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家园爱满人间
2018-10-09曲秀华刘颖异
曲秀华 刘颖异
【教学分析】
设计并教授这节课的目的:希望学生能初步了解《论语》中孔子对孝道的认识及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的魅力,以此激发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并且愿意学以致用,乐于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孝道。
【课堂实录】
一、赏孝道歌曲
师:(播放《中华孝道》歌曲。)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中华孝道》,这首歌有没有一个主题或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百善孝为先。
师: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本”是什么意思?
生:根本。
师:(出示图片)■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本字。
师:“本”字的下面一个短横指示的是什么呢?这个字去掉下面的短横是什么字?
生:木。
师:木下一横指示的会是木的什么部位呢?
生:树根。
师:我们知道根深方能本固,本固方能枝繁,枝繁方能叶茂。孝之根扎得越深,越坚固,美德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进而成荫。孝道如此重要,她丰厚的内涵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今天让我们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一起走进《论语》,去聆听孔子的教诲,去参悟孝道的真谛。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孝行家园,爱满人间》——《论语》学习之孝道篇。
二、明尽孝之因
师:《天亮了》这首歌听过吗?知道词曲作者兼演唱者是谁吗?
生:韩红。
师:同学们知道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一边欣赏歌曲,一边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尽孝?1999年10月3日,中国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在贵州麻岭一处峡谷风景区, 一辆载有36名乘客的缆车突然从110米高的山顶坠落。悲剧发生时,一对父母用双手托起自己的孩子,用高擎的手掌挡住了死神。2岁半的孩子得救了,这对父母却永远离开了人间……韩红被这对父母伟大的爱所感动,慰问并抚养了这个不幸而又幸运的孩子,之后创作了这首打动人心的歌曲。
师:同学们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父母的爱太伟大了。
师:她道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
生: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生命,还在生命走向终点之时,给孩子开辟了一条重生之路。
师:说得太好了。百善孝为先,父母深恩大似天;百行孝为首,父母恩情记心头。所以感恩与报恩,就是我们行孝、 尽孝的原因啊!
三、品孝字含义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汉字竞猜,请看:■ 这是什么字?
生:孝。
师:何以知之呢?
生: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组成孝字。
师:怎么看出他是一个人呢?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孝字上半部分的横折,既像一个弯腰曲背的老人,又像老人拄着的拐杖。上面是老人,下面是孩子,所以是孝字。
师:解说清楚,阐释透彻。从字形上看,孝字有何寓意?
生: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意思是父母、前辈在上面,子女、晚辈在下面,晚辈要尊敬前辈,孩子要敬重老人。
生: “耂”字头,像老人佝偻着背、拄拐杖的形状,是指老人。 “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作出磕头的样子,要给老人跪拜,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
师:回答得好。现在我们再来进行“汉字竞猜”, “汉字竞猜”期待你的精彩。请问:■这是什么字?
生:左下部好像是孩子的子,右上部分好像是一根小棍。其他的没看出来。
生:右下部分是不是手字?
师:你们明察秋毫啊,解读准确。手中高举棍子、教鞭之类的物件在一个小孩子头上留下的两个叉,会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教鞭鞭打的痕迹。
师:那这个字会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教育的教。
师:恭喜你,答对啦。教育的“教”字,从字形上看,又有什么深意呢?
生:教育应该弘扬孝道文化。
师:“教”字,左边是孝字,右边是反文旁,说明教育要把宣扬孝道、培养学生做人摆在第一位。“教”字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教育不全是和风细雨,有时也需要雷霆霹雳。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在同学们眼中怎样做才是孝呢?
生: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帮他们做些家务。
师:父母一定很温暖。
生:现在我们还是一个孩子,能做的是把学习的事情做好,不让父母担心,长大以后要回报父母,为父母创造良好的生活,讓他们安心、幸福地生活。
师:不仅想到现在,还想到将来。这是一个思虑长远,懂得感恩,愿用行动回报父母的孝子。
生: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所以要把老人放在首位,凡事要先想到他们,再想到自己。要尊重他们,敬爱他们。
师:对,有内心的尊重才有外化的恭敬。
生:要理解父母,不要与父母对着干,让父母生气、伤心。
师:这样的孝,会让家中爱意浓浓。同学们的好多想法与圣贤孔子不谋而合,孔子比我们思考更深,参悟更透的孝道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
四、思孔子孝道
课件显示:孔子眼中的“孝”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师:下面我们来齐读这四则。(生齐读。)同学们的朗读抑扬顿挫,且铿锵有力。在第二则中,两个“养”字,旧读四声,是供养的意思。第四则中,“有酒食”,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食”有一项注释是特指饭的意思,旧读sì。孔子第75代孙孔海钦教授编译的读音是sì,“馔”是食字旁,同学们猜想一下是什么意思?
生:吃。
师:吃饭时,除了吃,还需要什么?
生:喝。
师:对,“馔”是吃喝的意思。下面我们将第二则和第四则再读一遍。(生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则。谁能解释一下第一则的意思。
生: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父母只是为了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师:现在我来个现场调查。请问:今天没吃早餐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为举手的诚实孩子点赞,也为吃早餐,有健康意识的学生点赞。早餐、午餐、晚餐,吃得分别像什么?请选择。乞丐、平民、皇上。
生:早餐吃得要像皇上,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
师:所以营养学家建议——吃好营养早餐才是养生之道啊!(课件出示李真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个拿麦克的人吗?(生摇头。)他就是研究生李真。李真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为了改变家庭的困境,他刻苦读书,希望以此改变家境。然而在他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的时候,却被告知患上白血病。全家用了三年的努力来挽救他,但却没能阻挡病魔的脚步,他觉得必须要给妈妈一个交待,于是,李真来到《见字如面》节目组,读了他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他说:“我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给您写信。对不起,妈,我生病了,还是白血病。”我的病“不仅让一家人掏空所有,家徒四壁,负债累累,我们的精神也不断地游走在绝望与崩溃的边缘,身心俱疲。”
师:为了给他治病,家里欠下几十万元外债,他的哥哥为了不给他的嫂子增添负担,主动提出离婚;他七岁的侄女哭着说,我再也不吃零食了,留下钱给叔叔治病。他的妈妈为了省些钱给他治病,住在离医院较远的位置,每天要往返六次,仅一趟就要走40分钟,也因此磨坏了40双鞋。
他说:“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 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正如他信中所言:“妈,我能在这里跟您做些约定吗?无母不成家,为了这个家,您得保重好自己。关于我,咱们努力就好,我不会遗憾而抱怨,您也不必自责。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旁。”
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对孔子的孝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生:我觉得孝,应该是照顾好自己不让自己得病,让父母不为自己担心。
师:对,这也是一种尽孝的方式,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显示: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生: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的孝是能给予赡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马和狗也都能被养,如果不敬重父母的话,那怎么能算尽孝呢。
师:能理解到这个程度,真是后生可畏啊!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够养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样是不够的,因为)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区别呢?”
师:犬马得到饲养和人得到赡养两者间有区别吗?家里有养宠物的吗?请这位同学来说一下你养的是什么宠物,你对你的宠物是什么态度?
生:我养的是一只小狗。我有好吃的,好玩儿的,都给他吃,给他玩儿。它在家里上厕所,我就心甘情愿地给它收拾。
师:那你的爱犬带给了你精神上的欢愉。
生:父母能得到子女的奉养,犬马也能得到饲养,孔子告诉我们除了要赡养父母,还要尊敬、尊重、孝敬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孝。
师:在这则中,孔子强调尽孝的两个字,分别是什么?
生:一是“养”,一个是“敬”。
师:能披沙拣金,好样的。老人不仅需奉养,更需尊敬;我们不仅让父母身安,也要让其心安。下面请看——第三则又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生: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则是喜,一则是惧怕。
师:为何喜?为何惧?
生:一方面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日益衰老而忧惧。
师:说得非常好。请问你父亲今年多大年龄?
生:44岁。
师:你母亲呢?
生:42岁。
师:你父亲的生日是那一天?
生:忘了。
师:你母亲的生日呢?
生:5月16。
师:看来他对妈妈的爱比对爸爸的爱多一点点啊。同学们,我的母亲今年已经88岁了,当我和她一起出去散步的时候,我就特别高兴。但是我有没有忧惧呢?
生:有。
师:是啊。我忧惧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所以我们说的孝要怎么做呢?我们要知道父母的年龄,及时行孝,及时尽孝,因为在古代,能超过70岁的人非常少,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下面我们再来学习第四则,这一则大家觉得难不难呢?
生:难。
师:那我们现在前后桌一组,讨论一下。然后交流你们的智慧所得。
生:色难。是说在长辈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困难的,告诉我们面对父母时,一定要十分尊敬,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思。真正的孝是要有爱,内心要始终充溢着敬爱的情感,表现在外,就是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
师:孔子对孝的参悟还远远不止这些,请看——孔子眼中的“孝”之深意,“孝”在古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孔子认为:国家是个大家庭,只有小家庭里充满孝心和亲情,大家庭才会安定和繁荣。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忠于国君。修身,才会齐家,也才能国治天下平。孝悌一家——孔子要用孝悌和谦恭建设秩序井然的社会。孔子教育弟子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即为政。为政的基础是孝慈,从孝慈扩展到爱人民。这和孟子的名言似乎异曲同工。哪一句呢?
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五、 谈尽孝之道
师:(课件出示跪乳图。)从这幅画中,大家看出了什么?
生:乌鸦有反哺之心,羔羊有跪乳之情,何况我们人呢?
师:孝是对生命的回报,孝实在是为人之本。我们应该怎么尽孝呢?下面就来看看孔子教我们如何尽孝?
生:让父母少担忧。
生:奉养敬重并重。
…………
师:非常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回眸成长路,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播放《感恩父母》视频。)
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洗脸,教你梳头发,教你擦鼻涕,擦屁股,教你做人的道理。你是否还记得你们练习了很久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你是否记得经常逼问他们你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当他们有天变老时,当他们想不起来活接不上话时,当他们啰啰嗦嗦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请不要怪罪他们,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当他们梳头手开始不停地颤抖,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你在长大,他们却在慢慢变老。只要你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走,就像……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极其平凡却又深厚的感情,留在他们和我的心里,陪伴我们走过一生……
大家齐读这四句话,以此共勉吧,趁父母还健在。“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愿我们人人都能成为明贤孝子,那样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家庭的亲情和幸福,还将收获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孝行家园,将会爱满人间;孝行天下,必将光耀中华。
【课堂反思】
一、设计背景
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曾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将传统文化引进校园,意义可谓深远。
传统文化进入鸡西市实验中学已经二年有余。作为一名实验人,我由最初的坚韧不拔,毫不动摇;到之后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再到现在的欣然接受,渐入其境……回眸过往,真有一份从无路处披荆斩棘的艰辛与茫然,有一种于困境中舍我其谁的悲怆与豪迈。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传统文化不可束之高阁的诸多理由,更知道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光辉。于是,我和我校的语文教师一起开始了艰难的跋涉。这节“孝行家园,爱满人间 ——《论语》学习之孝道篇”就是我的一次尝试与探索。
二、选课之因
独生子女家庭是现代家庭的主流,独生子女大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倍受关注与呵护,但他们中能主动感恩,行动报恩的却为数不多。如何将语文教学的育人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深情,愿意主动去关爱父母,回报父母呢?“《论语》学习之孝道篇”就是一个不错的机缘。
三、目标设定
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论语》中孔子对孝道的认识及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虽然学生对经典的了解也许会是蜻蜓点水般的浅尝,但我认为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激励、唤醒和点燃。如果我能让学生由“敬而远之”到“乐于走进”,由“乍一看高深莫测”到“走进去暖意融融”,并且愿意学以致用,践行孝道,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将这几点确立为教学目标。
四、实施策略
在設计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能在内心认同《论语》这一传承两千多年的智慧精华,让学生乐于学以致用,愿意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孝道。因此设计时,在对知识的解读上,我力求让学生既入耳,且入眼,还要入心。怎么实现它呢?
1.精设流程:
流程设计力求体现梯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所以我设计了下面五个环节:赏孝道之歌;明尽孝之因;析“孝”字寓意;思孔子孝道;谈尽孝之道。
(1)课前欣赏歌曲《中华孝道》,为学生紧张的学习带去一份轻松,一点欢悦,更重要的是为授课张本。
(2)“明尽孝之因”环节,让学生欣赏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在忧伤而感人的歌曲中,感知歌曲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体会父母深爱,在情境创设中明白尽孝的原因。
(3)“析“孝”字寓意”中,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孝”的丰富内涵,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4)“思孔子孝道”环节,我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学习中探究,在分析中深思,在自省中修正;在融通生活,激励互动、引领提升中,逐步参悟孝道内涵,感悟孝之深意——孝在古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陶冶了他们情操。
(5)在“谈尽孝之道”环节中,学生畅所欲言,达成思想的共识。在欣赏《感恩父母》的视频,共忆成长之路中,许多学生泪眼婆娑,升华了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及孝道的践行。
2.精选名句
我把《论语》中的孝道名句做以筛选,浓缩学生能接受和理解的精华,深入挖掘后呈现给学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给学生一个点拨,一次引领,让他们看到孔子孝道的真谛和它深刻的社会价值。学生的理解、领悟也许肤浅,但如果他们能以此为契机,发现国学的精彩,感受到孝道的些许价值,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那么这节课的抛砖之举将会具有引玉的价值,从这点而言,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
3.寓教于乐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水到渠成。我利用视频、实话实说,汉字竞猜,讨论交流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在寓教于乐中,以生命解读生命,将真情融入真情,这是融通生命、熏染品格的价值所在。
这节课我做了小小的尝试与探索,其中一定会有不足,只是希望能够在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上,我的这节课成为抛出的一块砖,能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之路上引来更多的美玉。
【课堂评析】
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当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很害怕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病人,被粗暴地扔到一间药房中,药房中满是名贵药品,但是,这个病人一不辨药性,二不明病理,那么,他或者不知所措而延误病情,或者胡乱尝试导致性命危险。基于此,我想谈谈我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
如果传统文化是一座殿堂,很多人终其一生,不过是门外转转,少有人登堂入室。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心向往之,而遥遥相望而已。所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都要对传授的内容有精准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中”的目的是“和”,“庸”的意思是平常或普通。归纳起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事恰到好处,无过也无不及。在道德方面,要合乎中道,不能只顾到此方面,而不顾到别的方面;在功利方面,要坚持用最平常的办法,不“行险侥幸”,不因“耍小聪明”而弄巧成拙。
这便是中庸之道的境界。如果把“中”当成“不彻底”“模棱两可”等,把“庸”理解为庸碌、随俗,并不是中庸之道。
二、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做到客观传达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能回避孔子和庄子两位哲人。 《论语·宪问》中的看门人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而庄子钓于濮水,曰:“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达到“超乎天地之外,游乎四海之间”的境地。对现实的感受不同,对人生的看法相异,遂使孔子和庄子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课堂教学时,教师该如何来传达呢?我想,不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境遇得来的感受,不加辨析地传达给学生,而是力求准确、客观,不带个人偏见。
还要讲清楚二者的实质。道家和儒家看似不同,但可以说上则同源、中则互补、下则兼容。孔子为那些进取的人提供了榜样,庄子为那些失意的人提供了内心安宁的道术。更要注意到一个前提,那就是孔子和庄子都有追求道德完善这样一个原动力。老师们在传达的时候不能一知半解,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从而对学生有了误导。
三、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教书也是做学问,对于传授的知识,要知道它是这样的,更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既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也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这里就涉及思維的广度、深度和角度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孔子是轻松愉快的,而孟子是紧张严肃的呢?为什么山水诗多出自浙江东部呢?为什么楚辞会有浪漫主义的特质呢?
第一个问题,我们也许会想到孔子和孟子性格会有不同;《论语》和《孟子》,一个偏重于散文,一个偏重于论辩;但是深层原因可能是春秋与战国,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
第二个问题,我们也许可以另辟蹊径,换个角度得出原因。山水诗里的经典元素:孤舟、蓑衣、渔翁、薄暮、浅滩、沙洲等自然环境,在浙江东部俯拾皆是,山不高不低,河流不缓不急,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应对着诗歌的起承转合,如果行船游览,自然诗兴大发;有的诗人并非为了风景去浙东,或探亲访友,或移居还乡,或官场宦游。这些人天天乘船,对那里的景物观察细致,情酝于胸,而诗传于世,那里的风景就这样被建构起来了。舟楫这种交通工具,加上它们通达的水系,决定了我们能和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照面。
至于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梁启超的认识最为深刻,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道:“北地苦寒硗瘠,谋生不易,其民族销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维持社会,犹恐不给,无馀欲以驰骛于玄妙之哲理,故其学术思想,常务实际,切人事,贵力行,重经验,而修身齐家治国利群之道术,最发达焉……南地则反是。其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惟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以外。初而轻世,既而玩世,继而厌世。不屑屑于实际,故不重礼法;不拘拘于经验,故不崇先王。”
当然,关于传统文化教学,还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把这些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例如文本中的文化常识的梳理,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是否可以从文化角度切入,教师要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做到中西融会贯通,不能固执拘泥。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