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考题”,我被吓到了
2018-10-09杨渡
杨渡
“没有自由我们能够幸福吗?”这是一道哲学考题,见诸法国业士文凭(法国进入高等教育所必需的文凭)文科考试。我侄女今年高中毕业,想申请法语大学,得有此文凭。她把题目拿回来跟我讨论,问我如何作答。我都蒙了。
这是一道集哲学、政治、社会学等学科的大课题。你可以从文学开始,以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为本,先谈没有自由,为什么有人感到幸福,有人感到不幸,甚至互相迫害;再谈自由的边界(以不侵他人的自由为自由的边界),谈这样的边界如何成为人与人之间成文的法律规范,以及不成文的文化规范。然而,如果发生《1984》那样的状况,如何维护自由?法国大革命为何而生?于是就触及了人身权利、自由与法治等大课题。
当然,我们也可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家的自由观念谈个体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谈老庄的人生观与自由观等。
作为论述方法,它必然有一套辩证法、正反合的论证过程。但我忽然忍不住问她:那法国人考这个干什么?要考思想、政治还是哲学上的辩证?
作为一种考试,它显然没有标准答案。它要了解的只是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时的知识广度、思想深度以及清晰的思辨能力。你要说“没有自由,人甚至可以更幸福”也是可以的。历史上多得是这种例子。希特勒如果没有发动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他独裁下的德国如果只是拼经济,拼社会福利,会有后来的灾难吗?德国会如何呢?
我侄女倒是颇有“反骨”。她并不用熟知的西方自由主义这一套,而是用儒家孔夫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举例说明“人是有可能没有自由却感到幸福”的,如果你可以“从心所欲”,也就是说你如果知道自由的边界,不去逾越它,就会有一种边界内的自由,人也可能感到幸福。
其实我想讨论的不是题目本身,而是法国高中毕业文凭考这样深的题目,那法国高中课程要怎么教,用什么当教材?是用《1984》、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还是孔子的《论语》、老庄的文本、佛家的超越生死?
教师要怎么教?是拿着课本一字一句地解释,还是教学生如何修辞作论说文?教师的授课内容要如何准备?教育部要如何规范课程大纲?学校如何透过教学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思辨的能力?考试的分数该如何打才算公平,如何不以意识形态(保守或者自由倾向)来决定分数,而是以知识与思辨能力为评分标准,等等。
这还只是哲学题,我们顺便看一下其他考试题目。友情提示,千万别被吓到……
地理题:全球化中面临的区域不平等之融入。
历史题:1992年之后的欧洲政治。
经济题:分析题:给出四张图表,分析经济景气/工作/失业率等的关系。
组合题:1.就社会阶级论马克思·韦伯与卡尔·马克思是否有差异。2.提出两个经济与环保冲突点并论述。
这些题目实际上是一种对世界局势的观察与思辨,涉及国际政治、全球经济,但也涉及个人,因为每一个年轻人都将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这就是年轻人要面对的现实,要迎战的未来。
我是打从心底里佩服这种考题的,不是因为它可能难倒几乎所有中国高中生,甚至大半的研究生,而是因为试题中这种面对世界的态度。它没有给出一堆标准答案,而是抛出问题,让年轻人自己去阅读、去思辨、去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考题反过来也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教师不再有标准教本,而是要带着学生就各种专題进行讨论,广泛收集信息,阅读资料,分析时事,进行各种观念的探讨。而阅读的文本必须有经典,有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等,教师甚至要带着学生找资料,随着国际局势的千变万化,一起思考辩证。从基本理论、历史背景到趋势的形成,后续的影响等,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知识的广度、思考分析的能力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本领,将会跟随学生一辈子。
学习,难道不是为此?要测验的能力难道不该是这些?教师和家长都不可能陪学生一辈子,唯有这些能力才能让孩子在未来面对世界时,能够有信心迎接未知的挑战。
回头看我们的考试,是非选择、制式答案倒是便于公平打分,但如此便形成了不断模拟考的教学以及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我们的学生也不再愿意思考,而是等待标准答案,再去把标准答案背熟,应付考试、得高分。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师以及一切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制度,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未来主人翁”?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考试制度、改变教学方法,仅仅从课文、教材、教学方式上将各种责任强加给教师,其实是缘木求鱼。教育最根本的,是我们到底要教给下一代什么能力,让他们足以应对未来世界。我们不可能先给出答案,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
我们如何从教育开始改变,为我们的孩子储备迎向新世纪的能力?这就是我从法国业士文凭考试题目中得来的感想。法国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我们呢?
(摘编自搜狐教育)
编辑/王一鸣 E-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