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的应用思考

2018-10-08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16期
关键词:邮政编码电子书利用

现今,电子书包之于小学数学课堂已不再新奇,教师在应用实践中利用其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然而随着应用的新鲜感退去,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在大多数的课例中,电子书包在课堂上的运用套路多为“拖动操作、拍照上传、答题统计”。教师的应用思路多立足于如何利用电子书包省去传统课堂中的烦琐,实现备课上课的便利。电子书包的交互性确实可达到备课轻松省力,即时反馈的效果,但止步于此,未能发挥电子书包的真正价值。将电子书包的应用思路从实现教师教学便利转变为辅助学生深度学习,才能真正使电子书包与数学学习深度融合,成为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工具。

马云鹏教授指出:在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重点体现的是对学科内容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学习的切实把握,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使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因此,将电子书包用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一、思考学习难点 搭载第三方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重难点外,学生学习时的难点也是教师备课时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受限于现实条件,教师较难全面、准确、高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学习的难点无法准确定位,因此影响了教学效度,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恰能弥补此不足,助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应用电子书包时可以搭载相应的第三方工具——如教育类APP软件实现学情的靶向定位以及相应的难点突破,具体融合路径和策略可以概括为“两线融合,三点贯通”,即线上活动与线下教学融合,以线上活动及所获资源为线下的教学提效提质;课前、课中、课后3个时间点贯通,持续关注学习状态。

1.“线上课前”—定位学习难点

课堂前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定位学习难点的主要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发给学生预习单,回收后,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手动统计整理,而应用相关APP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快速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定位学习难点,实现真正的“以学定教”。可以应用的APP软件有“问卷星”以及“作业盒子”等。

例如,在讲授五年级整理复习课《多边形的面积》时,在课前利用“作业盒子”APP发布单元前测,教师通过软件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得到每一道测试题的准确率,发现以下两道练习虽然在平时练习过,但学生完成的情况仍不是很理想,特别是第二题仅有39%的准确率,反映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还比较薄弱,存在着学习困难。

图1 “作业盒子”APP统计出各题的准确率

因此,教师在线下的整理复习课上就加强了相关题型以及梯形面积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通过这节课有效地对学生的知识薄弱处进行了补缺补漏和能力提升。

2.“线上课中”——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课堂中,为了突破学习难点,无非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做、学生看,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电子书包环境下,教师可以思考如何运用一些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交互性强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一些相关的教育APP工具软件的设计极具学科性、创意性和实用性,引入课堂教学具有实验工具和形象展示的效果,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如“geoboard”(可利用线条绘制图形,类似于钉子板效果)、“pattern shapes”(可利用图形模块进行自由创作)、“ruler”(利用身边常见的标准物品作为参照物,进行对比测量,更换不同的单位)、“小学数学动画”(直观可触动画演示数学知识和原理)、“Shapes - 3D ”(学习、教授和探索不同类型的三维立体)。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积》和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时,可以让学生利用“Shapes -3D ”APP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该APP提供各种各样的棱柱、棱锥、多面体、旋转体选择,可使用简单的手势控制、彩绘选中的部分,任意方向旋转形状,供学生进行展开面观察,直观了解每个立体图形的面数、边数和顶点数,利用几何形体的旋转功能,可以进行立体图形的变式观察,从而建立起几何形体的空间观念,丰满对几何形体的认识。

图2 “Shapes - 3D ”APP界面

3. “线上课后”—操练学习难点

进行课后作业的精准分层在传统教学手段中一直难以落实 ,教师可以在平台系统建立校本题库或利用APP根据学生的学力推送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挑战相适的任务,巩固所学。

二、思考个体需求 开发并利用学件

传统课堂的“一对多”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千人一面,教学环节只能以直线单进程进行,阻碍了因材施教的开展。电子书包的出现为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在电子书包环境下针对学生的情况和个体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因此在备课中,思考学生的个体需求,在电子书包环境下,通过开发利用如交互动画、微视频等学件实现个性化学习,是把一堂课备好、备扎实的一个路径。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教材中有一个思考问题: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一般会分出三种层次:有的学生能直接通过观察图形做出判断;有的学生心里有答案,但不敢确定;有的学生需要先操作才能做出判断。课前教师利用Html5动画把数学问题制作成交互动画学件,教学时组织学生分层使用学件,让能直接判断的学生写下答案,没把握的学生写下答案后通过操作学件验证,无法直接判断的学生先操作学件,再完成作答。

图3 “平移”知识点学件

在展示评议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不用操作就能判断哪几座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学生由此感悟到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会发生改变。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教材提供的数学史料介绍较为简单和笼统,仅有2幅图片(日晷和锅漏壶)和共计不足15字的简介,满足不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进行史料了解时一般已经进入了一节课的尾声,留给学生充分了解古代计时工具的时间较少,教师可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学件组供学生个性化探究。具体可按照计时原理(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利用滴水或沙漏的方法)制作成学件组——两系列的微课群,在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时,电子书包上呈现相应计时工具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击图片链接至相应的微视频介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计时工具资料。

图4 学件组—“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三、思考知识体验 引入互联网对接

有教育信息技术专家指出:没有与互联网连接便不是电子书包。可见,要实现丰富学习资源,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拓展学习的空间,电子书包必不可少需要与互联网对接。如何使电子书包在互联网连接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知识体验的角度出发,思考引入互联网对接,在互联网环境下突破教室的围墙,开展传统课堂上难进行的知识应用体验活动,延伸学生的体验触角,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实现学生与知识的新型互动形态。

1.“以虚促实”—延伸知识体验触角

互联网环境下可改变学生知识体验的方式,简而言之,“以虚促实”即借助网络的虚拟环境体验促进增强学生的实际感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字编码》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体验到邮政编码的唯一性,但如今,邮寄通讯方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大多数学生没有寄信的经历,对邮政编码了解不多,难以体会到邮政编码的用处,对邮政编码的特性唯一性——“同一个地区对应一个邮政编码,一个邮政编码定位一个地区”缺乏体悟,而利用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书包,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推送用于搜索的网址链接,让学生用Pad查询同学提供的邮政编码,知晓对方的家乡。通过Pad进行互联网上邮政编码的搜索,查询到相对应的地区,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编码唯一性的体悟和对邮政编码用途的认识。

图5 学生Pad上接收到的邮编查询网址入口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时,学生在传统教室里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1千米的长度观念缺乏具体直观体验。在互联网连接的电子书包环境下,可以应用百度地图软件,以学校为起点,搜索周边距离学校约1千米的地标。由于学生对学校周边比较熟悉,通过百度地图定位出的地标,学生的头脑里关联性地建立起1千米的相关表象,足不出户便能形象地感知1千米。课堂感知与课后步行体验双管齐下,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

图6 利用“百度地图”上定位出距离1千米的地标

2.“化远为近”—拓宽学习时空

当所处的现实环境下教学资源不丰富时,我们可利用互联网的跨地域性获取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当数学教学中某种课型某类课题本校缺乏相应的教师教学资源时,可利用沪江网校等资源平台,通过名师录播课程、直播互动教室让本校的学生与千里之外的专业教师同上一堂课,与此同时,本校教师也有了观摩和借鉴的机会,为培养师资提供了便利性。如时下基于STEM理念的数学教学是一种未来趋势,然而在很多学校,融有STEM理念的数学课还没有开起来,学校可利用远程直播互动教室来将专业教师“请”入课堂,本班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协助观摩,让师生共同受益。

四、结语

转变备课理念,打破思维限制,跳出常规应用框架—不仅停留于满足用电子书包便利备课,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深度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发挥电子书包教与学价值。在“以生为主”的理念驱动下,突破电子书包的课堂应用瓶颈便有了可能。

猜你喜欢

邮政编码电子书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邮政编码的前世今生
邮政编码的前世今生
谈谈电子书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为什么寄信要写邮政编码?
电子书渲染的对象、要素及思路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