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教育的苏联经验与启示
2018-10-09武卉听
武卉听
通过共同的劳动实践,人们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尤其是尊重优秀劳动者的道德意识,这一尊重建立在团结的基础上,也促进集体的团结,并在本质上促进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弘扬和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领域,苏联的集体主义教育经验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苏联集体主义教育的经验
从中国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历史看,当代中国的集体主义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曾受到苏联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影响。从值得借鉴的经验特色上看,苏联主张集体主义传统与国民教育内容相统一、集体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统一、集体主义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模式。
(一)集体主义传统与国民教育内容相统一
苏联国家教育体系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不可分性,以民族传统价值为核心的公民品德培养与和谐发展是全部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其中,集体主义是核心内容。在这里,集体主义不但是国民教育的内容,还是立场导向。
13世纪以来,以共同体形式存在的“村社”制度逐渐形成并延绵了近千年。在“村社”的集体劳动中,人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造就了集体主义的交往价值模式。苏联时期,集体主义顺理成章地成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促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关系、互助互利、原则性、诚实、真诚、信任和尊重”。以传统文化的价值要素呈现出来的集体主义不但渗透在苏联的大中小学校的教育当中,而且成为苏联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价值导向。列宁在谈工人阶级需要统一的时候指出“一盘散的工人一事无成,联合起来的工人无所不能”,这里面的核心价值是将工人的精神凝聚起来的集体主义。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集体主义将社会主义建设者联系起来,一起为苏联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属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集体主义同时具备了文化的稳定性和价值的导向性。一方面,作为文化传统的集体主义是俄罗斯民族凝结成的稳定的精神生存方式,在传播和流转的过程中,发挥出本身的浸入性功能;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价值的集体主义具备价值的选择和导向功能。有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得教育沿着集体主义的组织方式进行,形成受教育对象互助友爱的品质,遵守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原则。
(二)集体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统一
劳动集体是苏联社会的基层组织。在劳动集体中,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集体中的一分子。为了达到共同的劳动目标,需要每个人的牺牲、服从、团结,这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相连,集体主义在劳动中生成,集体主义教育在劳动中得以实现。在集体劳动中,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同志式关系、团结互助、责任感、原则性、信心、真诚、尊重他人的成就、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集体主义道德氛围形成的基础”,不仅能够促进集体道德氛围的形成,而且能够培养满足集体要求的人,这一点对于个体道德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苏联在劳动实践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典范是通过“青少年劳动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劳动委员会”“青少年工人学校”等形式,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起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每一种集体主义的教育媒介和形式都不流于形式,而是有扎扎实实的具体内容支撑,如“劳动委员会”颁布措施,要求保证18岁以下学生每天在学校要有2小时的劳动时间,每年暑假要有1个半月到2个月的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等。通过共同的劳动实践,人们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尤其是尊重优秀劳动者的道德意识,这一尊重建立在团结的基础上,也促进集体的团结,并在本质上促进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
在社会劳动实践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苏联道德教育的突出特色。社会劳动实践覆盖人群广泛、实施方式多样,有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更保证了集体主义教育的顺利实施。在这里面,劳动是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集体主义教育是劳动的最终目标。苏联集体主义教育遵循了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教育规律,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三)集体主义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统一
苏联国民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共产主义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从内容上说,“全面发展”既包括智力水平的发展,也包括道德水平的发展,在知识教育中贯穿德育内容,成为必要的环节。苏联坚持通过“培养性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培养”(воспитание)侧重的是“道德品质教育”,而“教育”(образование)则多指“知识教育”,“培养性”为教育规定了价值方向。1922年,苏联人民教育委员部颁布的《国家学术委员会方案》中公布了7年制学校的“综合教学大纲”,大纲由“自然”“劳动”“社会”三部分构成。虽然没有哪一部分有专门关于“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但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包括集体主义品质的指向却十分清晰。直到苏联解体之前,苏联教育体系都非常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以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其中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原则。克鲁普斯卡娅、苏霍姆林斯基、凱洛夫等教育家都就国民教育或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有过专门的论述,这些论述成为指导苏联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理论。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苏联产生后,集体主义作为核心道德原则和伦理学范畴,引起了伦理学者的广泛关注。伦理学从学术角度论述集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到具体的知识教育当中,坚定了知识教育正确的价值立场,让知识教育具有道德温度,让集体主义教育具有理论根基。苏联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
客观地说,苏联的集体主义教育以其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对实际道德生活的有力干预,在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集体主义教育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启示有:
(一)坚持优秀的民族传统价值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其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全面嬗变,以“集体主义”价值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体系全面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的疯长和蔓延。私有化改革客观上要求与之匹配的价值基础,敦促了“个人主义”价值的滋生。“个人主义”把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并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使人们轻率地对待工作,原本团结和谐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个体精神世界空洞化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精神生活领域,人们的群体社会心理空虚、无助……丢弃了集体主义的传统价值等于丢弃了民族精神的灵魂,共产主义世界观崩溃之后,人们在精神世界里无可依靠,形成了在精神和文化主体价值上有名无实的俄罗斯国家的风险。基于苏联的经验,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放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而应当将这些价值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导向和内容,指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道德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看待、解决社会道德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基本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历史坐标和价值立场。苏联后期的集体主义教育将其摒弃,原因在于思想領域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不再作为社会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样,作为道德教育具体内容的集体主义脱离开道德意识形态的指导,逐渐消散在共产主义道德的真空当中。苏联后期集体主义教育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进行正确的集体主义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思想,放弃了它,就等于放弃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本身。
(三)坚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终目的
苏联后期,从前的主导价值观全面嬗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向上”“善良诚实”“勤劳朴实”等价值要素被“极端主义”“个人主义”“犬儒主义”“道德虚无主义”“道德混合主义”所代替,客观上加速了社会主义苏联制度的解体进程。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观念。无论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其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否实现是衡量共产主义实现与否的标准之一,所以,当前的集体主义教育也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