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建筑业新生代“工匠型”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18-10-09彭子茂
彭子茂
摘要: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形势下,对建筑业的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处在建筑业一线的农民工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提升职业技能、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从传统型农民工向“工匠型”农民工转变。本文从湖南省建筑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升为切入点,探讨了培养新生代“工匠型”农民工遇到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湖南建筑业 工匠精神 职业技能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061-02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广阔,一线就业门槛较低,因此成为吸纳农民工最多的行业。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人数接近4000万,其中将近80%是农民工。湖南是中部农业大省,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提高湖南建筑业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培养新生代“工匠型”农民工,是关系到湖南建筑业整体发展、城镇化水平推进的有效途径。
一、建筑业农民工当前特点
(一)传统建筑业农民工特点
建筑业农民工大部分来自相对贫困地区,以青壮年为主,文化水平不高,以湖南省为例,大部分农民工来自村、乡镇等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而且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进城从事建筑业之前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知识培训。另外,在现代生活理念、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等方面和城市居民有着普遍差异,在工作中也基本處于建筑业一线,从事基本体力工作,无法承担现代建筑业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是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形成的定义,普遍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存在辈分差异,也延续了老一代的一些基本特点:农村户籍,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因为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在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方面和老一辈农民工有着明显差异。[1]
1.成长环境相对优越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80后、90后,农村生活物质条件较父辈优越,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也有一部分是年龄较小随父辈在城市生活。大部分没有从事过农事生产和体力劳动。
2.文化水平较高,对职业前景期望较高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超过半数以上接受过高中教育,少数接受过中职教育。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的期望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方面,而是寻求工资待遇、追求职业前景和社会地位。在工作中也有职业意识,追求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谋求发展空间。
3.乡土情节较淡,对城市有归属感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思想比较开放,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家乡的乡土情节比较淡薄,对大城市有较为强烈的归属感。
二、湖南建筑业农民工受教育现状
劳动者素质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国,大量的农民工投身到建筑行业,不仅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进步的一个重大因素。而在当前经济、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促使农民工劳动形态发生转变是必然趋势,推动建设知识型、创新型和技术型劳动力是促进我国建筑业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2]
湖南是农民工大省,据相关统计,2015年湖南省农民工总量达到1700多万,其中以株洲市攸县、益阳市桃江县以及邵阳市等几个城市为主要劳务输出地。
针对如此大量的农民工,湖南各相关单位应当注重培养新生代“工匠型”农民工,提升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文化水平,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需求,推动湖南建筑行业的快速和标准化发展。
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劳动人民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职业追求,在新大时代背景下,“工匠型”农民工指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工,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重技术轻体力的劳动者。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方面比老一代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大多数仍旧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仍旧有较大提升空间,为培养适合产业转型需求的“工匠型”农民工,需要对新一代农民工进行整体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提升,增强“工匠型”农民工劳动力的创造性。
三、湖南建筑业新生代“工匠型”农民工职业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投入资金欠缺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如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投入等。近些年,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了资金投入,开设了诸如 “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项目,但是面对大基数的农民工仍旧是远远不够。另外,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而且缺乏配套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导致部分地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无法发挥作用。如,湖南祁东县是个省级贫困县,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而当地政府因为财政等因素受限,无法为当地外出农民工提供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资金。
(二)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对农民工职业技能重视度不够
建筑企业是营利性企业,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效益是其立足根本。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以自身经济利益为主,只考虑企业投入和产出比率,不愿承担对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的现象。[3]
另外,建筑行业农民工流动性大,大部分建筑企业和农民工并没有长期劳务合同,经常一期工程结束后,农民工就会跳槽到其他企业或者回乡,因此企业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后得到回报较小。
(三)持证上岗制度贯彻不彻底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贯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湖南省也是如此,部分湖南建筑企业对农民工上岗的职业技能鉴定不足,对农民工的职业水准要求不高,采用传统的学徒制简单培训后就可上岗操作,导致农民工和建筑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微乎其微。
四、湖南省建筑业注重新生代“工匠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制度,规范资金管理
“工匠型”农民工的培育和养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为保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长久和科学发展,首先应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制度,保障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加大辅助性资金投入。尤其是湖南几个劳务输出大县,如,郴州市安仁县、邵阳市新邵县、益阳市桃江县等,地方政府可以相应地开设地方特色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小组,在农民工返乡期间进行职业技能提升。
(二)鼓励建筑行业设置和落实专项资金投入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倾斜鼓励建筑行业设立专项培训资金,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提高企业内部农民工的专项职业技能,落实和深化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健全对学习积极、努力提升自我职业素养的農民工的奖励机制,为有高素养、高技术的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4]
(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增设培训机构
引入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也是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除了需要政府和企业资金投入外,更需要社会的资源共享,加大和社会各界的合作。
(1)和地方高校合作,开设培训机构。地方高校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的教育资源把握好机遇,加强和地方院校的合作,增设建筑业专项培训机构。
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综合性院校以及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其他农林院校,开设一帮一的帮扶政策,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建筑行业设立专项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切实地培养“工匠型”农民工。
(2)专项培训中灌输工匠精神。在农民工接受专项培训的时候,要大力推广工匠精神,灌输品质化和精细化的生产观念,促进农民工劳动和生产意识的转变。同时,相关建筑企业可以建立科学的工匠考核机制,对工作中技术能力突出的农民工大力宣扬,提高高技术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建立长期的劳务合作机制,改善技术人才的生活条件,以激励政策培育“工匠型”农民工,促进农民工之间形成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新生代工匠型农民工对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诸多因素,如,财政资金的投入量不够、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参与性不高、农民工意识有待转变等导致我国新生代“工匠型”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多种问题,因此为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促进从底层劳动力向高精尖劳动力转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力量、高校教育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湖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因此各个地方政府和建筑企业应当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工匠精神,不断加强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鲁贵卿.建立培育“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J].施工企业管理,2016(4):57.
[2]李海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105-107+113.
[3]丁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8):119-122.
[4]周岩.建筑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研究[J].才智,2016(30):115.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