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SWOT分析
2018-10-09谢剑萍
谢 剑 萍
(佛山市禅城区冠华小学,广东 佛山 528051)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教育民生的重要内容。广东历来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未来的重点是进一步准确把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科学谋划有力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现义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运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即SWOT分析方法,对广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及其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为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难题、促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一、广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
(1) 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基本均衡。广东省121个县(市、区)已全部创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成为我国第六个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的省份,已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进一步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借助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东风”,义务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推进了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标准化发展迈进。
(2) 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广东省作为教育大省,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市、区)、教育强市的覆盖率分别为99%、99%和95%,珠三角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和先进市覆盖率分别为96%和78%[1],走出了一条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粤港澳紧密融合并具有广东特色的义务教育发展之路,使义务教育水平实现整体提升,为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化发展,广东省已于2013年印发了《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并以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为契机,把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作为基础教育“创强争先”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强省基础不断夯实。
2.劣势(Weaknesses)分析
(1) 义务教育均衡而不够优质。义务教育是否均衡,目前主要依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其中在资源配置方面考察“每百名学生拥有的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等7项指标,只要“小学和初中的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5和0.45”,视为学校间办学条件达到均衡配置的要求。但在粤东、粤西北地区,尤其是含有农村的县(市、区),虽然达到了均衡的要求,但7项办学条件指标的生均水平却远低于珠三角地区或城市中心城区,呈现均衡但发展水平低、发展质量不高的状态。
(2) 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一是优质学校总量不多,学位供给不足,优质学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尚未能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转变。二是优秀教师资源不足,“好教师”集中在“好学校”,落后地区优秀教师资源紧缺。三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如省级示范学校、省级重点学校等推送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有待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只有部分人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根据选煤厂实际情况,年处理能力为500万t,年工作天数330 d,每天按16 h计,则该选煤厂的小时处理量为:Q=5×106/(330×16)=946.97(t/h),由此计算各作业环节的产率及用水量,见表3。
(3) 教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配置。广东省的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及城市中心地区,义务教育资源未能实现合理配置。一方面,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落后地区任教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城镇的学生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教学资源主要是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共享,但由于落后地区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 政府政策推动优质均衡发展。政府向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国家层面,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倡导积极实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在广东省层面,《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部署义务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工作;《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提出了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2)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广东省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推动了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为手段努力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省内全覆盖。二是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省内各地区优质师资资源共享的实现,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及教育共享。三是切实加强偏远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每所学校、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3) 经济发展推动优质均衡发展。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广东省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 602.66亿元,比2015年的1 402.34亿元增长了14.28%。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1 376.62亿元(占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比重为85.90%),比2015年的1 209.06亿元增长了13.86%。财政经费的大力投入为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威胁(Threats)分析
(1) 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优质均衡。广东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粤东、粤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20%)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全省的80%),这种特殊的省情导致区域、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优质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难以实现良好的优质均衡。
(2) 城镇化带来“城区挤”问题。一方面,目前广东省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但随着城镇化人口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增长较快,在城镇义务教育的适龄人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的改革,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将不断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城区挤”现象将比较突出,如何使在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并满足教育资源需求,对于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教育资源的供给带来新的挑战。
(3) 全面二孩政策增加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全面二孩政策可能会带来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使适龄人口规模发生波动,将会显现人口政策的影响效应。一方面将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将会随着出生人口的增多而增加,引发优质普惠性的教育资源缺口明显,从而对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广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
基于上述对广东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并绘制义务教育资优质均衡发展的SWOT矩阵(见表1)。
表1 义务教育资优质均衡发展的SWOT矩阵
1.SO战略
(1)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加大珠三角基础教育品牌的输送,推动优质公办学校以建设新校区、托管等方式与非中心城区合作办学。积极引导优质民办学校到非中心城区办分校,充分发挥已有优质资源的“灯塔”效应,扩大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
(2) 夯实优质教育资源的“厚度”。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财政优先保障,发展义务教育。提升相对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推行基本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
(3) 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推进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跨学段联合、九年一贯制、同学段联盟等多种办学模式,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叠加放大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进一步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弯道超车”。
2.WO战略
(1) 深化义务教育改革。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着力点,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改革力度。一方面突破区(县)内地域和资源的瓶颈,另一方面对义务教育进行“扬峰抬谷”,更上新台阶,实现区(县)域内优质均衡发展。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缩小各个区(县)域内校际的差距,全面实现群体优质均衡发展[2]。
(2) 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教育与智能化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依托教育云,做好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利用,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大的范围内努力实现义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3) 加大投入促进资源优质均衡配置。依托广东省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将资金向粤东、粤西北义务教育薄弱地区、学校倾斜。另一方面在珠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高标准新建示范性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内涵式的协同发展、共生发展和个性发展[3]。
3.ST战略
(1) 补齐短板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均衡。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并补齐义务教育“短板”,提升弱项,精准发力,破解难题。进行乡村义务教育的底部攻坚[4],正视乡村学校硬件“薄弱”、信息化装备“短缺”、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城市中心义务教育“城区挤”等现实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全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朝向均衡、优质、特色的方向发展。
(2) 推动形成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一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校多区、乡镇学校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促进教育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协调发展[5],形成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相匹配的优质教育资源,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另一方面制定与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相配套的城镇化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义务教育在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教学资源、学校发展等方面上新台阶。
(3) 全面统筹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一方面全方位评估全面二孩、户籍、居住证等政策对义务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对学龄人口分布、学校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做合理规划,缓解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加大政府统筹调控力度,结合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居住区与教育设施配套,全面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布点。
4.WT战略
(1) 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一方面拓展教育发展的广度,通过新改扩建学校等方式不断扩充义务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拓展教育发展的深度,加强珠三角城市与乡村、珠三角和粤东、粤西北地区教育对接,加大资源的供给力度,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2) 推动“强校”带“弱校”。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缩小校际之间师资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差距,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均衡、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3) 强化教育内涵发展。按照高位均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目标要求,基于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及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享有优质而公平的教育生活,加强广东本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进一步从资源配置、教育过程、办学质量等多个维度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以义务教育从区域均衡到群体均衡发展的思维[2],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发展转向优质均衡发展,不断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广东坚持教育发展优先,但义务教育发展未能达到优质均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优质教育的供给尚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及期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上好学”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将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阔步走向教育的前沿,促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优质发展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