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利用气候效应进行区域划分研究
2018-10-09蒋基勇李德章
蒋基勇 李德章
(毕节市气象局,贵州 毕节 551700)
贵州省属于喀斯特地区,岩溶石漠化广泛分布,是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喀斯特地貌岩溶石漠化形成的特点是土层薄、陡坡多,雨水冲刷力强,土壤流失严重,植被容易被破坏,而植被破坏后土壤更容易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土地生产力衰退,地表石漠化现象更加突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大方县是典型的岩溶石漠化地区,石漠化程度较重。石漠化地区土壤极薄,老百姓种植玉米等一年生农作物需要翻土,导致土壤越翻越薄,耕地日渐减少,光秃秃的石头随处可见,有的石漠化区域寸草不生,因此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1 大方县石漠化规划治理概况
2012年,大方县纳入全国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2014—2016年,大方县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对格里河小流域、果宝河小流域及其他石漠化区域实施规划治理,具体情况见表1。在规划设计和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形和地势结合小气候特征进行植被合理配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有规划治理区域已经圆满通过验收。
表1 2014—2016年大方县石漠化治理区域 km2
2 岩溶石漠化区域气候效应分析
在相同的大气候背景下,局地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以及下垫面结构决定了一定区域光温水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小气候[1]。石漠化地区由于贮水保水条件差,裸露岩石或砾石较多,吸热和散热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石漠化区域小气候。
2.1 丘陵区域气候特征
贵州省山地起伏大,这里的“丘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山势起伏较小又有石漠化现象,便于规划设计的小范围山地。这种区域石漠化程度相对较轻,其气候特征是日照分布受地形影响小,气温日较差较小,湿度变化不大,雨水渗透流失较缓慢。该区域植被成活率高,有较好的造林育林条件。
2.2 山地区域气候特征
山地区域,指一定范围内山势起伏较大,为便于规划设计的山地。这种区域石漠化程度往往较重,其气候特征是日照分布不均匀、空气流动缓慢、气温日较差小,山谷和山坡小气候特征明显不同,谷底温湿度变化不大,山坡温湿度变化较大,雨水流向谷底使得谷底空气、土壤湿润,山坡则空气较干燥,土壤水分易流失。山谷培育植被易成活,山坡培育植被则较难成活。
2.3 河谷区域气候特征
贵州省石漠化区域大量存在于河谷地带,对于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河谷地区空气沿河道流动快,受日照和风速影响,白天气温、湿度随着光照强度变化特征明显,加之河谷通常地势低,夜晚冷空气下沉使得河谷迅速降温,因此气温日较差大。河谷区域气候湿润,有利于植树造林[2]。
3 依据气候特征选择石漠化治理模式和划分区域
3.1 石漠化治理模式选择
无石漠化区域一般具有良好的生态气候,主要选择防护育林模式。潜在石漠化区域多为坡耕地,有较好的生态气候条件,主要采用防护育林或经济育林模式。轻度石漠化区域生态气候有明显的石漠化气候特征,主要采用经济育林模式。中度石漠化区域有更明显的石漠化气候特征,主要采用封山育林模式[3]。强度石漠化区域多为坡度较大的山地,石漠化气候特征最明显,部分区域甚至寸草不生,主要采用封山育林模式。
3.2 石漠化治理区域划分及植被选育
以2014年大方县石漠化综合规划治理为例,根据以上3种气候特征将治理区域植被选育划分为3种区域类型,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根据气候特征划分的3个区域,丘陵区域气候特征主要包含横纹区域,选择种植经济林和中药材;山地区域气候特征主要包含竖纹区域,选择种植防护林带;河谷区域气候特征主要包含黑色区域,选择自然封山育林[4]。在3个区域类型中,再根据贵州省发改委公布的标准,按照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5个等级,划分为57个区域进行品种配置(见图1)。
图1 2014年大方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格里河小流域工程布置图
4 结语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植被成活率,有效恢复生态植被,达到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但是,石漠化地区多为贫困地区,在全国开展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大方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设计及项目实施,既秉承恢复植被、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宗旨,又要达到脱贫攻坚的目的。在设计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选择有经济效益的植被种植[5]。项目实施地区经过几年的植被恢复,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达到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区域经济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