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发展课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重构

2018-10-09谢发超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成都市核心素养

邓 铭 谢发超

(成都市玉林中学,四川 成都 610041)

课程改革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是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如何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系统构建和实施学校课程,引领学生自主多元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关键。成都市玉林中学基于学校育人目标,明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系统重构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初步形成了兼顾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体系特点的“三类七型”多元发展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个性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了办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指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课程是学生全部学校生活的总和,也是全部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学校课程建设应该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多元发展、自主发展和长远发展。

基于此,我们着力顶层设计,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统筹、整合、拓展和创新,形成了包含“平台+模块+课程”三级课程结构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系统性突破(见图1)。

基础类课程指向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做人的基础,也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科基础型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主要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领域。学科衔接型课程包括小初衔接课程和初高衔接课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加强学生的学科学习方法培养,培育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如小初衔接语文教程、高中学习方法指导等。品格养成型课程旨在通过德育课程活动,着重从健康生活与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方面,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比如颇具学校特色的学生“自管自育服务周”,每个班级学生为全校师生服务一周,旨在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担当责任、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图1 “三类七型”多元发展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图

选择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与多元发展。其中,培趣型课程重在培育学生的不同学科学习兴趣,如空竹、英语口语、声乐选修、剑道、《红楼梦》选读等;扬长型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学科优势,如学科竞赛课程、生物与环境、算法与数据结构等。两类课程都采取选修的方式进行。

整合类课程是在基础类课程和选择类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的兼具综合性、实践性与探究性的课程,其主要目标在于聚焦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开掘学生发展潜能。其中,研究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如NBA与美国文化课程就是在学生懂得篮球的基本规则基础上,为热爱篮球但不一定擅长篮球运动的学生开设的,引导学生从篮球文化视角对美国文化进行研究;创作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如机器人制作课程、科技发明课程等。以上两类课程的课程形态都是主题活动课程。

二、“三类七型”: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特色

当我们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三级课程结构之后,还需要通过具体的特色课程群的建构来体现。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打牢底线基础,尊重差异发展,鼓励个性选择,以丰富课程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需要,满足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构建了丰富的“三类七型”多元发展课程内容(见图2)。

图2 “三类七型”多元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内容图

三、“五步四措”,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

1.“五个步骤”,完善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

课程开发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泰勒将这一过程概括为四个基本步骤:确定教育目标、厘清课程结构、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课程评价[2]。成都市玉林中学根据本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资源状况与开发路径进行价值判断,不断地对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的程序、方法和价值进行修正,形成了如下五个步骤。

(1)课程设计。在学校课程总体框架内,教师确定自己准备开发的课程科目,写出课程开发意向书,经课程领导小组与教师的讨论研究,确定列入开发的科目。然后,学校向教师下达课程开发任务书,要求教师按统一的体例写成课程纲要,经多次修改通过后,该课程进入“准入”状态。

(2)课程选择。开学第一周,通过教师的课程介绍与对学生选课的指导,由学生进行网上选课;通过选课确定开课科目;凡满10人及10人以上即可开课;学生可以跨年级听课。

(3)课程实施。教师按照自己的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进行课程教学。为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健全组织机构,明确任务分工:成立课程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开发的管理指导工作;成立课程实施管理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成立学校课程评价小组,负责对课程进行全面评价。

(4)课程评估。学校主要从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估。

(5)课程发展。每一轮课程实施后,课程管理小组要求课程实施者根据课程评估意见,对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对少数因学生选课人数不足或学生评价不高的课程做出淘汰处理;鼓励教师开发更多更新的课程,从而使学校课程不断发展。

图3 课程开发实施基本程序

2.“四大举措”,提升课程建设的动力源

(1)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水平。要让课程改革从外延走向内涵、从形式走向本质、从被动走向主动,教师的内驱力是关键。为此,我们不断加强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研究与实施能力。同时,学校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细化考核细则,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借用制度的力量推进课程开发,并最终内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追求。

(2)提升学生课程选择能力。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性格、能力和发展方向来进行自主选择、自我设计。自2010年开始,我们与抱抱熊公益组织合作,开设iDream生涯领航课程,不断强化学生的生涯教育,切实提升学生自我规划、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增强课程选择能力,使丰富多彩的课程真正达到激发兴趣、开掘潜能、培育特长的目的。

(3)采取学生分层分类走班。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玉林中学全力推行以“分层+分类”为基础的选课走班制度,逐步推行“行政班+选课走班”双轨运行。每周固定2节选修课,打破行政班界限,全校学生凭特长和兴趣选课走班。“选课走班”制度的实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彰显。

(4)强化学生过程评价导向。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遵照新课程下多元评价理念,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出发,着力于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了解课程的问题和需要,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以此撬动学校的课程建设和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四、特色课程,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核心和关键是构建与实施多元的、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特色课程作为特色学校发展的内涵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内容[3]。特色课程的建设应该摒弃当前盲目追求数量的做法,而是根据学校文化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走精品化之路。玉林中学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多元发展,整体推进基础类课程、选择类课程和整合类课程,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课程格局。聚焦实践创新素养的科创教育课程,拓展学生发展途径的“航空”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宏志”教育课程,激活学生个性潜能的社团活动课程,领航学生生涯规划的iDream课程,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国际教育课程,等等。

以科创教育课程为例,作为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和成都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基点学校,成都市玉林中学聚焦于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注重普及与提高,兼顾兴趣与特长,基本上建立起系统的科创教育课程群(见图4)。

图4 科创教育课程结构图

为让科创教育课程落地,学校成立了多元发展部,派驻中层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科创教育工作。同时加强科创教育项目协作建设,与四川大学合作成立“成都市玉林中学博士工作站”,与成都市科协合作成立“成都市英才俱乐部玉林中学培训基地”,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成立“成都市玉林中学创客中心”,联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开设了3D建模、电子制作、Arduino编程、工程设计、创造技能等课程,探索STEM课程与创客教育相结合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以及相关交叉领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科创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9项、省级奖43项、市级奖1 800多项,取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成果。中学生发明项目和科技论文历年获奖人数、等级均列全市前茅,发明项目2016年获得市团体一等奖,科技论文连续8年获得市团体一等奖,科普知识竞赛连续四年获得市团体特等奖。学校先后被授予“四川省科技竞赛先进单位”“成都市科技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需要学校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课程架构、内容、项目和实施路径,让课程以最柔和、最贴切的方式融入并导引学生的生命发展。成都市玉林中学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将目光聚焦到学校课程重构上,对学校的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并依据所发掘的学校文化资源,建立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在此引领下,构建目标指向性较明确、内容综合性程度高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基于学校文化基础和培养目标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多年的实践探索让我们知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一项创新工程,需要坚韧不拔的探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育的不断思索与改革,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成都市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