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掀起归国潮
2018-10-09柳青黄
| 文 · 柳青黄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一件了不得的新鲜事了。出去深造学习,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优势、风俗、文化成为很多学子的选择。
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其中,自费留学共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8.97%。
改革开放40年来,截至201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有145.4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但与日益增长的出国留学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留学的海外人才回国的数据并不算太理想。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1978年,归国人员仅以数百人计;2009年回国人员数量首次突破10万人。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28.47万人,学成回国人员13.48万人;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 54.45万人,学成回国人员43.25万人。统计显示,2010年回国人数还不到该年度出国人数的一半,2016年回国的人数几乎占出国的80%。
其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有共计313.2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学回国人数不断快速攀升,已有231.36万人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73.87%。
络可英(Lockin China)发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自2005年起,海归大规模回国潮尤为明显,尤其是进入2015年后,每年归国人数开始呈现超过当年出国人数的趋势。
毋庸置疑,学子们回来了,他们将回国发展,共同参与建设这个最好的时代。
学子们在回归
领英(Linkedln)于2018年6月14日发布的《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称,尽管20岁至29岁的年轻人依旧是海归人才的主力军,但30岁至40岁的成熟人才回国数量明显攀升。
《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30岁至40岁海归的占比从2013年的16.5%,激增至2017年的30.6%。2015年以来,30岁至40岁的成熟人才回国比例有极为明显的攀升。
究其原因,《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认为,这一群体多在海外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回国后多担任企业的高级职位,挑起业务的大梁。对于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而言,回国后职级相比海外华人出现明显提升,经理及以上级别的占比从28%提高到了42%。此外,有近80%的海归人才在回国后薪酬增长,且其中增长在20%以上的人数占比超过了一半。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近两年,世界经济不平衡、不稳定性有所增加,但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从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GDP增速连续3个季度保持在6.8%,连续11个季度稳定在6.7%至6.9%的区间,凸显了中国经济运行韧性强的特点。
根据2013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的投融资数据,中国已在融资规模上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吸金”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些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们。再加上近年来,各个留学目的国纷纷收紧移民政策,英国取消PSW、Tierl签证,美国大幅缩减H-1B签证发放名额等等,不少海归开始意识到,相比在海外拼搏,回国发展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自2013年以来,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规模都呈上涨趋势。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达395亿美元,融资事件1208笔,其中中国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融资事件369笔。中国Al企业融资总额占全球融资总额的70%,融资笔数达31%。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使得更多的高科技人才纷纷回国。在“2017海归人才就业前十大行业”排名中,金融行业和高科技行业分别高居前两位,尽管排名第三的制造业占比与高科技行业接近,但两者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趋势却呈反方向发展,尤其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科技领域对人才需求量有增无减。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7年,拥有工商管理专业学历的人才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归国留学生数量则增长了两倍多。
高端人才被祖国的强大磁场“吸”了回来,庞大的市场,不仅为归国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归国人才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升级的需求,让归国人才所掌握的高新技术得以施展。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长1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调查中有81%的留学归国人员认为,国内创业机会比国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走,回中国!
2014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从中南海传遍全球:“走,回中国!”一时间,归国成潮。
事实上,近几年来,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参与祖国建设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鼓励留学生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听了10年前归国创业的袁玉宇代表的发言后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看到你们回来在这里健康地发展我很欣慰。现在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向心力、吸引力更大了。本土人才、海归人才要并用并重,使他们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归人才的高度重视下,海外留学人员归国的意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从而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归潮”。
事实上,为获得全球人才竞争优势,多年来中国一直坚持“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吸引海外人才,特别是留学人才回国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中组部出台了国家“千人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计划”“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等。
这些政策措施为激励海外人才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海归人才回国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而海归人才也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在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海归人才占70%以上。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留创园350多个,入园企业2.3万家,8.6万名留学回国人才在园创业。
在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两次留学生“归国潮”:第一次在解放初期,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顶级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绕道回归祖国,为祖国贡献聪明才智,甚至自己花钱购置科研设备带回国,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二次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150多年来的最高潮,同时大批留学生在这个时候选择回国创业,形成了又一次强大的归国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说。
2017年,蜚声中外的“大师”、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高能物理学的王贻芳、人工智能领域的甘中学、新药创制领域的丁列明……他们的回归使中国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显著提高;从加拿大归来的何理、卢宏玮夫妇,丈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妻子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率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三人三夺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最高荣誉——菲涅尔奖,并在回国后组建了一支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在祖国强大的引力下纷纷归国,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洪流,弄潮其中。归去来兮,许多人遵从的是内心的呼唤。而这些弄潮儿们也同样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