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生时广交游,隔世有知音
2018-10-09张阿泉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046-02
看到《草原金枝》这个书名,首先想到英国著名民族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古典学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所写的那本《金枝》(一部极有名的现代人类学巨著,专门研究原始信仰与巫术)。“金枝”一词典出古罗马作家所叙述的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古老的习俗(“号称‘森林之王的神庙祭司,需日夜守护一棵树,防止逃奴侵折,因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折取这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现任祭司决斗,如果杀死了祭司则可取而代之”),想来这一节很难折取的象征着‘决斗入场券的树枝就叫“金枝”。这则神话传说中的“金枝”虽有象征性,但还是源于它的本义。而李俊义、李彦朴这对父子学人联袂编著的《草原金枝》,乃是关于元朝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主题研究,书名取“草原的金枝玉叶”之喻义,彰显大长公主祥哥剌吉在历史上的高贵身份与地位。
《草原金枝》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收录文献及考述,包括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家世及其生平系年”“儒释道医情缘”“书画收藏”及“交游考”四部分,并配有大量善本书影、金石篆印以及碑碣原照、拓本、摹本等插图(涉及汉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三个语种);下册主要收录与女主人公一生行迹紧密相关的彩图资料,涵盖人物半身画像、出猎图、供养像、古城航拍图、古城遗迹遗物、石刻、古建筑、祭器、书画墨迹等……全书搜罗备至,近乎洋洋大观。
逐页细翻这两大册以大长公主祥哥剌吉为“搜索核心词”的“一揽子资讯打捞”,不免惊叹于编著者“求全责备式”的学术野心和“精骛八极式”的钩沉能力。我尚未见过或者根本没有《大长公主祥哥剌吉传》,那么《草原金枝》无疑就是一部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重磅、重口味别传。尽管大长公主祥哥剌吉在她生活的时代曾光彩照人、恩泽广施,但史学界对她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有关她的记述大都散落在浩瀚的史籍里,一鳞半爪,不成规模(一如编著者所说:“公主虽功业显融,名重当时。然世远泽微,风雨磨灭,聚散忽焉,文献之尚存者十仅一二,其轶事盛烈隐晦而勿彰,悲夫痛哉!”)。《草原金枝》的“发愿”即在于此,编著者铁了心要当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隔世知音”(这一隔就是几百年),要为她做一件“盘点人生”“细叙流年”的大事,正像书中的一段自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事搜罗有关祥哥剌吉之正史、方志、别集、笔记、日记、图谱等文献资料,披览所及,无论巨细,均加以钩稽而分别甄录。并结合出土玉器、瓷器、銅器、铁器等文物,以及现存石刻、书画等实物,分四个专题,分别考述,附以图版。力求史料翔实、内容丰赡,以全面反映祥哥剌吉生平、家世、行迹、交游,以及书画收藏、尊崇儒学、笃信佛教、重视道教、倡导医学之大略。”这段高度概括的话,为全书的编著思路做了清晰的脚注。现在回头来看,“史料翔实”“内容丰赡”这两个要点,《草原金枝》确已做到了。内蒙古著名学者郑福田先生点评“是编在握,几无遗珠,其罗致排比之绩,便利学人,具大功德”,诚不虚也。
类似《草原金枝》这种基础型的荒凉学术做工,是许多急于事功、缺乏定力的学者所不屑去干的,因为耗神甚多,最终还只是“为古人做嫁”;即使想干,也可能因其学有不逮、耐心不够而望洋兴叹。《草原金枝》的编著者自有一种“偏坐冷板凳”的专业修为,用“笨办法”从点滴做起,了无投机取巧、走捷径、打快柴的心思。此书可谓“含英咀华”,编著过程持续了22年之久,一直就是不断地搜集材料、不断地修补扩充,时做时辍,战线拉得很长,直到把它弄到现在这个近乎完美的程度。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里,编著者一贯秉持的“人弃我取”“剑走偏锋”的治学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然他们在“垦荒”中所忍受的繁琐之累、枯寂之苦也可想而知。“金枝编罢自长叹”,像蜜蜂采花、燕子啄泥一样辛勤的编著者现在终于可以舒展眉目,长舒一口气了。
涉世经验与阅读体验告诉我们,野史有时要比正史更真实有趣,公主有时要比皇帝更灵慧风雅。以这位杰出的大长公主祥哥剌吉为例,她自幼“诵习经史”,酷喜书画艺术(“为元朝最重要的书画收藏家及赞助者”),与儒、释、道、医均有深缘,结交过一大群志趣相若的儒臣文士;深受皇姑鲁国大长公主囊家真的影响,“下嫁”塞外后,在应昌路主持修建龙兴寺、报恩寺,新立罔极寺碑,并新建儒学;在全宁路修建护国寺、三皇庙,并新建儒学;在大都举办超越族群的巨型书画笔会“天庆寺雅集”……大长公主祥哥剌吉以她独有的见识、学养、魅力和情怀,为苦寒的塞外带来了心灵的皈依与艺术的滋养。千百年来,有许多生长在皇宫汗廷的少数民族公主奉旨“下嫁”到塞外,逐渐形成了独具柔媚女性气息的“塞外公主文化”。“下嫁”不仅是一种政治统驭手腕,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精神游牧方式,除了发挥联姻王公、和睦边疆的作用,还会播撒文化的种子。
可以说,《草原金枝》是“塞外公主文化”研究方面的又一项丰硕成果。以两巨册的篇幅与体量来如此高清聚焦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相当于举办了一次学术水平非常高的“大长公主祥哥剌吉读书会”,可谓用心良苦,其深情可鉴。想大长公主祥哥剌吉如果在天有灵,也一定会感动得一掬热泪。从此世间只要有《草原金枝》在,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一缕香魂、一世传奇就会永远飘绕不灭。
以赤峰学院李俊义教授为引领的一个松散型科研团队,近年来以赤峰地区为根据地,深耕内蒙古东部区之北方民族厚重文化,依靠有限的项目资金和灵活的合作方式,陆续出版了若干种精心校订、整理和翻译的珍稀乡邦文献、散佚诗文专辑、研究资料专辑及学术名著(选题大都是被学术界边缘化、忽略、遗忘甚至完全陌生的“再出土项目”)。这类“复活的故纸”,尽力保持或复原史料原貌,竭力搜索湮没在民间或官方档案馆、图书馆的第一手资料,虽印数少、辐射窄,但文献价值不菲。我一向是这些冷门好书的忠实读者、直接受益者和坚定支持者,每次收到好友俊义君签赠的“小品种作物”,都格外欣喜,并体味和分享他带队做书甘苦之外的那份宝贵的治学之志、好奇之心与桑梓之情。
我与俊义君都是塞外赤峰养育出来的读书人,都对家乡的历史与风物充满了浓厚的爱(按流沙河先生“爱家乡就是爱国”的观点衡量,我和俊义君都属于彻底的“爱国者”)。读书人一身傲骨,无权无钱,那该拿什么去爱赤峰呢?当然只有拿一流的精神产品去爱,才不负以红山文化和辽文化享誉世界的赤峰故土。红山文化以“玉器”著名,辽文化以“镔铁”著名,因此赤峰文化的特质即是“玉的温润”加“铁的坚硬”。我们在20多年前就相约要把这种“既温润又坚硬”的文化特质在各自深耕的领域(我的新闻领域,他的学术领域)保留好并践行下去,如今这么多年走过来,虽彼此都“各有小成”,却未敢稍有骄矜,在立言、立德方面依然用“既温润又坚硬”这一文人标准来要求和匡正自我(尽管我们早已做不成“镔铁”,但至少可以做成“玉器”,淡泊地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读书人节操)。
是为序,以此祝贺《草原金枝》的鲜亮出版并为其做书前热场与导读。
2018年5月15日至17日,断续写毕于呼和浩特
附识:本文作者张阿泉,汉族,一九六七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资深新闻人,著名作家。一九八八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九八八年至二○○二年,在赤峰电视台任记者、编导。二○○二年至今,任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纪录片导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藏书家协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第二届“十大藏书家”之一。作为典型的记者型、书房型作家,他的创作侧重于散文随笔、文艺评论、书评书话、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访谈录和采访手记,文字精雅传神、思想锋锐独到,有着朴素的情怀与野逸的文风。认同“知行合一”,倾向于“以草原游牧文化激活现代思维”“读书与田野调查结合,写作与大地行旅互动”。著有《掌上珠玑》《躲在书籍的凉荫里》《答客问》《慢慢读,欣赏啊》《青草养育的文明》《书读长城外》《把心放进一个嘎查》《蒙古人为什么歌唱》《民间采气》等十余部文学与新闻著作。主要电视纪录片作品包括《辽塔》《百岔河岩画》《赤峰雅乐》《大河源头》《草原文明》《碧绿与蔚蓝》《乌审七篇》《阿鲁科尔沁的纯净》《从大海出发》等。其中,二〇一七年八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大庆期间,担任总导演、总撰稿人,代表作《阿鲁科尔沁的纯净》(六集游牧文明纪录片)于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华民族》栏目播出后,在全国观众中引发了收视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