、改造方面下功夫,使其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2]。
一、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观比较
(一)传统节日在中国
现在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年味”淡就淡在丢弃了传统。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中国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都相对匮乏,过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享受对于大众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但人们都有过美好生活的欲望,于是在传统节日里,人们约定俗成地在那段时间里尽其所能地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像穿新衣服、吃大鱼大肉、在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放烟花爆竹、走亲访友、举行各种祭拜活动,人们把所有的期待都积攒到这个时候,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迅速让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人们期盼过节,把节日看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通过节日才能实现的愿望,已经成为一年365天的寻常生活内容。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期待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难从节日得到快乐,欲望的满足也不必非节日不可,因此,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缺乏热情。另外,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渊源和价值了解不够,与外来文化相比,传统节日由于缺少新意难以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最后被抛弃是必然的[3]。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追捧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冷漠态度,他们渐渐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失去兴趣。毫无疑问,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年轻一代心中的存在感的维系主要依靠长辈的坚守。长此下去,节日文化就面临中断的危险,节日文化传承将难以为继。
(二)传统节日在韩国
韩国人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富有表现力和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韩国政府知道,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嘴巴,不能流于形式,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文化有个有形的“载体”,所以他们对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或者古物都十分珍视。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比中国制定类似的法律早得多。韩国把首尔的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称为五大故宫,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日益受到民众的重视,成为他们寄托信仰的地方。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很出色,对举办传统节日不遗余力。韩国的节日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传统节日,这类节日一般要举行民俗表演,类似中国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的,这些在中国已不多见的民间节庆活动在韩国却开展得热火朝天,而且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另一类则是韩国建国后官方规定的各种民俗节,这些节日大都是为了系统地保护韩国文化而设立的。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两国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相差很大。韩国人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十分珍视,而我们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却没有深刻的认识,需要反思[4]。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近40年的快速发展期中忽视的东西太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软实力重视不够。
二、韩国申遗“中国传统节日”成功的反思
据介绍,韩国在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承认端午节是在1500年前经由中国传入韩国的。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唯一的相同之处是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诞生这个节日,可见中韩端午节是源与流的关系,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把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弄丢了,我们以何颜面面对老祖宗,又以何颜面自称炎黄子孙!韩国申遗成功,也许大多数人心头都会有如鲠在喉的感觉[5]。如果说这还不算太坏,那就是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危机已经到来。从韩国遗成功再到我国端午节申遗过程让我们看到,只有给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现代元素,才能真正为传统节日续命,只有让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及国际社会的认可。显然,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通向成功的路还很遥远。韩国申遗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应当有自信心,通过努力能够振兴我们端午节文化,让全世界为我们璀璨的文化而折服。
三、如何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绝非纸上谈兵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制定出详细、行之有效的规划,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文化焕发青春。政府和民众都是这场“战役”的“排头兵”,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将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节日文化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让年轻一代接受并承担起丰富其内涵的重任。
(一)国家要立法保护并赋予节日文化新元素
对于节日文化,政府在政策、财政、立法、人力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力无可比拟。对于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宣传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在财政上予以倾斜、做好宣传与动员。政府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挖掘和丰富各种节日文化的内涵,继承并加以创新,赋予节日新元素。同时,政府应当在传统与现在的冲突中发挥积极的调和疏导作用,以立法的形式确保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以立法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保存下来,以制度的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节日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就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文化自信,产生对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进而成为一种习惯,最终使节日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二)借助“载体”来突出传统节日的特色
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灿烂的文化,早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就是一个注重文化交流、崇尚文化多元的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等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节庆方式也不尽相同,中秋节强调团聚、春节注重喜庆。节庆的衣帽服饰更具特性,不同于西方紧身简洁的西装,中国的传统服饰尤其是皇室贵族服饰大气而繁杂,每当节日的祭祀活动举行时,每个参加者都是盛装出席[6]。所以,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方面,服饰文化是一个重要载体,有必要予以传承与创新。无论是名声远扬的“唐装”“旗袍”,还是近些年兴起来的“汉服”,只要能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能够被人们接受,并有益于烘托节日气氛,就可以定为节日的特定服饰,使传统服饰文化成为一个被人们记忆的文化标志。此外还有饮食方面的年夜饭、月饼、粽子,装点节庆的烟花、灯笼等,这些也是节庆不可或缺元素,是节日的重要载体,也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以丰富节日的内涵。
(三)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扣节日的核心内容开展各种活动,要融合现代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7]。对于有法定假期的节日,国内各地的旅游胜地要做好节日宣传,让游客在旅程中也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对于没有法定假期的节日,文化宣传部门也要做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节日气氛。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宣传民族传统节日方面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在节日期间,报纸、期刊、电视、广播可以开设专题、专栏,以多种形式宣传介绍传统节日;可以开设网上节日论坛,让网友在论坛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文化;可以把网友上传的家乡节日视频制成各种音像制品,展示给各地乃至海外受众,让中国传统节日更加接地气。
(五)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节日活动
要鼓励青少年参与节日文化活动,只有青少年积极参加节日文化活动,节庆才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年轻人要自觉认识并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只有对传统节日文化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和主动保护意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年轻人是主力军,否则,传统节日文化就会走向衰落,沦落为档案文化。
韩国用“端午节”申遗成功的事实给我们上了一课,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节日文化的价值。我们的传统节日的精神基础是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强调有差异的多样性的和谐,也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8]。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没有理由怠慢它,也没有理由遗弃它,再创传统节日文化的辉煌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78-79.
〔2〕刘蕙孙.中国文化史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8.
〔3〕龍文懋,崔永东.传统文化的沉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246.
〔4〕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5〕商聚德,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6〕俞虹,胡双.节庆晚会的传承与创新——从央视2012年中秋晚会说起[J].电视研究,2012,(11):52-54.
〔7〕袁行霈.中华文明大视野(8册)[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4.88.
〔8〕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M].西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122.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