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储产量难题

2018-10-08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16期
关键词:勘探油气油田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中国需要一套切合实际的“组合拳”来破解储产量难题。

中国会是一个优秀的解题高手吗?当储产量危机被赤裸裸地摆到面前时,人们不禁要问。

偶然、必然;外因、内因。当错综复杂的局势交织在一起,作为破题者,“三桶油”必须多方突破,从勘探思路、技术、管理等方面着手;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

高效勘探

几个月前,中国石油刚刚结束了一场跨期长达一年的座谈会。

人们知道,这不寻常。

2017年4月,中石油集团公司召开了塔里木盆地勘探技术座谈会。至今年5月,随着准噶尔盆地勘探技术座谈会的结束,中国石油七大盆地油气勘探技术座谈会全部结束。

这是中国石油首次以分盆地座谈的形式召开勘探研讨会议。

上游业务是中国石油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和效益之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是上游业务发展的基础。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历程,各盆地大多进入勘探中期,普遍面临发现成本和工程成本居高不下、工程技术存在诸多不适应、相当一部分已发现储量没有得到有效动用和升级、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时代勘探的需要、接替区带和目标准备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松辽、渤海湾、四川、柴达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等盆地,在系统梳理各盆地勘探现状、面临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明确下一步勘探方向。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给出的最关键的四个字是“高效勘探”。

对于油企来说,这是一场从外到内的蜕变。

在长庆油田,有一个“南梁速度”:原油产量高,比规划提前一年建成50万吨油田……这一切,让位于陇东的南梁作业区跃升为长庆油田目前最大的作业区。

这,也是其高效勘探的一个缩影。

“雾里看花、懵懵懂懂”,往往是勘探工作人员形容最初对地质认识和开发不到位的句式。长庆油田勘探事业部总工程师侯雨庭介绍,过去理论认识和科技水平的限制,随着勘探理论认识的突破和三维地震等新技术的应用,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陇东终于揭开了面纱,露出了美丽容颜。

比如曾经被打入“冷宫”的马岭油田,由于是一个老油田,曾经在开发后期被认为已经枯竭。但在加快陇东发展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对标青海的尕斯库勒油田,发现马岭油田和尕斯库勒油田地质条件相似,提出了“马岭下面找马岭”的思路,终于让一批老油田又焕发了青春。

“高效勘探”带来的成果是巨大的。

截至2017年年底,长庆油田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48亿吨,连续7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超3亿吨,并新发现了宜川、黄龙两个气田,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石油储量工程。

而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也在高效勘探的引领下,相继在跃进—顺北、顺托—顺南、塔河深层和碎屑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油气大突破大发现,累计提交石油控制储量2.72亿吨、天然气639亿立方米,保持了年均控制石油储量增长近5500万吨油当量的良好态势。

海外经验颇为丰富的中国海油,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其海外勘探坚持“战略驱动,效益优先”的勘探理念,围绕“世界级烃源岩”布局,正逐步实现“经营勘探”。

“经营勘探”含义是以获取投资回报最大为原则,选择最为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对海外勘探项目权益进行增加、部分出让或退出。

在加快提升国内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水平的同时,中国油企不断积极向国外深水区拓展,一是为了获取丰富的油气资源,二是“取经”。

近年来,中国海油海外油气勘探持续获得重大突破。

目前,全球深水油气发现1178个,其中油田682个、气田496个。巴西、墨西哥湾、西非是世界深水油气资源的主要集中区域。

据介绍,“十三五”末期,中海油海外深水油气产量计划将达到1000万吨规模。

技术突破

如果没有完整成熟的页岩气开发技术,美国很难一跃成为产油大国,实现能源独立。

这对于中国的能源道路,亦有借鉴之处。

目前,国家能源发展开始由常规勘探领域逐步向隐、深、低、非、海领域转变,常规勘探技术难以满足勘探开发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技术尤为重要。

曾经向国外“取经”的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开发,目前已经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和关键装备国产,形成页岩气藏综合评价、水平井组优快钻井等五大具有涪陵页岩气开发特色的技术体系和近百项技术标准,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一个个新油气田的接连发现,造就了我国石油安全的基石。 摄影/鲁全国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正是依靠自主创新,才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与美国、加拿大鼎足而立的页岩气生产大国。

短短5年,涪陵页岩气田便如期建成100亿立方米/年产能,相当于建成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成为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

测井,是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手段,被称为地质学家的“眼睛”。将油气储层看准、看清、看全,是测井评价的核心任务。

库车山前深层白垩系是塔里木油田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的主力目标区块。

但据勘探人员介绍,撑起原油产量半壁江山的碳酸盐岩因其极强的非均质性,形如“太湖石”,储层和流体的准确预测以及高效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

直到近年来,得益于超声波井壁成像裂缝识别、油基钻井液电成像井周构造沉积精细评价等一系列技术攻关,科研人员才有了“千里眼”,看清了库车山前深层白垩系致密裂缝性砂岩储层的真面目,测井解释符合率从64.5%提高至90%。

这项测井技术首秀告捷,分别在白垩系两个层段精确识别出含气量均超95%的优质储层,进而落实了博孜1气田东部含气面积。同时,相比常规测试缩短钻井周期32天,节约钻井投资约1000万元。

而以高科技、跨学科著称的海洋石油,近年来也凭着技术实现突破。

去年8月,中国海油渤海油田发现亿立方米级大油田—渤中34-1油田,顺利由千万吨级油田迈入亿立方米级大油田行列。这也是近年来国内油气新增储量的主要贡献地。

渤中34-1油田年产油已连续7年超过100万立方米、连续2年超200万立方米,发展势头强劲。

然而该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气聚集区,具有“小、碎、散”等特点。

“仅最近三年,通过对影响开发的拼接带、气云区问题,开展技术攻关,进行滚动评价,油田就增加探明储量1700多万立方米。”渤海石油研究院渤南开发室副主任王月杰表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相当于在中型油田内部又发现一个中型油田。”

这一成绩,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经精细研究及滚动挖潜,实现的储量规模成倍增长。这一模式在我国海上油田开发中是首次应用。

近年来,全球重大的油气发现全部来自深水。

油气专家指出,2000年之前,深海的油气产量基本为零;2010年,产量占比达到8%;2020年深海产量将达到13%。

可以说,深水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储产量的重要接替区。

目前,中国在南海深水区共发现13个大中型油气田,累计发现天然气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原油探明储量6829万立方米。

可以想见,技术缺失,将会令我国油气的形势带来多大的损失。

科研技术,并未辜负油气行业。

政策松绑

矿产资源“圈而不探、探而不采”的局面,成为部分业内人士眼里的“顽疾”。

要走出这一步,实在不易。

不久前,首批流转区块内蒙古巴彦河套探区传来喜讯:8月7日,华北油田在这个探区吉兰泰坳陷部署的预探井吉华2X井,在2000米井段内发现一、二类总计195米厚油层,在对37米油层试油后获高产工业油流。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石油也是如此。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越来越难。 摄影/张广虎 孙刚刚

这时,距中国石油集团矿权区块流转改革实施不到一年时间。

至此,华北油田仅用7个月时间,就打成3口工业油流井,打破了河套盆地2万多平方千米找油40余年沉寂的局面。这一盆地有望成为华北油田现实的储量接替区块。

中国的油气改制行之久矣。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企业之间资源、技术、资金、智力共享和融合度不够,各自单打独斗难成大器。

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被视为政策松绑、利好勘探的一大重要决策。

《意见》提出,推进国有油气企业专业化重组整合,支持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业务开展专业化重组,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该政策具体到石油行业就是放开矿权流转,施行竞争性开采。登记一块矿权资源,每平方千米每年的投入是1万元,登记得越多投入的就越多,但如果连续两年投入不足,矿权必须退出,比如投入额度是80%,就必须退出20%的矿权面积。

当年12月4日,中石油年中启动的东西部油田矿权内部流转基本完成。中西部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三大盆地及部分外围盆地共16个探、采矿权区块从西南油气田等3个地区公司流转到了大庆油田等4个地区公司。

本次矿权内部流转采取勘探区块和未动用储量区块“1+1捆绑”模式,实行新体制新机制,投资计划单列、单独考核,实现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实行内部流转新机制后,获得矿权流入的油田将在资源所在地注册成立公司,由中国石油集团直接投资、独立市场化运作,以后该公司在建设、开发中可以直接在社会上招标。

由此,这促成了深受“探矿区域有限、后备资源不足”之困的华北油田突破勘探难题。

据了解,巴彦河套探区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预探,先后实施20余口井没有突破。华北油田接手后,选准吉兰泰构造带及周缘为勘探突破口,将新获矿权区视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公司主要领导对加快勘探工作多次具体指导,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加快落实。

另外,公司成立巴彦河套项目部,精心组织勘探科研人员,在长庆油田的全力支持下,在东方物探、内煤集团、渤海钻探、测井公司等工程技术服务单位密切配合下,进行全面科研攻关。

今年3月以来,相继钻探的两口井在几百米深处获日产2立方米工业油流,成为中国石油新区快速高效勘探突破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从去年年底就开始研究部署的吉华2X井,于今年7月3日开钻,7月28日对白垩系上部油层射孔并初步求产,日产纯油10.26立方米。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中国石油历史上的第一次矿权流转,该项目打破了矿产资源“圈而不探、探而不采”的局面,满足了多年来矿产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强烈愿望。有利于解决过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自身所占面积不相称的问题,满足技术资金人才科学流动、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

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油气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油气勘查开采行为。

第五燃料

石油企业的“内功”重要,而国家乃至社会的“外力”同样重要。

链接

上半年石油石化主要产品产销数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近日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石化行业主要产品产销数据。

产量方面,上半年全国原油天然气总产量1.64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0.7%;主要化学品总量同比增长约1.8%。其中,原油产量继续下降,产量完成9409.2万吨,同比下降2.0%;天然气产量77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6%,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原油加工量3.0亿吨,同比增长8.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成品油(汽煤柴油合计)产量1.83亿吨,同比增长4.9%,增速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主要化工产品产量有增有减、总体平稳,具体产品看硫酸、氮肥、磷肥等基础产品产量下降,氮肥下降幅度最大7.5%;合成材料、精甲醇等有机化学品的产量都增加。

消费量方面,上半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表观消费总量4.38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6.9%。其中,原油表观消费量3.17亿吨,同比增长3.8%;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345.6亿立方米,增幅16.1%,油气需求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节能被看作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形式,甚至被称作为‘第五燃料’。”黄晓勇说。

据他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一系列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较而言,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仍旧偏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四大高耗能产业用能约占整体用能的一半。“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能源的粗放消费无疑会对我国能源安全带来威胁。

以石油为例,从我国原油生产能力和产量看,若按照年均4.0%增速测算,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总量将接近6亿吨。按照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中原油产量2亿吨计算,则2020年我国石油将有68%来自于进口。

最佳出路便是倒逼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可以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现有产能能效要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黄晓勇说。

另一方面,要控制煤炭、石油等主要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同时着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坚持节能优先,以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为重点,创新发展方式,形成节能型生产和消费模式。

也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需要更科学的评价和规划。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认为,我国能源安全实际上并不是过去那种所谓的能源总量不够,主要问题还是优质能源不足。他指出,能源转型主要是清洁能源的发展。在新能源发展中,要统筹考虑,水、风、光等协同发展。

另外,业内人士指出,在煤炭不会一下子就退出历史舞台的实际情况下,可以适当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等。

“我个人认为,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要加快能源革命的步伐,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节能效率的提高,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能源转型的步调还需加快。”周大地说。

另外,还需要在拓展资源渠道上下功夫。

无法避免的是,我国在提升油气储产量的同时,不可能完全不与国外发生能源交易。因此,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思路更为现实。

举例来说,去年,作为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的澳大利亚,曾以“遭遇台风”、“生产装置轮修”等理由多次向中国提出减供LNG的要求,拒绝了中国的补气需求。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采取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来保障供给。”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勤华说。今年,中国石油拟与卡塔尔签订长期LNG的供应,无疑减少了风险。

许勤华认为,目前,中国建立了多个油气国际合作区域,获得了相当规模的权益油气资源。中国在全球33个国家执行着100多个国际油气合作项目,建成了5大国际油气合作区。

同时,也建立了对外能源贸易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石油、液化天然气、天然气、煤炭、铀矿为主的能源进出口贸易体系,运输方式以油轮为主、管道为辅,国际市场上以现货、期货及长期购买协议等多种方式结合。

要真正实现石油供给安全,需要石油行业持续不断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摄影/沈志军 秦学春 刘 海

在这些成绩下,她认为,中国全球能源战略布局首先应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安全风险。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前五大来源国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俄罗斯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原油进口第一来源国。

能源发展之路,历来不易。

中国要应对储量产量危机,需要多管齐下,短中长期措施并行,才是最佳解题思路。

猜你喜欢

勘探油气油田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油田工人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勘探石油
立秋
中小型油田修井机效率提升改造及应用
浅析测绘在煤矿勘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