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麦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杂交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2018-10-09陈晓东季昌好
陈晓东,季昌好,赵 斌,朱 斌,王 瑞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1)
杂交优势已被成功应用于水稻[1-2]、玉米[3]等作物的生产,为人类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大麦杂交优势早被应用[4-5],其大小在性状间、棱型间存在差异[6]。配合力是指导作物杂交组合亲本选配的一项重要依据,分为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与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7]。已有研究表明,大麦株高[8]、开颖角度[9]、产量[10-13]等性状的配合力在品种间有显著差异。Zhang 等[14]采用8个大麦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配制成72个杂交组合,对主要农艺及产量构成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发现GCA与SCA在亲本与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F1表型与配合力及杂交优势显著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大麦GCA与SCA在基因型间及性状间表现不同[15]。
大麦的杂交优势和配合力与亲本的基因组成有关[16],参试品种不同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以我国不同产区大麦品种(系)为亲本配制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的杂交优势及其配合力表现进行比较,以期为不同大麦杂交育种及亲本选配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的亲本材料是选自我国不同大麦产区具代表性的17份大麦品种(系),具体见表1。
表1 参试大麦亲本材料名称、皮裸、棱型及来源Table 1 Information of barley parents in this experiment
1.2 试验设计
将亲本按NCⅡ设计配制成72个F1。于2013-2015连续两年将大麦亲本及F1材料种植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随机排列,每份材料种1行,行长2 m,行距0.25 m,株距0.05 m,3次重复。田间管理同当地大田。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成熟期,参试材料每重复取样10株,测定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粒重7个产量相关性状。
测定被测性状的中亲优势(MPH)与超亲优势(HPH)。
MPH =(F1-MP)/MP;HPH =(F1-HP)/HP,式中,F1是杂种一代测定值,MP是双亲平均值,HP是高亲测定值。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估算参照本课题组研究方法[15]。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和SAS/STAT 9.1[17]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优势表现
由表2可知,7个被测产量相关性状的MPH与HPH值两年表现一致。所有性状的MPH平均值都为正值,其中,千粒重两年表现均较高,2014、2015年分别为0.29、0.26,而单株穗数与穗粒数表现较低,其余4个性状的MPH均值在0.15以上。HPH两年的平均值除穗粒数呈负值外,其余6个性状均为正值,其中,株高与千粒重较高,2014、2015年分别为0.15、0.10与0.18、0.19。从正向组合比例来看,株高最高,2014、2015年的MPH与HPH正向组合比例分别达1.00、1.00与0.97、0.95;其次是穗下节间长、穗长及千粒重,其MPH与HPH正向组合比例均达0.65以上;单株粒重2014、2015年的MPH正向组合比例分别是0.85、0.66,但HPH相应较低;单株穗数与穗粒数的MPH与HPH正向组合比例较低,两年均在0.65以下。以变异系数来衡量杂种优势变异,穗粒数与单株穗数的MPH与HPH变异较大,其次是单株粒重与千粒重,其余3个性状变异较小。
2.2 配合力表现
配合力分析结果(表3)显示,各被测性状的GCA与SCA值两年表现一致。从配合力效应绝对值来看,株高、穗粒数及千粒重的GCA与SCA效应值较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及单株粒重相对较低。GCA与SCA标准差比较显示,株高变异最大,2014、2015年分别是6.21、5.97与7.11、5.74,其次是穗粒数与千粒重,而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及单株粒重相对较小。
2.3 F1表型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杂交F1表型与配合力相关分析结果(表4)表明,除千粒重在2013-2014年度未检测到F1表型与父本GCA显著相关,其余性状F1表型与父本GCA、母本GCA及总GCA两年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F1表型与组合SCA的相关性在所有性状中两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5)。说明杂种F1表型与GCA及SCA密切相关。
表4 F1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值与一般配合力(GCA)的相关分析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1 performance and GCA for yield related traits
表5 F1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值与特殊配合力(SCA)的相关分析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1 performance and SCA for yield related traits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大麦不同性状杂交优势正向组合比例不同,其中株高的杂交优势最为普遍,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5,18-19],这可能与穗下节间长、穗长正向优势普遍存在有关[8]。千粒重正向优势较为普遍,而单株穗数与穗粒数正向优势较低。穗粒数与单株穗数变异较大,其中,穗粒数HPH变异系数为负值,主要与其负向组合数多有关,在小麦上也有类似报道[20]。因此,大麦育种亲本选配时要注意控制株高,结合育种目标对千粒重的要求,选择F1杂交强优势组合,对其后代穗粒数与单株穗数的改良应加强选择力度。
配合力是衡量作物亲本选配的一项重要依据,在基因型与环境间存在广泛变异[8-9]。本研究发现,大麦株高、穗粒数及千粒重配合力变异较大。因此,在产量改良上可先考虑此类性状,以差异亲本进行组配,加强组合筛选,可提高优良后代出现比例;两年度所有性状F1表型基本与双亲GCA、总GCA及SCA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Zhang等[14]报道一致,说明基因加性及非加性效应普遍存在。本研究未对GCA与SCA效应大小进行比较,已有研究发现,不同性状基因加性与非加性效应不同[21]。配合力表现复杂,相关遗传基础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