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社会治理之路
2018-09-30朱玉伟
朱玉伟
【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维,对我国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实现社会公平、坚持公共服务本位理念的社会治理目标迈进。
【關键词】社会治理 结合国情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从“管理”到“治理”转型。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亦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因此在治理模式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保持我国各项建设稳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课题。
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国家、社会、人民
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治理是由国家政权来执行,国家是社会治理的统治主体,只有实现人民自治消除国家统治,社会治理才能真正达到自治要求,人类才能最终获得自由。国家的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一味统治而不治理并不能真正获得权力,政治统治要想维持下去需要不断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以秩序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护治理。
社会自身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自治就是社会治理。他还指出,家庭和人民是国家构成的基础和前提,而真正实现这—理念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是社会服务机构而并非强权统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消除了内部阶级对立,国家统治职能被削弱,其治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大,到实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时,国家政权统治职能将彻底失去,变为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民主自治的社会组织。
人民社会治理的主体性。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不断通过劳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变革。在马克思看来,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权力实现自主自治才是社会治理的终极方向,只有实现人民选举、人民监督,才能确保社会治理权力归于人民主体。
人民自治是马克思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变革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一直充满信心,他在《资本论》中曾描述未来社会必将是全民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市场经济推动社会进步,也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程度异化现象,要消除这种异化现象,就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和谐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马克思的这种境界追求途径是通过建立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来实现的,只有对人本质彻底解放,才能使人实现自由和成为社会本体的回归。通过实施社会治理,消除异化的社会关系,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长期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人为歪曲和否定,但事实上,马克思没有否定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始作俑者,反而肯定了人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他指出,人的活动与环境改变保持一致,人会通过生活实践对现实社会进行合理的变革。马克思社会治理的变革实践主要以社会革命、改革、建设三种方式为主。
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矛盾尖锐化,社会革命导致社会形态更替,最终以进步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社会制度。人们通过抗争推翻阶级统治,打破一切原有旧统治,以革命形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进步。通过革命激发社会力量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社会改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谈到,任何社会形态,如果没有发挥全部能力,是不会消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其发展没有得到催生也不会出现。从这一理论表达中可知在社会形态发展中,革命斗争并不是唯一选项。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阶级矛盾无法共处调和,此时的革命才能成功,除此之外大多数时候只有社会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革命促使社会质变,而改革更多包含量变。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就是对原有僵化体制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社会建设。马克思注重生产力发展,因为社会发展最终是由人的力量来决定,社会主义发展要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如果生产力不能得到有效发展,社会物质供应将出现失衡,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贫穷、饥饿普遍化,一些丑恶人性又死灰复燃,新的阶级斗争又将开始。为此,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民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党保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建设指南。从我党革命历史和建设成就上看,革命、建设中所取得的胜利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指引。对于社会发展建设治理,马克思没有给出现成方案,需要结合我国社会现实,以马克思价值观塑造价值取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治理要以人民为主。古今中外,社会变革多是少数人的谋利运动,但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广大群众谋取利益,以人民利益为主成为我党从革命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在一些地方的社会建设中还出现了过度重视经济忽视了社会治理和人力资本现象。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因过度重视经济逐渐显现,我们应该深刻反省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人民来产生,通过完善有效的治理体制让人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一切涉及民众利益的事都要与群众商讨,同时社会治理标准和效果也由人民参与制定和评判,让人民群众真正融入到社会治理中来,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人。
社会治理要坚持公平理念。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公平包括权力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因生产力发展不足而产生不公平现象,对社会治理带来一定困境。权力公平可以看做底线公平,人如果没有这个公平就不能体现平等价值,推进社会公平必须从人人享有权利公平开始。机会公平是对社会所有人提供统一的发展机会,使每个人都在同一起点共同享有机会。结果公平体现在最终结果上,强调正义和平等权利安排。当前我国面临着贫富差距现实问题,应调整收入群体利益分配,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和次分配比重,通过平衡收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公共服务本位理念。在马克思看来,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自身利益服务,一切资源为个人所有。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才归社会共有,社会治理也由政治性的阶级统治变为维护社会利益的公共服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治理的独到见解,与我们现今社会发展高度吻合,当社会文明高度发达时,国家本位主体性将成为历史,政府职能重心以服务为主,公共服务行为将取代部门主权治理。当前面对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公共服务需求,政府要联合多元治理主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逐渐将社会治理变成社会服务。同时政府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社会秩序,坚定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
(作者为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