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18-10-07徐保根祝锦霞邱乐丰

中国土地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节地集约用地

徐保根,胡 倩,祝锦霞,邱乐丰

(浙江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1 引言

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中国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当前,围绕节约集约用地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制度[1]、规划[2]、市场化[3-4]、监管[5]、产业转型[6]等视角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创新;二是在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成果检测等方面探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实践思路[7]。然而,这些研究普遍偏重于地区宏观研究,对于企业等微观主体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关注不够,而实践中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动力不足正是导致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8]。因此,探索企业节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行为兼具企业逐利与社会责任行为的特征,这些行为变量与土地集约利用行为密切相关。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其单位土地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率都会增大[9],不同类型企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会存在行业差异[10]。土地流转及交易方式也是影响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重要变量,如招拍挂交易方式相对于划拨交易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11]。另外,适当的土地税收[12]、弹性土地出让年期制度[13]、完善的土地供应制度和价格机制[14]也可以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总之,企业的土地集约利用行为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交易方式、用地规模、行业类型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土地税收制度、土地供应制度、土地价格机制等。本文选取浙江省宁波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期为制定节地政策与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选择

为保证有足够的样本数,本文选择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象山和宁海的三个经济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企业类型包括:轻纺、服装、电气材料等传统制造业及汽车配件、太阳能、半导体、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宁波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是浙江省第二大城市、浙江省经济中心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一研究区域的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与节地行为现状。

2.2 数据来源

本文共选取研究区域内227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企业的样本信息来自2009—2016年奉化、象山、宁海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形成的企业数据库。产业差异修正系数来源于《浙江省工业等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14)》。

本文共进行三次访谈过程,访谈对象分别为研究区内10家不同企业的11位管理人员、开发区管委会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15位官员,以及省内土地管理领域的20位专家学者。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假设模型的相关数据信息,针对研究区内227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命题(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行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两大类共15个命题)和被问卷者对命题的态度(1表示不认同、2表示基本不认同、3表示不确定、4表示基本认同、5表示认同)。

3 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3.1 企业节地行为及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企业节地行为是企业减少占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的各种行为总和,包括通过减少购入、转让或出租闲置土地等直接节地行为,及通过提高产值、优化结构、拓展其他空间等间接节地行为。其本质上具有企业逐利行为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双重特征,是由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运营目标和土地资源的社会公益属性共同决定的[15-19]。企业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对于企业用地行为,其追求利润的行为特征与社会责任行为特征可能是相容的也可能是相悖的。

本文采用的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理论的一种质化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企业节地行为的方法步骤为:通过企业数据库和深度访谈收集有关企业节地行为的数据信息;实地调研观察企业用地行为,采用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技术方法系统化归纳浓缩数据信息,提取抽象概念范畴;分析范畴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3.2 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

(1)开放式编码。将访谈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生成土地问题认知、社会责任意识、集约用地需求、节地显性收益、土地供应市场化、价格机制合理性、监管制度有效性、退出机制完善度、制度执行力度和政企互动行为10个范畴。

(2)主轴编码。进一步挖掘范畴之间深层次关系,形成三大主范畴(图1)。

图1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Fig.1 Main category of spindle coding

(3)选择性编码。基于关键原始语句中展现出的相关和因果逻辑关系,深入挖掘节地制度压力、节地收益预期和政企互动的相互关系,得到三者之间的4个典型关系结构(图2)。

以“企业节地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核心范畴,可以概括出三个对企业节地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的主范畴,分别为:政企互动、节地制度压力和节地收益预期。其中,节地收益预期和节地制度压力分别从内部和外部驱动企业节地行为,而政企互动可以调节各范畴之间的关系。以这些关系为基础,依据扎根理论可以构建本文的“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图3)。

(4)理论饱和度检验。通过网络挖掘企业节地行为相关信息数据,对前文构建的“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没有生成新的范畴和主范畴,三个主范畴之间也未发现新的重要关系。因此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是稳健的。

3.3 研究假设

图2 主范畴典型关系结构Fig.2 The typical relation structure of the main category

图3 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模型Fig.3 The impact factor model of enterprise intensive land-use behavior

节地收益预期是企业节地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由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所决定。节地制度压力是影响企业节地行为的外部压力因素。对于企业用地,地方政府的最终目的是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企业发展带来的长期稳定税收。而企业的用地目标是在达到预期生产目标的基础上,使单位产品的用地成本最小化[20],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政府和企业对于土地利用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土地集约利用符合两者的最终利益[21]。调查中的多位受访者表示,政府增加与企业沟通,充分考虑企业的意见有助于形成有效的节地政策,优秀的企业节地方案往往产生在互动过程中。政策规定是客观的,但执行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主体却是主观的,政企互动会影响节地制度压力对集约用地行为的作用。

因此,研究假设如下:

H1:节地收益预期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2:政企互动对节地收益预期与集约用地行为的关系调节作用显著。

H3:节地制度压力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4:政企互动对节地制度压力与集约用地行为间的关系调节作用显著。

H11:土地问题认知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12: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13:企业用地需求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14:节地显性收益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31:土地供应市场化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32:价格机制合理性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33:监管制度有效性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34:退出机制完善度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H35:制度执行力度对企业节地行为影响显著。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的测算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测算企业土地集约利用集约度,得到227家企业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因变量Y)。其方法步骤为:首先,确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纳税额、地均生产总值5个指标;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权重,容积率、建筑密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纳税额、地均生产总值的权重分别为0.165 9、0.134 5、0.276 8、0.203 9、0.218 9;第三,运用国家相关行业用地标准及目标值等,确定不同行业各评价指标的理想值;最后,结合典型企业指标的实际状况值,应用权重平均法计算得到227家企业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因变量Y),并汇总分析出不同行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通过对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可以看出:(1)不同行业的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显著;(2)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随着企业规模增长而升高(图4);(3)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随企业用地面积减小呈中间低两边高的“U”型分布(图5)。

图4 不同规模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land use intensivism in different scale enterprises

图5 不同面积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布图Fig.5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intensivism in different areas

4.2 模型假设的检验

模型假设检验主要包括预调研及其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调节效应检验4个方法步骤。

4.2.1 预调研及其信度、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预调研。在奉化、象山、宁海等地的经济开发区发放预调研问卷,以227家企业总经理、法人代表等高层管理人员作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40份,最后获取有效问卷212份。其次,用SPSS 19软件计算得到Cronbachc’s Alpha值来测量量表的信度,测量结果显示,所有分量表的Cronbachc’s Alpha值均大于0.7,说明量表的内在一致性好,调查结果可靠性高。第三,用SPSS 19对预调查量表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测量量表题项对测量变量的代表性,检验结果显示,量表总体KMO值为0.865,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2 178.552,概率为0.000,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探索性因子分析,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到旋转因子矩阵。主成分分析得到10个特征值大于0.8的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81.58%,旋转成分矩阵显示10个主要因子十分明确,与主要因子相关变量上的因子负荷均为0.7以上,非相关变量上的因子负荷均低于0.4,说明量表有良好的效度。总体上看,量表信度效度都较好,适合进行正式调研。

4.2.2 正式调研及其分析

对正式调研收集的问卷数据作可靠性分析显示,10个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在0.8以上,说明问卷收集数据具有可靠性。对正式调研收集的问卷数据作因子分析显示,量表总体KMO值为0.871,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5 889.536,概率为0.000,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旋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得到10个特征值大于0.7的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79.74%,10个主要因子十分明确,与主要因子相关变量上的因子负荷均为0.7以上,非相关变量上的因子负荷均低于0.4,说明量表有良好的效度。

4.2.3 相关性分析

全部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变量之间呈中低度相关,不会产生共线性问题,因变量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与自变量之间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适合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4.2.4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地供应市场化、价格机制合理性、监管制度有效性、退出机制完善度和制度执行力度与企业用地集约度分值的回归函数达p<0.01的显著性水平,R2为0.606,对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行为均呈正向影响。

4.2.5 政企互动的调节效应检验

检验政企互动的调节效应可以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结果显示,政企互动对节地制度压力与土地集约利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政企互动越深入,节地制度压力因子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行为。

4.3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通过上述检验,得到如表1所示的实证结果:原假设大多成立,9个解释变量全部达到显著水平,调节变量政企互动对制度压力与集约用地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

表1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Tab.1 Test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企业的集约用地行为的主要推动因素仍以外在制度压力为主,节地收益预期尚未发挥引领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结果看,提高土地退出机制完善度和节地制度执行力度是核心手段,提升企业的节地显性收益、加强企业对土地问题的认知是重点工作,而加强政企良性互动有利于发挥集约用地政策对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促进作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企业土地节地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应通过适当降低企业一次性拿地成本、同时提高企业年度用地成本、激活企业土地租赁和转让二级市场、制定企业低效用地退出程序等途径,建立企业土地市场交易信息平台及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企业集约用地的预期收益,充分发挥其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建立政企互动的节地调节机制。应科学构建企业、开发区、城镇三级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标准,开展三级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规划引导指引,建立企业、开发区、政府土地集约利用定期交流沟通制度以及政企互动的经济、文化、政治调节机制,共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3)完善企业低效用地退出机制。通过提高政府收回企业低效用地的补偿标准,加大企业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奖励力度,制定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优惠政策、政府相关领导主动服务企业管理制度等途径,完善企业低效用地退出机制,促进企业集约利用土地。

(4)加强节地制度的执行力度。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年度更新成果,制定节地制度企业落实情况的奖罚办法,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高的企业,从用地指标、资金投入、转型升级等方面给予奖励;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降低的企业给予相应处罚。研究制定节地政策制度执行的法律法规,依法提高节地制度的执行力度。

(5)提高企业的节地意识。进一步加强宣传,增强企业对土地资源与资产的认知度和节地意识,树立土地三维空间思维、立体空间开发理念,着眼于算长远帐、资源稀缺帐、综合效益帐。

猜你喜欢

节地集约用地
企业用地节地评价探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家庭成员合葬少占地可奖补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中国节地技术政策大纲》探讨研究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