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018-10-09耿秋

中国新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国学孔子中华

| 文 · 耿秋

国学,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数千年文化的积累,有“六经”所代表的中国精神,有“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人格和技能,有《黄帝阴符经》《老子》《庄子》《郁离子》《素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

2018年8月5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中版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国学大赛”在北京圆满收官。本次大赛由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汉语5大板块组成,以成就“富蕴思想的青春国学、富有担当的时代国学、富涵意趣的世界国学”为理念,意在让中学生全面了解国学知识和国学精神。

而这并非个例,近几年,国学大赛遍地开花,由中华书局指导的中华之星国学大赛迄今已举办3届,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少儿国学大赛迄今已举办5届……

不仅如此,一系列国学综艺节目也赢得了观众的追捧,国内诸多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均开设了“国学院”“国学研究院”,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开辟有“国学专栏”,各地民间也广泛建有“国学馆”,一股国学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兴起。

事实上,塾师身穿儒士长衫,室内悬挂孔子画像,学子作揖打躬,学习古代礼仪,学习四书五经六艺、诗词韵律……这样的场景,如今不仅仅出现在影视节目中,而早已从银幕上走下来,走进学校,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

沉淀5000年的灿烂文化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学术界并未对“国学”做出明确的统一界定,一般泛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提法,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礼记》《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均有提到“国学”的概念。

《周礼》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周礼正义》说:“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也就是说,在周代“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一所“贵族子弟学校”。

《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时候的“国学”,指的是在京师建立的国家级官学,作藏经与授课之用。

几千年来,国学逐步由“初级学府”演变为“高等学府”。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但不管怎么变,“国学”长期以来实际上指的是学校。

直至清代后期,“西风渐进”,研究西学的人渐渐增多,出现了“新学”一词。相对地,老祖宗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学问改叫“国粹”。章太炎在1906年9月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至此,“国学”一词开始向“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转变,最终成为今天的概念: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但“国学”的学术体系由来已久,早在《汉书·艺文志》对国学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分类,其将“国学”分为6个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6部经典,这6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诸子百家、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国学”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数千年文化的积累,有“六经”所代表的中国精神,有“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人格和技能,有《黄帝阴符经》《老子》《庄子》《郁离子》《素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

在今天的学术界,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古籍经典)、史(史学著作)、子(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集(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四大类。

也有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国学”按内容属性分为:义理之学(哲学)、考据之学(史学)及辞章之学(文学及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表示:“国学的范畴太广了,它不仅仅是某种知识的代名词。”在季羡林先生看来,国学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它是与时俱进的。科技越进步,社会发展越快,就更需要文化精神的支持。

毫无疑问,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并仍正在繁荣兴盛,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走向世界的东方智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爱我中华”“中国崛起”的呼声日益高涨,掀起了国学的热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在《百家讲坛》的讲解将国学带进了寻常百姓家。

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孔子学院以来,中华国学更是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

自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至今已过去14年,回顾往昔,已硕果累累。据孔子学院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华国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共鸣,并以不同的方式落地发芽。

2018年6月15日,在北京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内,文化参赞默罕默德·射虎将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文化部、教育部核准通过以及大使馆确认核准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创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海上国学院的正式文件,交付于中央工艺美院在线学院海上国学院院长曹和标,邀请并委托曹和标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创建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海上国学院。

沿袭中国传统私塾模式教授中国传统国学的教学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在线教学文化推广并使之本土化,既是一种文化交融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对此,曹和标表示,由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开始,非洲将开启“一带一路”国家中国传统国学私塾制教育非洲本土化的时代。

2018年8月,在美国百老汇、联合国、国会等地响起了一阵阵中华国学诗词的歌声,一批中美华人华侨携手在美国高唱“中华国学歌”,歌声传到了海外华人的耳中,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反观历史,中华国学在外国人的眼中一直具有独特的魅力。

16世纪,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当他们将中国的事情传回欧洲时,刚刚走出中世纪的人们,无意中发现一个“孔子的中国”。出于惊奇,出于欧洲文化启蒙运动的需要,孔子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此后400年间,西方对孔子一直关注有加。

康德称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但弗里德里希·谢林却如此评价:孔子与苏格拉底根本不同,前者让哲学家听命于国家,后者让哲学家不要参与国事活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谈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渗透到遥远的地区,真是所谓‘中华王国’。实际上,中国从公元前二二一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

无独有偶,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共同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下去,就必须吸取2500多年前孔夫子的智慧。”

从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来看,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多半中断了,惟有中华文化延绵不绝,可谓独树一帜。国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个性表现。古圣先贤的智慧贯穿我们的人生、事业,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国学孔子中华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