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唐墓中的风水观念体现

2018-09-30吴梦玲

商情 2018年42期
关键词:风水洛阳

吴梦玲

[摘要]洛阳作为唐朝的东都,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繁华都城,而城外的邙山更是有名的风水宝地。唐人做什么都注重风水,他们认为为先辈选一个风水好的墓地能庇佑家族子孙后代。本文就洛阳唐墓中的有关风水体现作了一个整理研究。

[关键词]洛阳 唐代墓葬 风水

一、洛阳地区的唐代墓葬

洛阳地区共有唐墓121座,共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为7世纪前期至中后期共约60年,年代相当于高宗时期,这一时期的唐墓共8座,其中2座纪年墓;盛唐为7世纪晚期至8世纪40年代约50余年,年代相当于武则天、中宗、睿宗至玄宗后期,这一时期墓葬共35座,分别有19座纪年墓以及16座无纪年墓葬;中唐为8世纪40年代后段至9世纪初约六七十年,年代约为玄宗开元后期、天宝时期、至代宗、德宗,这一时期的墓葬共有45座,其中有18座纪年墓,26座无纪年墓葬,还有一座有纪年但墓主名字模糊不清的墓葬;晚唐为9世纪初至10世纪初约百年,年代为宪宗、穆宗至唐末僖宗,这一时期的墓葬共有33座,分别为17座纪年墓与16座无纪年墓葬。

二、唐墓中的风水观念体现

风水是中国人探讨与人类生与死相关的“宜忌”、“吉凶”的一种数术,也是古代社会人们普遍信仰的行为法则。与风水相关的术法经历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最终在唐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風水理论。在唐代,卜宅兆的观念深入人心,当时的官方礼典也将其奉为准则,《唐六典》云:“凡阴阳杂占,吉凶悔吝,其类有九,决万民之犹豫:一曰嫁娶,二曰生产,三曰历注,四曰屋宅,五曰禄命,六日拜官,七曰祠祭,八曰发病,九曰殡葬。”《大唐开元礼》记载,唐朝不论官员还是庶人,死后都要“卜宅兆(六品以下筮宅)、卜葬日(六品以下筮日)”,并详细记载了其占卜过程,把选择葬地当做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礼典。

(一)葬地的选择

洛阳的唐代墓葬大都分布于邙山周边和洛阳南郊的龙门镇。

邙山墓地背倚邙山山脉,面前伊河与洛河两河相汇水流平缓,这是中国传统风水观念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史载玄宗时代的风水师僧泓就曾对张说提到:“贫道近于凤栖原见一地,可二十余亩,有龙起伏形势。葬于此地者,必累世台座。”依倚龙脉起伏形势的宅葬之地即为大吉之地,而龙脉在风水学中即指山水的连绵走势,这都是邙山墓地所具备的。而邙山与洛阳的风水形胜在正史中也有记载,《新唐书?地理志二》便称:“都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唐代诗人张籍也曾作过一首诗《北邙行》来形容邙山墓地的繁忙景象,表达人们对葬于风水宝地邙山的向往追求。

龙门镇是位于洛阳的另一处风水宝地,如果说邙山是当时世人们向往的墓地,那么龙门镇便是唐代贵族们所向往的安息之所。在龙门镇东南2公里是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东面是缓缓流淌的伊河,西面是风景秀丽的龙门西山(唐代曰万安山),北面约5公里是隋唐东都洛阳外郭城南门定鼎门故址,唐代的上层贵族多葬于此。

(二)迁葬与归葬

唐人对风水的追求是普遍现象,如《赵臣礼墓志》称其于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卒于武威郡,千里归葬于洛阳,“……乃合宗族子弟与家臣室老,爰请龟筮,谋通鬼神,启口马之秘书,得白鹤之胜地。以天宝六载十一月十二日,卜远于河南县伊汭乡之原,其合礼也”。由于长距离的归葬以及对吉兆的看重,赵府君从死亡到安葬经历了40多年,可见唐人对追求吉兆的执着。

洛阳唐墓中迁葬与归葬的现象也很普遍。没有纪年的墓葬无法考证其归葬与否,因此我们并不对其进行考察。洛阳地区56座纪年墓中就有10座迁葬墓,20座归葬墓,共占纪年墓总数的53.6%,多于半数的纪年墓均存在归葬或迁葬现象,这更加说明了唐代迁葬与归葬的流行以及对风水宝地的看重。

(三)随葬品中的风水体现

随葬品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代表了当时世人的丧葬观念,他们奉行事死如事生的行为准则,坚信人死后到了冥间会过着和在人间一样的生活,因此会给逝者准备与其生活相关的用品饰品等,好让逝者在冥间也过着和在人间一样的生活。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类随葬品来说明随葬品中的风水体现。

(1)镇墓兽、天王俑(武士俑)。镇墓兽与天王俑(或武士俑)在唐代墓葬中代表了四神,目前,两件天王俑(武士俑)和两件镇墓兽即为四神这一认识基本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它们大多摆放在墓室进门处,为墓主人镇守阴间宅邸,免受阴邪鬼物的侵扰。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世间存在鬼神,为了亲神而远鬼,便在墓中摆放镇墓兽与天王俑(武士俑),人们认为代表四神的它们能够使邪鬼灾害远离墓主从而使墓主在阴间的生活安宁,从而更好的庇佑人间的子子孙孙。

(2)十二生肖俑。十二生肖自其起源之时便与古代的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学说、原始宗教等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十二生肖俑分别对应着十二地支,其作为随葬品最常见的作用是用来辟邪,保护墓主人安宁,并为生者祈求平安、寓意永生的美好祝愿。其多做人身兽首状,按照对应的十二地支的方位放置于墓室四壁或小龛内,不同属相的生肖俑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固定方位。在洛阳地区的唐墓,如李景由墓,便出土了铁质十二生肖俑,关林卢氏墓也出土了陶质十二时俑。

(3)玉器。玉器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能够通灵的,早在良渚时期,人们便用玉琮来与神灵沟通。在洛阳地区的唐墓中也随葬了一些玉制品,如洛阳关林59号唐墓中随葬的玉石罐,洛阳关林卢氏墓中的玉柱,以及杏园唐墓群中宋祯、郑夫人等墓中随葬的玉石珠。

如果说镇墓兽、天王俑和武士俑是为了避免阴邪物的侵扰,那么玉制品就是为了帮助墓主人升仙到达极乐仙境的辅助品。《大唐新语》中曾说道:“玉润而洁,能和百神,真之墓内,以助神道。”

(4)铁牛、铁猪。《大唐新语》中说道:“铸铁为牛豕之状像,可以御二龙。…铸铁为牛豕之状像”是御地下土、水二龙之意,这是当时风水堪舆的一种说法。在偃师杏园唐墓群中,李存、李郁夫妇等的墓内都放置有铁牛和铁猪,有的则只放置其中之一,如李廿五女墓。墓中放置铁牛铁猪与上述玉器是当时唐代的一种镇墓术,但这种镇墓术目前而言只见于晚唐,至多不会早于武宗时期,目前发现的铁牛铁猪大多属于安史之乱之后的产物。

(四)道教与风水

在洛阳市北郊发掘出的两座唐墓是当时唐代道教徒的墓葬,其出土的墓志上写着极具道教色彩的志文:“其灵真真以此为拯阳覆阴施大道之侧五精变化安魂之德子孙获吉诸殃永息急急如律令。”这些巫道词句充满了招神拘鬼、移殃化吉的意味。在其墓志底座的方孔内还保存有道教炼师烧炼的“丹药”,可以辨认出有朱砂、云母、白色水晶和紫色晶体等。这些东西与镇墓兽等一样,放在墓中是为了保护墓主人的安宁,不过因为墓主人生前是道教徒,所以采用了独具道教色彩的方式。

三、总结

唐代风水文化已经深入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且系统化和程序化了,连国家礼典都将其写入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葬礼“事死如生”的原则表现了古人对祖先的尊重和儒家的孝道观念,这种观念也被带入了对风水葬地的选择,因为要让祖先的灵魂遗骸得到安息,所以要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安葬,这也是邙山墓地如此受世人欢迎的原因,因为其风水好的原因有的人甚至不远千里到邙山来下葬自己的祖先长辈。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的风水师是如何为逝者确定下葬日期时辰的,但笔者相信在风水观念浓厚的唐代,人们的下葬日期时辰一定是经过了卜算的。洛阳地区唐代墓葬有很多纪年墓,都有各自的下葬日期。

猜你喜欢

风水洛阳
每个人都有三处上等风水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风水吉兆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风水
那些生活中的“神讲究”
硬脖子的洛阳令
“洛阳不翻”唇齿留香
一只风水罐的知天达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