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我们的“花园”教室
2018-09-30李竹平
李竹平
开始用心打造一间“花园”教室,缘于再次阅读《花园:谈人之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后所受的启发。
哈里森在书中从夏娃的伊甸园谈到柏拉图的学园、伊壁鸠鲁的花园学校,再谈到各种园林,然后探讨了人类是应该像园丁一样对生命充满忧思和关怀,还是一味追逐虚幻的伊甸园。书中反复探讨园丁与花园的关系,从而揭示:“园艺是一个教育过程,它意味着潜入自然演化历程的深处,追回生命浩然初放于地球的一刻,在那一原始氛围中流连。从事园艺,就是潜入深处、逐步领悟生命得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在冥顽不化的黏土中给自己挣得一方立足之地。”这句话可以换一种说法——教育是一个园艺过程,教师只有懂得学生生命成长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才可能拥有一颗同理心,才会主动研究学生,用心去懂学生。同样,对于学生的自我实现而言,只有付出关怀后亲身体验到生命成长的执着、勇气、不易和荣耀,才会心怀感恩,才会怀着向上的愿望,才会“向着明亮那方”努力成长。
那么,怎样打造学生和教师共同拥有的“花园”教室呢?在教室这方花园里,心怀园丁的“忧思”去耕种“我们的花园”的,不仅是老师,还有学生。亚当在伊甸园中时无忧无虑,可也无力奉献;只有当他被放逐之后,他才懂得了唯有奉献自己,付出日复一日的汗水,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当教师选择了“伊甸园”,也就放弃了在大地上的行走和土地上的耕种,学生为他而存在,并非他为学生而存在。同样,如果教室成了学生的“伊甸园”,学生就不会以主体身份为自我实现而努力,而是心甘情愿地被引领,被呵护。如此,教室生活也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意义追寻的方向和动力。一间“花园”教室,应该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心怀“忧思”的园丁。
贴上一张靓照,收获一份自信
教室的后墙,软板上张贴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软板上方,吊顶下方,曾经是一片洁白的墙面。如今,那儿盛开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全班孩子的靓照张贴在一起。
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的“花园”,他们在这里耕种,在这里收获。他们的“主人翁”身份,不仅要在流动的教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觉得到,也要在教室的物理空间中得到显性的确认。教室前方的白板上面,是“向着明亮那方”六个热情的汉字,来自金子美玲的诗,表达的是孩子们的成长愿望和纯真理想;教室后面墙上的靓照,正好与“向着明亮那方”相呼应,自然而诗意。更关键的是,每个孩子的照片都是自己选择的,他们按自己的愿望,精心选择定格在照片中最美的瞬间——最亮的眼神、最纯真的心思、最优美的姿态——高高地、自豪地展现在教室的墙上。
每张照片,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成长宣言。当老师欣赏这些照片的时候,读到的是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和“向着明亮那方”的愿望,“园丁”的“忧思”便会在心底激荡。孩子们经常驻足“照片墙”下,抬头欣赏同学或自己的靓照,讲述、倾听彼此的故事。当孩子们相互欣赏照片中的精彩时,感受到的是“花园”的多姿多彩;欣赏自己的明媚时,总会同时拥有美好的回忆和在教室里创造美好的朴素期待,他们成了自己的“园丁”,他们的“忧思”是一束束投向明天的光。
每个学期的开学季,孩子们可以更新自己的照片,也可以留下原来的照片。选择权在孩子自己手里,因为那张照片就代表了他们心中的自己——不仅是曾经的自己,也是现在,甚至是明天的自己。所以,张贴在墙上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而是“花园”里已经发芽的种子,是成长中的幼苗,是含苞的花蕾,是开放的花朵……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成了自己的园丁。
種下一盆花儿,收获一份责任
可能是孩子们低年级时没有养成保持桌面整洁的好习惯,接手向日葵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他们乱糟糟的桌面感到头疼。想过很多策略,提过明确的要求,教过一些整理的方法,但大多数孩子似乎已经习惯成自然,很难形成随时保持桌面整洁的意识。细细想来,习惯并不仅仅始于习惯,也不止于习惯,背后更重要的是责任意识。如果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责任意识层面的观照,就会“吾日三省吾身”,好的习惯也就成其自然了。
探索、反思的过程中,想到了曾经在另一个班级做过的“一花一世界”课程,想到了春天时向日葵班孩子们经历的“也傍桑阴学种瓜”课程,同时也遇到了哈里森的《花园:谈人之为人》,我决定,号召孩子们在自己的课桌上种一盆花儿。
很快,绝大多数孩子的课桌上都有了一盆花儿——不一定是鲜花,有的选择了多肉,有的选择了绿萝。不一样的选择,使教室更像一座多姿多彩的花园。
变化悄然而至。不久,大多数摆着一盆花儿的桌面,都被收拾得十分整洁,无论课上课下,书本文具摆放有序。也许,正如我所期待的,孩子们每天面对着美丽的鲜花,心中都慢慢生长出对美的热爱,就自然而然地要将自己的课桌也收拾得整洁美观吧。要不然,为什么养花儿之前,虽然我常常念叨,他们中的多数人总也养不成收拾课桌的习惯呢?反观那一两个一直没有在课桌上养盆花儿的孩子,课桌仍然是杂乱无章的,桌肚里也像垃圾堆一样。有了这么多盆花儿,教室成了一座花园,但只有那些拥有自己花儿的孩子,才培育出一颗园丁的心来,他们在“耕作土壤”的时候养育了自己的心灵,成为了“充满忧思和关怀的园丁”。
事实就是这样。孩子们可能对别处的花开花谢无动于衷,对自己的花儿却关怀备至,花儿的每一点变化都会牵动着他们的心。这是责任意识的萌芽和自然生长。早上一进教室,第一眼关注的可能就是自己的花儿,做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为花儿浇水,或者把它捧到窗台上沐浴阳光。他们会为一朵花的盛开欣喜,也会为一朵花的凋零忧伤。一次,一个小女孩发现自己那株正在盛开的太阳花有两朵从枝头落下了,猜想会不会是谁伤害了它们,竟委屈和伤心得哭起来,直到听说同学的太阳花也有这样凋落的,并没有人去碰它们,才慢慢止住了哭泣。周五放学的时候,一个小男孩用袋子装好自己的花儿,告诉我说:“我的花需要每天浇水,我把它带回家,下周一再带来。”
孩子们因为关心课桌上的花儿,而自然而然地希望将花盆周边收拾得整洁美观,这与园丁为了花园中的花儿,而将整个花园收拾得井然有序,心思是一样的。责任意识在一个地方、一件事情、一个物件上萌芽、苏醒,慢慢地也会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有可能促使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具有责任感。虽然这不一定是必然的,但总会有孩子会因为这一盆花儿,收获一份责任,收获一份终身受用的成长。
选择一个岗位,体验一份担当
向日葵班教室里靠走廊的那面墙,前后门中间的那段,被隔成了大小不一的两个物理空间,这里有作为展板的软板,有大理石台面,有储物格,有水池……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根突出的长方体柱子。因为,每根柱子上,都整齐有序地张贴着很多长条形的、大小一致、内容和图案设计各异的“服务岗展示条”。
向日葵班没有班干部,却有很多班级服务岗。一个班级里有几十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自信和归属感,仅仅是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是不行的。传统的班干部制度,往往只能让部分学生体验到自信和归属感,且稍有不慎,还会使得班干部“脱离群众”,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小学生的自信和归属感大多不是来自于学习成绩,而是在共同的教室生活中扮演的具体角色。只有当一个孩子感觉到了自己在教室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他才能确认自我,才会积极地行动起来,实现自我。这些是向日葵班取消班干部制度、建立班级服务岗制度的根本原因。
教室生活涉及方方面面,要保证教室生活的井然有序、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就要让教室中的每一个人都找到“我的教室”和“我们的教室”的感觉,真正成为教室生活的主人。班级服务岗给每个孩子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因为每一个服务岗都对应了教室生活的具体事务和工作,都能为创造美好的教室生活出一份力。根据教室生活需要,孩子们想到了几十个班级服务岗,如绿植守护天使、展板策划人、桌面整洁“小怪兽”、各学科联络员、路队使者、图书管理员、展台“守护神”等等。服务岗的名称是孩子们自己取的,这种看似天真的“命名”,却是树立“服务”意识的开端,也促进命名者在行动中时刻记着自己是为大家服务的。为了提升服务质量,让孩子们在为大家服务的同时,感受那份担当和担当带来的自豪感,我们让每个孩子将自己的岗位名称、职责、服务者的姓名有创意地设计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再张贴到教室的柱子上。现在,因为张贴了一张张服务岗展示条,这三根柱子成了教室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晒出每月足迹,收获一份荣耀
园丁心系自己的花园,通过自己的耕作,让花园一年四季都充满生命气息,都盛开着美丽和希望。那么,园丁一定会用心用情规划、耕作花园里的每个角落,关心每一寸土壤和每一粒種子。受此启发,向日葵班开辟了一片新的“园地”——利用外墙展板的一部分,晒出每一个孩子每个月的成长足迹和收获。
只有能够自我感知的成长才是最有价值的成长。为了让每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收获“看得见”,经过师生一起商量,决定每个人努力养成收集整理每日学习“证据”的习惯,用文件夹等将证据保留好。第二个月初,每个人从前一个月的学习证据中选择一些自己感到满意的,装订成册,设计封面,展示在走廊的软板上。孩子们展示的学习证据有多有少,选择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这恰恰反映了每个人的个性和与众不同。以语文学习证据为例,有的重点展示的是习作,有的展示的是阅读批注,有的是书法作品,还有的是课外阅读痕迹。
孩子们会相互欣赏展示出来的“作品”,在自己喜欢的作品旁边的姓名牌上签名点赞。这样,展示就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份成就感,还为大家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启发的平台和机会。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作品,发现了自己的榜样,启发了自己努力的方法和方向,下一个月,自己的作品可能会更加精彩。
当有老师第一次走进向日葵班教室时,他们首先关注到的,总是每张课桌上的一盆盆绿植鲜花,因为这些绿植鲜花直接给人带来了花园的感觉。但是,一间“花园”教室的打造,重要的不是一眼看得见的布置,而是这些布置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无论是课桌上的一盆盆花儿、后墙上的一张张靓照,还是柱子上的服务岗展示条、每月晒出的学习证据,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点点滴滴的教室生活中,成长为充满“关怀和忧思”、拥有责任担当、感受到生命荣耀的“园丁”。我们希望,每一个拥有这间“花园”教室的学生和老师,“在园中得到表达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生命。”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