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飘香 让红星闪光
2018-10-09赵万奎
赵万奎
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核心地带,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马牧池乡中心小学,前身为抗战时期“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的战地托儿所,2010年5月17日,学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山东沂南换于红军小学”。长期以来,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立足办学理念,基于育人目标,在深入理解课程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红色校本研学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沂蒙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学校联盟,依托研学基地,探索红色研学校本化的实施路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构建以乡土乡情为主的红色校本研学课程体系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國开创了行走的课堂的先河。马牧池乡这片红色沃土,是学校进行红色游学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也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在广泛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让红色飘香,让红星闪光”的核心办学理念和“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的育人目标,将“铺设红专之路,助力童星追梦”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和实施了以马牧池乡土乡隋的红色校本研学课程体系,让红色教育走出传统的课堂,让“红色文化教育”有了可靠的依托,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红色校本研学课程体系中。
1.有机融合,赋予基础学科课程以红色文化基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利用红军精神、沂蒙精神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小组团结合作能力。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红色育人底蕴,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实现教学与红色德育的统一。如:语文课上,读到红色革命故事时,写读后感,感受战争时代的艰苦;数学课上,利用拥军支前数据编写应用题,让学生感受到沂蒙劳动人民的伟大;品德课上,组织学生学习本地乡土人文,了解革命老区英雄战斗史;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队列练习、推小车比赛、扔“手雷”比赛等,感受战争年代的场面;音乐课上,教唱红色歌曲,并把沂蒙红歌加入到课程当中去;美术课上,绘画心目中的红嫂,并到红嫂纪念馆进行写生,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直观中领会,把握革命传统和老区精神的实质。
学生从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各学科课堂上学习知识,然后进行实地现场亲身体验活动,完成学科的研学实践任务。学生们在红嫂乳汁救伤员的雕塑旁,感叹红嫂平凡中的伟大;在沂蒙母亲纪念馆前感受无私的奉献;在东高庄村《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唱起“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体会沙洪和王久鸣以饱满的抗战热情与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在摊煎饼、做豆腐、纳鞋垫、推独轮车等劳作中,与乡亲们一起生活,体验拥军支前的光荣和艰辛。
2.突出重点,完善以红色文化为主的校本研学课程建设
根据沂南县教育局开发的《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指南》,结合学校地域特色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组织精干力量编写红色校本研学课程“沂蒙颂歌”,按照“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的思路,构建红色研学校本课程体系。低年级使用《红色纪事》、中年级使用《红色颂歌》、高年级使用《红色传承》。在校内课堂进行感知学习后,进行现场感受与体验,具体集中安排三天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第一天红色研学旅行主题是瞻仰红嫂展馆故居,感恩沂蒙大爱至真。主要内容有参加红色研学开班仪式,开启研学之旅。研革命队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整理红色宿舍内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聆听沂蒙革命故事,学习革命英雄事迹,研沂蒙精神真谛,做传承践行小使者。第二天红色研学旅行主题是体验支前拥军劳动,感悟军民鱼水情谊。主要内容有参观沂蒙人民支前拥军陈列馆,认识老物件老行当。参观沂蒙人民支前劳动陈列馆,认识石碾、石磨、鏊子、纺线车、织布机、木轮小推车、粉皮旋子、豆腐床子、铁匠砧子等老物件。了解手工织布、推磨、烙煎饼、旋粉皮、做豆腐、铁匠铺等老行当,探究沂蒙山人民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意义和作用。探究体验支前拥军劳动:碾米、推磨、烙煎饼、旋粉皮、做豆腐、纺线、纳鞋垫、运送军粮、打铁等,体验劳动的艰辛,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沂蒙儿女、沂蒙红嫂奋勇支前无私无畏的革命奉献精神。通过重走支前路、做军鞋、烙煎饼、运军粮等系列支前拥军劳动体验,创新体验革命传统老游戏,在快乐体验中激励学生争做沂蒙好后人,激发学生爱家乡建家乡的豪情壮志,启迪孩子珍惜幸福生活,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三天红色研学旅行主题是探访红色影视古城,感受人文地理情趣。主要内容有认识干插墙,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沂蒙常山庄及其地形地貌;认识“黑石”,了解它们的特点。了解影视制作的过程,亲历体验红色微电影拍摄,观看红色实景剧及红色文学作品;了解战时鸡毛信故事及邮递过程,亲历体验邮寄;了解电台密码破解。通过对沂蒙干插墙的了解,对红色基地“崮山”地貌的了解,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同时体会沂蒙山区军民团结、坚强不屈、忠义大爱、机智聪慧的沂蒙革命精神。通过体验影视制作、参演微电影、观看实景剧、体验战时邮递、亲历邮寄和电台发报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影视文化,感受革命传统教育,用影视艺术还原革命历史,让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继往开来,为创造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让中小学生深入了解战邮文化,学习继承战邮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战邮精神”,并通过对比感受现代邮政通信业的发达。
3.活动拓展,让学生寻找到自主发展的星辉之路
学校成立红色研学大队部。大队部下设12个中队,分别是“中国梦”革命传统小导游中队、红岩画社中队、红星文学中队、红星闪闪广播中队、红领巾朗诵中队等等。红色研学路上组织开展了唱红歌等一些列红色艺术教育,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用歌声、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让学生体验和接受红色教育。比如,“中国梦”革命传统小导游中队利用节假日经常到山东省群众路线实践教育基地做革命传统讲解员,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开展“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沂蒙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红色研学,实地寻访。学校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观红色遗址。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大青山战斗遗址、孟良崮、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红嫂故里、鲁中革命烈士陵园。通过一系列的参观活动,使革命年代的事件、人物,真切地呈现到学生的眼前,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深入教育和广泛参观的基础上,又组织老革命军人、离退休干部、校外辅导员,深入学生中间,为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
交流体验,深化感悟。开展了深入学习家乡英雄的大讨论。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家乡英雄的故事。每一个孩子为自己找一个学习的英雄,说出为什么向他学习,学习他什么品格。随着讨论的深入,孩子们对英雄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渐感悟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激动人心的革命故事和光辉伟大的革命英雄背后的东西,那是一种纯洁的品格、高尚的感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辉,是一种对信仰的无限忠诚,是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大爱。
知行合一,内化成品。学校积极开展走访革命老军人、退伍军人、新老红嫂等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模人物主题实践活动,发动学生通过走访调查、观看影片、阅读报刊、收集红色故事,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红色接班人”“做一个了不起的沂蒙人”“我是红色小导游”等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活动。学校精心开展的这些红色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红色文化内涵,净化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举行的红色运动会,设有“独轮车支前”“红军的扁担”“红嫂救伤员”“炸碉堡”“巧儿担架队”等特色比赛项目,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红色研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孩子们被革命先辈为追求理想而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精神感染和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要过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为追求理想而经历困难和风雨是人生应当为之自豪的事情。精神世界升华,带来了孩子们行为上的改变。大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组织纪律、学习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变。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蔚然成风。过去家里小皇帝、小公主也成了家务劳动小能手。
二、探索红色研学校本化的实施路径
在构建了以乡土乡情为主的红色校本研学课程体系后,如何让红色教育走出传统课堂、走出校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和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学习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就成了“红色研学”落地的关键。为此,学校探索出组建沂蒙革命老区学校红色研学联盟和设立区域内红色研学基地两条实施路径,来保障红色研学校本化的精准落地。
1.组建沂蒙革命老区学校红色研学联盟
为发挥学校红色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红军小学的影响,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红色教育格局,以马牧池小学为依托,联合县内周边学校,组建了沂蒙革命老区学校红色研学旅行联盟,发挥红军小学红色教育方面的优势,带动老区更多的学校,形成红色教育全面开展的局面。这样,就实现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资源融合共享。学校还将联盟学校设计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红歌选》《孟良崮的石头》《沂蒙精神》《泉乡杏坛》《善行善礼善爱》等作为学校自选读本,作为马牧池小学红色研学的有益补充,让各区域的红色教育资源入课堂、入学生头脑,强化了红色教育效果。
2.设立区域内红色研学基地
立足地域乡情,学校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作为红色研学旅行的实践基地。作为“全国红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自建成运营以来,已有八年承接红色教育的工作经验,就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涉及的师资、安全、家长沟通、课程设计、备课指导均有一套完整的操作体系。目前,研学基地和学校合作,已选拔了30名優秀青年教师组建了“沂蒙红色研学讲师团”。利用业余时间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这些研学讲师已能独立带领学生研学。另外,影视基地还聘请考取拓展培训师证的退伍老兵组建了“研学教官团”,负责研学旅行学生的国防教育和全程安全保障工作。研学基地可接待学生研学旅行的床位有1,000张左右,讲师、教官团队已具备了同时接待500人研学的能力。
同时,学校积极与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旅游局、县邮政局和马牧池乡党委、政府联系、协调,将学校驻地周边的“红嫂故居”“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省战邮纪念馆”“‘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等作为校外红色研学基地,扩大了学校红色教育阵地的“版图”。
让红色飘香,让红星闪光。近几年来,学校组织红色研学活动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全国零犯罪学校”“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基地”。我们相信,随着红色研学工作的持续和深入推进,必将产生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为沂蒙山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