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2018-09-30刘蕾
刘蕾
深圳市龙华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要求,遵循深圳市社会治理发展要求,从社会治理工作最基础的单元、最末梢的神经——社区抓起,突出党建引领,围绕社区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整合、社区治理活力、社区服务能力等方面抓改革、定举措、求实效,着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立强有力党组织,真正让社区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社区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基层的执行者,社区党委在各类主体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肩负着引领、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龙华区社会治理主体多样,治理环境复杂,建立强有力的社区党委,能够牵头整合社区各类治理主体,为社区治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方面,强化社区党委“主心骨”。认真落实社区党委社区人事安排权、重要事项决定权、领导保障权、管理监督权“四项权力”,创新构建社区党委统领的组织架构,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并有效纳管,推动社区党委统领社区内各类组织实现共建共治。比如,深圳北站社区,由社区党委牵头成立社区党建联盟,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有效统筹直接管理的8个党组织和驻社区的19个垂直管理部门党组织,全面加强社区党委的领导,实现组织共建、问题共商、资源共享,共同致力于把深圳北站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文明和谐的幸福社区;另一方面,发挥社区党委统领作用。完善社区议事决策机制,由社区党委定期召集驻社区职能部门、各类社区组织,采取共商会、专题调处会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治安管理、交通疏导、环境卫生整治等问题,让各类问题一次性审议、一次性落实。此外,市区财政安排200万元民生微实事经费,由社区党委统筹落实,推动解决社区各类实际问题,既让社区群众真正得实惠,又知道惠从何来。
建立科学的工作模式,真正让治理力量下沉社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区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基层治理框架构建、发挥治理多元主体作用、提升社区治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仍需作进一步努力。一是完善工作模式。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党员“带头人”“监管人”“责任人”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治理框架和工作模式的完善。龙华区在基层治理改革试点中,将大的社区科学划分为若干管理片区,来承担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片区内细划为基础网格和城管、安监等专业网格,分别建立岗位说明书,明确各类网格员职责,建立每类事项的办事流程图,让各个责任人在制度规范下抓治理、抓服务。二是下沉工作力量。推行“一线工作法”,区领导包点到社区,街道领导普遍直接联系到社区,并从全区遴选一批年轻干部担任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加强社区党委领导力量。将职能部门垂直管理的社区网格员、执法队协管员、治安联防员、市容巡查员等多支队伍下沉到社区,与社区工作站人员重新整合,明确职责职能。加强规范化管理,将社区各类队伍统一纳入社区专职工作者,科学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薪酬、考核”制度体系,推行可升可降、可进可出的岗位职级动态管理机制,极大地激发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社区实有事件处置率从74%上升到97%,基本实现問题解决不出社区的目标。三是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城管、安监、消防等各专业管理系统与统一分拨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上报端口、一个处置端口,让信息在一个平台上流转,确保“人过留痕、事过留迹”,实现全痕迹电子化跟踪、全流程信息化查办。
建立畅通的参与渠道,真正让外来人员融入社区
社区治理既要由社区党委统筹引领,也要注重激发社区各类组织和人群积极参与。当前,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已成为趋势,然而社区治理仍然存在一些多元主体权责不明、参与渠道不畅通、外来人员占比大等问题。如何调动社区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成为社区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龙华区因地制宜搭平台、建机制,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归属感,更好地激发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一是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比如,上围艺术村由街道统筹建立上围艺术村治理委员会,创建“艺术+党群”驿站,由社区党委提供红色教育、艺术交流、日常帮困等多种日常服务,吸引艺术家和设计师进驻,并自发成立上围艺术协会,同心聚力将破旧老村倾心打造为精品艺术村。二是引导外来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坚持党建带动群建,注重发挥社区“两委”非深户籍委员在团结、服务外来人员中的积极作用,用好职工之家、青春家园、社区U站等服务项目资源,建立健全来深建设者参与所在社区协商议事制度,促进外来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消除辖区内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的隔膜,引导全社区群众齐心协力为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三是引导社区党员把先锋形象树起来。建立“党员志愿者线上调度平台”,群众点单、党员接单,群众的需求可精准对接党员志愿服务,并推动党员由“8小时服务”向“全天候服务”转变,以党员志愿服务引领全社会志愿服务,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治理。
建立高效的服务机制,真正让社区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更可持续的获得感,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也是基层治理围绕基层事务,服务基层群众的落脚点。一是做强做实社区党群服务平台。龙华区将城市基层党建“标准+服务阵地”向各领域拓展延伸,新建1个区级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建设N个社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V站,形成“1+N+V”党群服务联盟中心,健全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打造成联结社区各类组织的红色家园、服务党员群众的共享空间和统筹整合资源的共享平台。二是提供高效便捷行政服务。在各街道、各社区建立24小时自助便民服务区,让居民就近“全天候”自行办理港澳签注、申办身份证、缴纳交通罚款、打印社保缴费证明等45个事项,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三是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围绕不同区域居民的实际需求,在龙华街道开展社区规划师试点工作,为社区柔性引进高端的社区规划、城市和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和环保等性面专家,选取“社区公厕”“街心项目”“垃圾站”“农贸市场”等不同民生项目,推动社区微更新、微提升,打造社区的活力节奏,让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获得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多元主体持续良性互动,形成运转高效的社会治理合力。深圳市龙华区将持续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完善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责编/谷漩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