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缩城市”的缘由与警示

2018-09-30刘治彦

人民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大城市城市化条件

刘治彦

【摘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收缩”有利有弊:一些地区由于自然、社会条件较差,“城市收缩”将优化人口和产业布局,具有正面意义;但对地级以上中心城市而言,“城市收缩”将不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不利于国家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并加剧一线城市的“大城市病”,因此要创造条件、吸51人才,避免出现“城市收缩”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收缩城市” 城市化 城市人口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规律,在城市化初期,农村人口会向城镇聚集;而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将会出现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的大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人口在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分布也产生了差异:一些条件较好地区的城市能够聚集更多人口,出现城市人口膨胀现象,甚至产生“大城市病”;而一些条件较为恶劣地区的城市则会呈现人口净流出,城市人口出现萎缩,产生“城市收缩”的现象。准确把握城市规模变化趋势,有利于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推进城市建设,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和人口达到峰值,“城市收缩”现象开始出现

在人口总量较为稳定、城市化进入中后期的情况下,城镇人口增量趋缓,人口流动会造成城市之间在规模上的“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一些城市出现的“城市膨胀”与另一些城市出现的“城市收缩”是一个对偶问题。这种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如欧洲、北美、日本、韩国等都出现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和人口达到峰值,也同样会出现类似发达国家的现象。

从城镇化进程来看,到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4.2亿左右。在此之前,城市化仍将以年均新增1200万左右城镇人口的速度推进,新增城镇人口总量为1.5亿左右,届时城镇总人口接近9.5亿。不过,这些新增城镇人口中有较大部分为已进城安置下来的务工人员的家属,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其后,随着总人口逐步减少(到本世纪中叶人口总量将降为12.5亿左右),新增城镇人口也将快速下降到每年新增700万(2030--2035年)和400万(2035--2040年),到2040年接近城镇人口峰值——10亿左右,然后城镇人口也开始缓慢地负增长。

从空间格局来看,今后10年我国主要区域城市化趋势可以概括为:京津冀、长三角、东南沿海(闽粤)、中部四省(豫皖湘赣)、西南四省(川渝滇桂)、关中地区(陕西、甘肃南部)呈快速推进、份额上升态势:其他区域由于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或者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城市化出现速度减缓、份额稳定或下降态势。

具体到区域核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收益一成本比”都比较低,进一步城市化给新迁入人口带来的压力较大,因此进一步吸纳新增城市人口潜力不大,但对年轻人与高收入群体进入阻力不大;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的天津、南京、杭州、大连、青岛、厦门等新一线城市“收益一成本比”具有一定优势,同时由于接近一线城市,具有较好的综合发展环境,因此仍有一定吸纳新增城市人口的潜力;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新一线城市——武汉、成都、重庆、西安和全国数十座二线城市,尽管货币工资收益水平不高,但购房成本相对东部同类城市来说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收益一成本比”,对于未来吸纳新增城市人口、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大潜力。

未来15年,我国将处于城市化中后期阶段,中小城市人口大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区域化、都市密集区之间人口迁移互动化三大流动趋势将更为明显。小城镇人口向县城和小城市聚集、县城和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的速度也将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根据“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将出现20余座超大和特大城市,主要是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以及100余座大城市,余下的近200个地级市所在地基本为中等城市;绝大多数现有县城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城镇将发展成为小城市,数量大约1000余个;一些历史悠久、区位优越、功能完善的建制镇将成为中心镇,约为1万个左右;余下的现有建制镇、大部分现乡政府所在集镇以及部分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将成为中心村,大约10万个左右;其余现有村庄将逐渐萎缩,人口大幅度减少,绝大部分将变成现代农场或牧场。在人口方面,留存下来的中心镇和中心村人口分别在2亿左右;而中小城市及县城、大城市(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口都将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分别扩大到4亿左右。

中心城市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人才,避免出现“城市收缩”的尴尬局面

21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物联网技术趋于成熟,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步入了智慧文明社会。农业社会人类生产的主要是农副产品,以解决生存需求问题;工业社会主要生产的是工业产品,以解决发展问题;智慧社会主要生产的是智慧产品,以解决自由问题。在智慧社会,由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智慧服务形成的智慧产品,都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产物,包括高附加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不同于工业社会中资金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智慧社会,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汇集之地,不仅经济发达,生活条件也会舒适而健康,创新氛围浓烈而宽松。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能力,标志着该城市宜居宜业的综合状况。未来城市发展潜力取决于城市文化底蕴、优美自然环境、创新活力氛围等众多涉及人类全面发展的因素。因此,具备上述条件的城市将具有城市扩张力和增长力。相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城市将呈现人才流失、产业凋敝、规模萎缩的态势,“城市收缩”在所难免。因此,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哪个城市能够聚集高端人才并实现创新发展,哪个城市就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领先发展,从而聚集更多的人口,并进一步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添城市发展后劲。近期,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武汉、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顶尖人才;一些省份也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广揽海内外优秀人才,一场“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就是最好的写照。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收缩”有利有弊:一些地区由于自然、社会条件较差,“城市收缩”将优化人口和产业布局,具有正面意义;但对地级以上中心城市而言,“城市收缩”将不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不利于国家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并加剧一线城市的“大城市病”;尤其是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环北部湾地区)、东南(闽台地区)四大区域板块的中心城市出现“城市收缩”,将导致“区域塌陷”,最终影响国家战略目标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今后30年我国中心城市如果要避免出现“收缩”的尴尬局面,应努力创造以下条件:一是建设高铁、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自身的区位条件;二是趋利避害,打造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三是挖掘城市人文底蕴,注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四是努力降低生活成本,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五是建立完善的市场激励机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氛围;六是构建广泛的对外联系,形成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

责编/孙渴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大城市城市化条件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动漫show :《肆式青春》:大城市的温情,北上广的爱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数据在线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