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变革的视角评价中兴事件与中国的应对
2018-10-09贾鹏程
+ 贾鹏程
重塑产业链条,必然有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拿来总是更容易的,自我奋斗总是更艰苦的。
这次事件中,中兴通讯的危机公关做得不成功。本来中兴是“美国优先”政策的受害者,但是现在却成为不守规则的坏学生,成为被指责的对象。我曾在美国学习工作12年,2010年入选“千人计划”回国,在中兴工作3年,虽然现在离开中兴创业也已经有5年了,但仍不希望看到中兴受到这么多无端的指责。因此写下此文,通过在美国的经历和感触,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和评价这一事件。
首先,全球化下的美国是非常令人欣赏的,开放、包容,是世界人才和科技的中心。我是1998年去的美国,到那里的第一个晚上,在UCLA的校园里看到学生们打棒球,那里有很多的国际学生,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当时我就喜欢上了那个地方。我一直生活在较为开放的加州,多年来只有一次,在路上被一个白人喊“Go back to China”,而我们当时就回喊“Go back to Europe”,我们称那人为“White Trash”,认为他那种心态是loser才会有的。1999年5月,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看到新闻的当天,我和同伴们非常气愤,我是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主席,立刻组织大家做了许多标语,第二天组织了100多人在学校里游行,喊着“No War,No Bombing”——那个时候的美国,是多么的开放和自由。但是,今天的美国已经不再是全球化的美国了,在“美国优先”政策下,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是一个推崇霸权的国度。试问,在现在的美国街头,如果一个华人遭受别人无端指责的时候,还能像我们当年一样,放松地骂回去吗?
很多人都说中兴不守规则,所以被美国制裁。然而让我们看看这些事件: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最后归结为地图错误;美国2001年入侵伊拉克,说是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后始终没有拿出决定性证据;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银行系统的过度信贷危机,但是政府却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挽救那些大银行、投行,最后高盛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利润;今年4月,美国指责叙利亚政府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发动袭击,说炸就炸。……而如今在中美关系日趋敏感的大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美国为何如此严厉地制裁中兴了,如果就是要制裁你,规则并不重要,只是需要一个借口而已。
中兴面临的困局其实是全球化下的困局。在全球化中,各方是深度互信的。美国为全球提供芯片,其他国家的企业专注在下游产业链,做组装、集成,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研发芯片,也无需担心产业链会断裂。各方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通过无障碍的贸易满足各自的需求,这样的全球化分工,其实效率是最优的。但在这种前提下,无论中兴还是华为,还是任何一家国际性的企业,都不可能能够承受被切断产业链上游供应的制裁。2005年有一本书叫《The world is flat》,讲全球化的过程,讲全球化分工后的世界是多么地高效,多么地美好。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定律,叫“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就是说戴尔公司供应链上的两个国家是不可能开战的,因为开战带来的产业链断裂造成的损失,大到让任何一方都不愿意以此为代价去解决争端。
那么为什么美国还是要采用这种最为极端的方式呢?只能是因为,全球化对于美国来说,弊大于利了。全球化让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快速地进入世界性的产业链,可以通过为全球的客户服务获得巨大的市场,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我们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供给者。而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运用产业政策扶植一个个产业向全球一流的目标迈进。过去在服装、鞋帽市场如此,在钢铁、水泥产业如此,之后在光伏产业也如此,而未来在高科技产业也必然如此。在这一经济环境下,企业具有国家的信用和资本作为后盾,容易形成巨大的产能,而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后,将导致行业价格下跌,甚至进入亏损。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较容易获得贷款,可以挺过难关;而自由资本主义下的企业就容易作为过剩产能而被淘汰。最终,随着产能减少,价格复苏,活下来的企业重新获得利润,同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美国优先”,目的正是要打破这种格局,阻止中国从全球化中受益,遏制中国的崛起。
那么,中国应怎么应对呢?我认为国家的政策还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坚持开放,坚持全球化,反对贸易壁垒;我们坚持“一带一路”,打开非洲、中亚这些未被开发的市场,让全球化持续得以发展。
这样是否一定可以成功?应该说风险是存在的。从对中国的关税制裁和对中兴的惩罚可以看出,美国下定决心要阻止中国的崛起,要打破过去的全球化格局,切断中国发展的源泉。在这种前提下,与美国共享国际化的链条已经越来越难。中兴事件之后,媒体上广泛讨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要如何如何,中国的芯片产业要如何如何。然而远不止如此,如果更深入地观察可以看到,如果全球化产业链断裂,我们国内更多的产业都将面临灭顶之灾!软件我们是不是都在用微软?精密仪器是不是还是来自欧美?我们的高端材料又有多少是国产的?……中国面临的难题是,如果没有了全球化的供给,许多行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将需要重塑,需要全部核心技术的提升与获得!
然而,我们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受益者,已经有些懒惰和飘飘然了。几百个亿投到共享经济里面去,难道我们就是全球新经济的领导者了?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全球化的产业链基石之上,而这个基石的技术主宰者就是美国。中国如果不能够重建自己的基石,一旦美国把它抽走,所有的繁华,所有的美好都会化为泡影。所以,我们应该警醒——重建自主核心技术,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将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
美国在二战后,通过登月工程、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唤醒了整个国家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追逐科技、崇尚创新的浪潮,打造了现在世界科技的坚实基础。那么中国也应在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重振整个民族的奋斗精神。希望我们真的得能够做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回归淳朴,回归本质,放弃浮躁和急躁的心态,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让科技创新真正能够得到鼓励和支持,而不只是漂亮的报表和浮夸的商业故事。
而重塑产业链条,必然有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拿来总是更容易的,自我奋斗总是更艰苦的。
但是整个社会应该要支持自己的国产化产业链,即使目前技术上不够完善,即使暂时成本更高些。想当年,韩国的十大集团之所以得以发展,就是因为韩国人有非常强的国家意识。韩国法律并没有规定政府只允许采购韩国车,可是在韩国发展的初期,如果哪个部门、哪个领导开了外国车,报纸和舆论就会批评他,在这样的环境下,韩国本土汽车产业因此得到迅猛发展,并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所以,中国要建设自己的产业链,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需要有整个国家的民众的支持。这不仅是为了产业、为了我们目前的生活,更多的,是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