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适老化设施改造的研究

2018-10-08何罗平HELuoping

住宅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老化小镇设施

■ 何罗平 HE Luoping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正逐步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广东将以特色主导产业和经典产业为重点,打造生命健康小镇、旅游休闲小镇等“9+N”特色新形态。与此同时,培育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项目和机构成为打造生态养老小镇的重要方向之一。面对中国庞大的养老地产市场,国内知名房地产公司纷纷发布自己的“养老战略”,不断探究适合特色小镇发展的养老模式,如候鸟式、活跃型、农家式、居家式等。

1 居家式养老模式的优势

在众多养老模式中,笔者认为,居家式养老更能融入特色小镇开发与发展,它具备以下优势。

1.1 适合国情

国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较高。同时,我国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这些老人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目前,广州市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为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

1.2 开发可行性

居家养老模式是在传统住宅项目上进行适老化改造升级,同机构养老需要兴建养老院相比,大大节省了基建和各种配套费用,对于长期进行住宅开发的投资者而言,投入成本较低,社会效应较高,过往经验较为容易借鉴。

2 小型嵌入式养老设施成为养老模式的主力军

我国养老设施不应一味追求“床位数”指标,而是更关注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当前急需关注的是养老设施中大型养老设施较多,小型养老设施不足,产生了结构性供需失衡的问题。对此,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广州市民政局于2016年年底出台了“三位一体”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北京以“养老驿站”的形式推进养老设施。

2.1 小型嵌入式养老设施的需求

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供给与设施建设看,本文论及的养老设施是嵌入于特色小镇中,为城镇居民提供各类养老服务的小型设施,包括日间照料类型养老设施、短期颐养类型养老设施和长期颐养类型养老设施等。有学者参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列举的“小规模日间照料中心规模为750m2,服务人口为1万~1.5万居民”,和我国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和小镇人口(如广州市沙湾镇常住人口2.2万)对应,并根据提供的老年人口基数确定小型养老服务设施的具体面积。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者调查发现,认知障碍老人(抑郁症、强迫症、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对小型养老设施需求远大于失能老人。

2.2 小型嵌入式养老设施特征及优势

小型嵌入式养老设施与特色小镇紧密结合,不仅其建筑物产权从属于小镇,在服务上也应做到嵌入,以利于老年人家庭与社会环境衔接。同时,此类型养老设施便于和我国政府监管体系终端衔接,实现现代小镇养老服务的全覆盖。此外,小型养老设施的优势在于其人力资源,小镇低龄健康老人恰恰是此类人力资源的最大来源[1]。

总体而言,小型养老设施契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同时符合国家管制方式。相比于新建居住区,我国小镇既有社会养老设施更为欠缺,普遍欠缺专门的养老设施建筑,这些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普遍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类型。

3 村镇既有民居现状

经走访调查,广州地区村镇住宅建筑存在以下问题:①既有村镇缺乏空间功能划分,道路狭窄且存在安全隐患;②缺乏老人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③无障碍设施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外出活动的机会;④广州地区车陂村、新塘村等9个行政村的35条河涌都有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污染较为严重(图1、2);⑤部分农村住宅因早期缺乏施工规范和技术保障,窗户密闭性较差、门窗用料不节能、窗地比不合理,导致室内热环境不达标。

4 适老化特色小镇外环境改造思路

4.1 适老化活动空间改造

适老化特色小镇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都应围绕“健康、参与和安全”为主题展开,针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系统地进行梳理研究,营造真正适于老人居住、生活的空间环境。此外,根据不同生理状态老人的需求,提供功能不同的环境需求和活动空间。譬如,完全能自理的老人有较为稳定的心理,需要有稳定的社交圈及活动空间,需有功能丰富的社交活动空间和积极向上的环境暗示;半失能和失能老人伴有孤独、易怒、情绪不稳定的心理,需要全龄化干预,所以提供便捷安全的活动空间更为重要。笔者认为,要促进老人健康心理的形成,对于设施的设计应考虑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适老化外环境改造的重点。

4.2 适老化生态设施技术改造

图1 车陂村河涌污染现状

图2 新塘村河涌污染现状

(1)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城市形象提升和功能完善、改善城乡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目标,广东省在2008年开创特有的“三旧改造”模式,旧城镇和旧村居被纳入为改造对象[2]。特色小镇正是“三旧改造”模式的升级版。针对美丽宜居型特色小镇,应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优化室内外环境的改造模式作为村镇住宅设计指导思想,重点解决综合防灾改造与寿命提升、适老化改造与加装电梯、供水供热与燃气等公共设施改造、低能耗改造等技术的集成应用等等。同时,注重总结传统生态建筑的特点和经验,充分应用可再生、耐久坚固的本土材料。

(2)通过对农村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发现,多数农村几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排、乱排现象严重,加深了河涌污染程度,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为寻求水环境污染解决方案,笔者走访了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劳村。该村采用了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分散式微动力生态处理技术——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解决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图3~5)。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土壤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3]。据了解,该污水处理设施埋置于地下,无需专用土地,地表可规划为花园绿地和建设人行道,供休闲小息或用作旱地。关键是处理设施运行电耗很低(<0.1kwh/t),处理过的污水无异味,不会滋生蚊虫,水体质量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类排放标准。笔者认为,此系统处理过的污水可利用“海绵”原理回收利用,做到适老环境的生态化。

5 适老化特色小镇外环境改造策略

5.1 适老化特色小镇功能改造

5.1.1 产业构思

适老型特色小镇应具备农旅、商游、文旅等功能,培育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开发特色果蔬主题公园、休闲垂钓场等设施;打造以购物、休闲等为重点的商旅产业链,建设购物中心、超市、小吃街、温泉度假等设施;同时,挖掘当地文化(非遗文化),建设文化特色街、民俗博物馆等设施。

5.1.2 生态构思

注重传统村镇肌理与风貌,尽可能不改变各街巷现有河道的分布、走向、宽度、空间节点等,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和规划水系,创造便捷的滨水空间,提升整体水环境和亲水性,达到水绿交融,改善小气候的目标[4]。此外,根据条件可营造丰富、多层次及网格化的绿地体系,使自然环境与规划区建设融为一体,让老人可以充分体验绿色低碳生活。

5.2 外环境各类要素改造

5.2.1 道路设施的适老化改造

道路是老人活动的重要通道,改造前应对道路系统建立清晰的层次,实行人车分流,这是提高老年人对户外环境辨识能力的有效方式。首先,应明确道路所处位置、性质及服务对象,确定其层次关系从而完善交通网络;其次,对不同层级的道路,根据其功能采用不同断面形式、铺地及绿化加以明确和区别,在重要空间节点配以标识,帮助老人辨别方向。道路适老化改造要遵循以下原则。

图3 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图4 污水处理设施地表景观

图5 生活污水处理前后对比

(1)明确主要车行路线和慢行道,避免慢行道与车行路线重叠、交叉,并能够自成体系。慢行道要与老年人活动频繁区域和服务设施有较好的通达性。

(2)道路设计避免起伏过大,建议步行系统采用平地或局部缓坡,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小范围适度缓坡可起到锻炼作用。

(3)车行道和人行道需提供充足的照明。

5.2.2 绿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

绿化环境设计应充分增加适老功能和对老人心理方面的影响,利用植物特性增加室外环境的层次感和丰富度,为老人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发挥绿化景观的实用功效,注重老人与植物的互动,为老人提供近距离接触植物的机会,有条件的可考虑老人自种区域,充实老年生活。适老化改造要注意植物的安全性,摘除有毒植物,对选配的植物需做无毒脱敏处理。此外,利用植物造型和色彩增强居住单元的辨识度,降低老人因生理衰退而引起的迷路概率。

5.2.3 场地环境的适老化改造

既有村镇场地因缺乏合理规划,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首先,应对老人常用的活动区、散步道、交流场所、安静休息区、停车空间等进行合理划分,并配置相应适老化设施,形成场地的动静分区,避免相互干扰。其次,改造中应结合场地出入路径与既有的无障碍路径合理衔接,利用坡道、台阶及栏杆,为不同生理状态老人创造便捷的出行条件。最后,场地铺设应注意平整、防滑,在需要特殊提醒的区域可利用铺装方式和色彩加以突出和强调。

5.2.4 无障碍设施适老化改造

5.2.4.1 标识系统的适老化改造

标识系统是无障碍设计的重要部分,建立清晰完善的标识系统对于视觉、听觉及记忆力等生理机能衰退的老人有着重要意义。注重标识系统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识别类标识牌应统一设计、分层次设置,同时考虑老年人步行速度和距离来确定其位置和间距,使老人从不同距离、高度、角度都能清晰、准确地找到目的地(图6)。安全类标识应设置在台阶、坡道、楼梯起止及转角处等,应在醒目位置给予提醒,并提前设置,给老人一个缓冲空间;在标识色彩方面采用图底色对比鲜明、简洁清晰的设计,必要时辅以照明及触觉感应。

5.2.4.2 建筑出入口等重要节点

在住宅楼和公共建筑入口设置坡道、入口平台、扶手栏杆等无障碍设施,保证老人及轮椅使用者顺利通行。出入口上方应设置雨篷,以防出入口处地面因湿滑而造成安全隐患。

6 小型嵌入式养老设施改造思路

6.1 智慧改造的发展理念

“数字建筑”是将数字技术与建筑产业相融合,以BIM技术为核心,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包括智能设备终端、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一个产业链的平台。无论是改造时还是改造前,可以先反向建模,形成虚拟建筑,进行方案的协同设计,模拟建筑的生产、建造和运维环节。数字建筑应用于适老化改造,不仅可以及时论证设计的合理性,还能充分模拟老人在改造后的小区中各方面生活的影响变化;在施工阶段,能使改造过程更加绿色与精益,让工期更短、成本更低、质量更高。

6.2 “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

6.2.1 “居家感”原则

小型养老设施应注重细节,营造“居家感”(图7)。例如,室内空间扶手可设计成隐形入墙式,在抓握的同时,扶手不突出墙面,视觉上弱化空间的医疗化感。

6.2.2 “照护单元”整体原则

改造前,应从人机功能学角度考虑建筑空间尺度,准确把握老年人和护理人员共同行动的尺寸。笔者建议完全失能期老人的室内空间布局采用“小规模照护单元”方式,护理人员在照护单元内即可完成对老人的全天照护工作。照护单元内设置储物、清洁等辅助空间,减少护理人员的行走距离。室内装饰应避免过多保洁需求,部分家具应考虑便于移动和重组。

图6 广州市海珠区某养老院适老化标识系统

6.3 节能低耗的融合观念

6.3.1 养老设施围护结构的技能技术应用

(1)墙材改造要解决建筑耗能的问题,应广泛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自保温砌块等。此外,可采用泡沫聚氨酯板、挤塑聚苯板等复合板材作为外墙保温层,提高建筑外墙面节能效果显著。

(2)全部采用节能门窗,市场上多数采用铝木复合门窗、中空玻璃门窗、断桥铝合金门窗等,老建筑原有的铝合金门窗也都换成节能门窗,同时加强门窗的气密性,采用严格的密封构造处理。在设施满足室内换气、采光、通风等要求下,较小的开窗面积可以降低室内热环境损失。

(3)为改善建筑室内热工性能,根据季节变换、阳光强弱,可在窗户上采用铝合金外卷帘、木质百叶等活动式遮阳构件。

6.3.2 可再生能源利用

7 小型嵌入式养老设施改造策略

图7 “居家感”空间改造对比

我国现有老年住宅存在设施尺度不适、室内光线弱、空间划分不合理等问题。作为设计工作者,应从不同年龄老人需求出发,对养老设施进行改造。考虑到老人听觉、视觉、行动等生理能力的下降,以及逐渐变老直至丧失照顾自己的能力,将老年人变化过程划为自主活跃期、协助护理期、完全失能期。养老设施的改造需充分考虑各阶段老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为营造适老化室内环境提供解决方案。

7.1 自主活跃期养老设施的改造

该阶段老人具有完全自我照顾及生活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是听觉和视觉能力有所下降。

7.1.1 适老设施改造

套内门、橱柜及衣柜应采用推拉方式(上置或下置无突起阻尼导轨),便于老人使用方便。地面选用防滑静电亚麻材料铺地,避免老人滑倒事故发生。家具、洁具及墙角应考虑无尖角(圆角)设计,局部采用硅胶或海绵软包。室内走廊地角处应增设光控防眩灯带(色温较低的LED灯线),避免局部区域因照明差而发生危险。为方便老人躺卧时关闭卧室灯具电源,在床头处应设置面板较大且有提示功能的双联双控开关。卫生间及淋浴房门口应考虑设置较缓坡道,方便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进出,卫生间马桶、盥洗池及淋浴房周边加装扶手,手握处采用硅胶软包,协助老人起身、转向、行走等动作。

7.1.2 心理慰藉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眼球晶状体同样产生变化,导致老花眼、眼睛浑浊、视觉变黄,居室内颜色一般采用浅色系。此外,采用浅米色能较好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特别为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提供了适老化色彩方案。

7.1.3 生理料理

养老设施设备安装应充分考虑老人身体状况,在卧室、淋浴房、客厅等老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加装通话设备和医疗警报按钮(拉绳开关),以便老人身体突发异常情况时,能及时告知附近医疗机构,为老人生命安全赢得宝贵时间。

以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讲授单片机定时中断功能的实现方法。以电子钟为任务驱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该作品的软硬件设计和调试。

7.2 协助护理期

该阶段老人精神能力、视觉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较差,需要他人进行护理干预,其生活型态属于中度协助范畴。其护理房间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重点解决空间内轮椅活动的问题。

7.2.1 适老设施改造

卫生间内需解决轮椅、老人洗澡及各种无障碍问题,具备护理人员协助空间和设备要求。室内推拉门内外两侧应加装海绵软包防撞板,防止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撞到脚。考虑到轮椅的转弯半径,卫生间、卧室应适当扩大,便于轮椅转弯。卫生间可设置浴缸,其周边设置扶手,浴缸长度正好满足老人坐仰,便于老人起身,细部尺寸(浴缸离地高度为450mm,浴缸边缘加宽至350mm)需满足老人坐在边缘缓慢移入浴缸。马桶、沙发、床等设施应适当加高(离地450~500mm),降低老人困难动作的发生概率。盥洗池下方应留有空间并设置脚踏处,方便坐在轮椅的老人使用。

7.2.2 心理慰藉

室内空间可摆设老旧物件和照片,护理人员可帮助老人回顾过去来增强记忆,通过这种方式能预防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

7.2.3 生理料理

房间内除加装医疗警报外,应在楼板或墙角处安装感应探头和摄像头,护理人员能随时看护老人身体状况。此外,室内应添置康复器材和理疗仪器,提供老人身体机能康复需求。

7.3 完全失能期

该阶段老人精神智能异常,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长期协助和专业护理,重点对设备进行专业化设计。

7.3.1 适老设施改造

为方便护理人员对老人身体进行清洁,可在天花板处安置合金钢导轨,配用单相电源的环链电动葫芦,形成微型“吊车”,助力老人移步至卫生间。专业护理间应增添多功能电动护理床,并配置防褥疮气垫,方便老人就餐、翻身、坐起、曲腿、如厕等常规行为。

7.3.2 心理慰藉

老人床位应有较好的采光条件(南向或偏南方位),阳光辐射能加快老人毛细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7.3.3 生理料理

卧床老人基本无生活自理能力,内部设施应配置供氧、吸痰等专业护理功能。

8 小型嵌入式养老设施改造存在问题

8.1 技术问题

既有建筑功能多样,普遍存在消防和疏散问题,且不同类型建筑排水和供电要求也不一致,是改造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适老建筑体系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差异较大,市场上适老产品大多进口,导致价格居高。此外,施工单位缺乏此类建筑施工工艺和工法的积累。

8.2 建设法规与体系问题

既有建筑改造而成的小型养老设施往往在日照、消防和功能配置方面不能完全符合国家或地方规范要求。改造涉及规划、消防、卫生等多个职能部门,要求也不尽相同,甚至彼此矛盾。

8.3 建设管理和运营成本

小型养老设施规模不大,床位数少,但又必须做到功能齐全,包括家具、设备等采购价格较高,往往成本比大型养老设施更高。此类养老设施建设环节涉及到繁琐的审批、监管、采购等工作,既要对接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又要监管设计施工企业等,这也是养老设施发展面临的整体挑战。

9 结语

总而言之,特色小镇适老化改造应以顶层设计为先,完善适老化改造的政策保障和推进机制。各地区也应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依托智慧城市和特色小镇建设基础,以适老化智慧服务为载体,以“资源优化、生态养老,服务互联”为理念,打造现代化特色养老设施综合体。

猜你喜欢

老化小镇设施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民生设施非“摆设”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杜绝初春老化肌
HTPB热固PBX老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