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传德润童心
2018-10-09江钦东
江钦东
教材中这些浓浓的儿童文化的呈现,传递童心童音,激发童真童趣,把德育目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容易让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课堂变成了暖暖的儿童乐园,儿童获得了润物无声的道德情操与法治意识的熏陶。
绘本,是近些年来深受儿童甚至成人喜欢的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可以降低识字量有限的小学低年段儿童阅读理解的难度,适合他们学习。譬如苏教版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尝试创作或改编了“微绘本”故事,4册教材共有30余篇。
一、绘本的教育意义
教材中的绘本故事渗透着德育思想,寓教于乐,配图活泼明快、指向明确,起着规范教学内容、引领教学活动的作用,把教材变为儿童的欢乐世界。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课堂提速增效
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识字量不多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使用绘本故事,以其精美的画面、明丽的色彩以及简洁灵动的语言,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浸润学生的美好心灵,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优秀的绘本故事中大多渗透了作者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深入思考,而且画面皆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和真善美的熏陶。结合教材中的绘本故事,要比直白的说教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遵守规则,塑造他们高尚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还能给学生以想象力、灵敏度及审美感的启迪,是他们日后成功和快乐生活的源泉。
二、绘本使用的形式
在低年段教材中,绘本叙事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说明一个活动情境或者过程,即说明式叙事;另一种是讲述式叙事,即通过绘画的方式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一、二年级所用绘本形式大多为讲述式叙事。
1.说明式叙事
说明式叙事通常是通过图示的方式,说明教学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如苏教版(下同)二年级上册第10课《做诚实的孩子》,以《匹诺曹的鼻子》为开篇认识“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然后由学生讲述《谁是诚实的孩子》,正面引导学生怎样做诚实的孩子。此图不仅说明了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暗示可以组织学生依照图中的不同层次,开展讲述有关诚实的小故事活动,推进教学目标。
说明式叙事的设计,有时也用来说明事物的生产过程。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他们的贡献大》中《一粒米的来历》、二年级下册第5课《爱护课桌椅》中《一张课桌椅的制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中呈现的活动方式和游戏,组织和开展教学。
2.讲述式叙事
讲述式叙事是教材中一种主要的绘本叙事形式,也可以称为绘本故事。讲述式叙事根据内容还可以细分为故事叙事、道理叙事;也可根据叙事的开放程度分为封闭式叙事与开放式叙事。
故事叙事,是最常见的绘本故事,是讲述一个连续的场景或者事件的叙事方式,是教材中讲述式叙事中最多的一类。它有时出现在正文中,构成教材正文的一个栏目或者环节。如一年级上册第5课的《开心娃娃復活记》,讲述小猴通过主动问好、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帮助老师等正面行为让开心娃娃复活了的故事。有时也出现在教材开始处,通过4~6幅连续的图画讲述一个故事。如一年级上册第2课中《兔妈妈和兔宝宝》,通过6幅连续的画面,以童话的方式讲述兔宝宝离家后变成小鱼、小鸟、小花、小帆船,兔妈妈随之变成了河水、大树、园丁、风,呵护着兔宝宝的故事。
道理叙事,是由一组相互独立的文字与图画构成,共同来说明一个道理。如一年级下册第9课的绘本《小猴感冒了》,通过一系列组图,引导学生懂得感冒有一定的传染性,要有意识地自我保护。第8课的《大耳朵和小眼睛》,也是通过一系列图画加文字的方式,引导学生懂得爱护耳朵和眼睛。道理叙事,是一种意义领悟式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表达自己领悟的道理。
绘本故事有时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候会是有待完成的故事。这两种叙事分别是封闭式叙事和开放式叙事。如上述第5课的《开心娃娃复活记》的故事情节比较完整,是一个封闭式的绘本故事,而第6课的《孤独的小猪》,是以提问的方式结尾,引导学生就故事的内容通过讨论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完善与补充,这是开放式的绘本故事。这种结尾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组织方式的建议与暗示。
三、绘本使用的策略
讲述式叙事中,道理叙事的使用也相对简单,除上述引导性领悟外,还可以请学生续写。绘本故事则可以适用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下面就绘本故事在《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中的使用提供一些策略建议。
1.在激趣导入环节使用
贯穿整篇教学内容的绘本故事,都有相应环节匹配,如在《餐桌上的学问》中绘本故事《小白和小花》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故事作为整节课的导入。先讲故事,唤起孩子的生活体验:咱们的身边有小白或者小花吗?你想对他说什么?接着激发探究:小白和小花为什么会生病呢?我们如何让身体棒棒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吃的学问。学生结合故事与教材中的提示,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得出吃饭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暴饮暴食也不挑食才会带来健康。这样通过绘本激趣一唤起体验一引入话题一激发探究的教学流程,把绘本故事的情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用故事引起教育的话题和学生的兴趣,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2.在深化体验环节使用
有的绘本故事在教材的中间,借绘本情境思辨生活。此时,用好绘本故事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得到满足,使德育目标无痕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如在《心中有他人》中绘本故事《最美的巨人》教学时,就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绘本:你认为什么样的巨人是最美的?并相机出示画面。然后让孩子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老师要随时抓住时机采访不同的扮演者,以此因势利导。例如(采访巨人):你把领带、衬衫、鞋子和裤子都送给了小动物,你现在一点儿都不美了!那你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呢?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最美的巨人》故事续写的活动,以考察学生的思维、态度,明确他们所处的发展状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结合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分小组续编,然后进行交流,通过呈现多元的续编思路,使课堂成为不同道德观与思路进行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多元思路的交流,明辨不同思路的问题与局限,形成群体积极向上的教育力量。
3.在课堂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对于拓展性内容的绘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绘本与学生生活情况的相关程度,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的《动物餐厅里的冲突》就属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内容。由小动物在餐厅里的做法延伸到课外,想一想我们在餐厅吃饭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了解在餐厅吃饭的原则:点适量的饭菜,多的饭菜要打包带回,不应该浪费。
还有些故事是对特殊学生群体生活的细致刻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0课的《我和伙伴一起玩》。通过大家交流一起游戏时玩不下去的体验,帮助学生在游戏中遵守规则、相互接纳、共同成长。但是,在班集体中一些性格活泼、顽皮的孩子,不愿意在游戏中遵守规则,该怎么办呢?本课的《游戏怎么玩不下去了》正是指向这样的学生的故事,因而,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绘本故事进行延伸与拓展。
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绘本呈现生活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中的小朋友该怎么办。通过学生的交流,连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暴露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与想法,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指向对生活问题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交朋友,学会在群体中与大家友好相处。
教材中这些浓浓的儿童文化的呈现,传递童心童音,激发童真童趣,把德育目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容易让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课堂变成了暖暖的儿童乐园,儿童获得了润物无声的道德情操与法治意识的熏陶。
总之,在使用和利用教材绘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与绘本图文进行心灵的沟通。
责任编辑|樊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