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照进现实
2018-10-09田文玲
□ 本刊记者 田文玲
一场“光荣与梦想——中国革命老区历史贡献与建设成就展”,有人看到了人民,有人看到了牺牲贡献,而我们则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人民对命运的不屈以及“革命”二字。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这要求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在此背景下,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什么是革命?
革命,毫无疑问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流行的词汇。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是毛泽东在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的一段话。也是因为这段话,让一些人认为,革命就意味着暴力、意味着流血,因此讳言革命。
改革开放后,更多人开始反思革命。1995年,李泽厚、刘再复的《告别革命》一书出版后,知识界悄悄兴起一个思潮,提出要告别法国、俄国、中国革命等以往革命传统。
20多年过去了,关于革命话题的热度再起。
2012年,一本《旧制度与大革命》摆上了不少人的案头。这本由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推荐的书,一时间让革命一词再度引起人们热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继承革命文化。为近些年的革命与告别革命之争划上了句号。
告别革命,可能么?显然是不能的。
和平年代,革命文化能给我们哪些启迪?
要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勇于改变命运
中国人民历来不缺乏革命的精神。
这种勇于革命的精神,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武王革命,毛泽东更是将武王革命誉为“武王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讲,革命文化无疑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地激活、延续、创造着传统。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些口号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向不公的社会制度发起的一次又一次革命。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的革命斗争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书写的是一部中华儿女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进步,向往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斗争史。
革命者们继承了儒家所提倡的“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精神。然而,他们所献身的“仁义”,已不再是一朝一姓的兴亡,而是为了民族的独立与人类的解放,关乎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更宏大的事业。
革命者的“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普通群众的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这些都是浸润在中华儿女骨髓中革命文化的体现。
在井冈山上,在长征途中,在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的硝烟里,无数英雄事迹,一次又一次生动诠释了舍身报国的精义,奠定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同样属于和平年代。
50多年前,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国情咨文中向人类最古老的敌人——贫困宣战;半个世纪过去后,美国的贫富不均仍然像上世纪20年代一样严重,贫困和接近贫困阶层人数都处于最高水平。贫困赢了。
2015年11月,同样的一场战役在中华大地上正式打响。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对于贫困的远征,是向强大敌人发起的决战,是为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愿望,号召全社会再一次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贫困群众再次迸发出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一幅写在四川省通江县柳林村贫困户李国芝家墙上的标语。为栽花椒树,他在山坡上砍荒,到处是荆棘,双手流了很多血。但要想脱贫,就不能当懒人。他说种花椒树跟红军打仗一样,剩一个人也要打赢。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广大干部深入基层,以革命战争年代时的那样一种热情,那样一种工作劲头,扎根基层,投身脱贫攻坚。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全国2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77.8万人。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表示,广大驻村干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勇于奉献,推动了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地,提升了贫困村治理水平,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
2018年1月4日下午2时30分许,年仅31岁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教师潘玲玲倒在了和同事们前往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奢旮村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的路上。像潘玲玲一样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扶贫干部,近3年,全国已经有100多名。
从2012年到2017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我国共减贫6600多万人,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
没有人会怀疑,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不落一人地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要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勇于突破局限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几千年的文明,其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既能延续自身的文化传统,又勇于革新,勇于创造的文化传统。
40年前的11月24日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个被党中央和国务院称作“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举动,由此掀起了农村改革的浪潮。
农村改革带动了城市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城市的开放,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格局。
实际上,40年前的这次尝试,是包产到户的“第四次崛起”。
从1956年秋天,高级社刚刚普及时,到3年自然灾害期间的1962年,短短6年时间中,“包产到户”经历了三起三落。“包产到户”的历次“起”都是农民自发。这背后所反映的就是深植中华大地的革新、创造的文化传统和敢于突破的勇气。
借助新的手段,勤劳的中国人民发起的一场生活方式革命,终将改变世界。
2017年,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
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支付宝引领消费时尚,共享单车为“最后一公里”提供解决方案,网购将优质商品送达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手中……
“新四大发明”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也让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创造了引领世界的生活方式。
要勇于“革自己的命”
“有一个团队,1921年开始创业,成员最初仅50余人。创业96年,成员超8900万,事业规模突破74万亿元,居全球第二。”这则由人民日报客户端策划的“中国最牛创业团队你了解多少”在党的十九大前夕刷爆网络。
这个最牛的创业团队,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绝非侥幸。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
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时期,中国共产党将自我革命精神一以贯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革命”;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持之以恒的反腐工作,这是党对自身肌体的一次“革命”……
党的事业如此,任何一项事业,甚至个人的发展,都是如此。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人革命,没有第三条道路。
时代是变革的、前进的,需要人们时刻自我更新、敢于自我革命,改正不开放、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去迎接一场生生死死的战斗、去面对一场无比残酷的革命,让自己永远以一种战斗的姿态,实现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前行在追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