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国保”
2018-09-30宁肃
宁肃
“国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称,而非“国家珍宝”的文字含义。不过,国家级重点文物也是国家的历史文化瑰宝,称“国宝”也不过分。崇礼住宅,正是如此,只是鲜为人知而已。
目前,基于北京冬奥会的关系,作为重要比赛场地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名声大噪。但此“崇礼”是一个人名,指的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大学士崇礼。其实,崇礼住宅也是地名,地处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六条的63号院和65号院。这两个门牌的院子,原为崇礼大学士的宅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第一次走进这里,我颇不以为意。崇礼住宅,这名真够低调,是崇礼县的驻京办事处吧?待看到那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我知道又错啦。
北京爷们儿热情,一见我和随行的老师在门口直“咔嚓”,就主动上前介绍起来:“知道吧?蒋四爷的宅子。”
其实,此宅主人行四不假,但并非姓蒋。后查资料:“崇礼是汉军正白旗人,姓姜。”大概人们叫走了音儿,以讹传讹,误以为“蒋”。据有关资料:崇礼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开始做官,初任清漪园苑丞,后任内务府大臣、粤海关监督等职。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擢升为东阁大学士转文渊阁大学士。
坊间传说,此公“庸人多厚福”,因受慈禧太后赏识而官运亨通。不仅官做得大,而且结得皇亲,崇礼的女儿嫁给了光绪皇帝的弟弟,也就是宣统皇帝的叔叔载涛。这让崇礼大学士身价大增,以至于当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吓得慈禧老人家西逃,临行时“酌派留京办事大臣”,把皇城管理与洋人交涉的大权重托于崇礼大学士,可见信任之至。后来,联军撤走,慈禧还朝,认为崇礼大学士斡旋有功、决断得力,于是赏地建府。随之,一个坐北朝南、栋宇华丽,仅逊王府,占地上万平方米的大宅院冠之东城。
整个宅子原有房屋300多间,剩不到一半了。现在分两个门牌儿,但实际是3个院子,分东路、中路和西路。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从精美程度上讲,崇礼住宅在当时都堪称“东城之冠”。
这崇礼住宅是“京城四大院子”之一,也是网传“京城最难进的院子”。因为历史原因,崇礼住宅这个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对外开放的。后来,经过解释得以进院,这才有了几番前往崇礼住宅的经历,还跟这院里的大妈老哥们混了点小交情。
崇礼住宅的文物保护标志牌,就挂在东路院大门旁边。这三路院子内部本来互相连通,临街开着3座街门。不过现在隔开了,西院儿是单独的,东院儿是原来的东路和中路。但中路的正门早就封了,只开东门儿。东门是广亮门的配置标准,但也給封着,可惜了那对漂亮的抱鼓石门墩儿。大概是为进车方便,封了临街朝南的大门洞儿,却紧挨着朝东往胡同里开了个大得多的豁口,安着大铁门。
一进大门,左手是倒座房,右手有北房。北房的墙根儿是一长溜的细竹和葡萄架,以及各种花卉。看来,不是一般的大杂院。据有关资料:东路现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有正房9间,明间为过道门。进门后,由对面的两卷垂花门和廊庑组成第二进院。进垂花门即为内宅,由正房、厢房组成一座规整的四合院:正房 3间,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硬山合瓦箍头脊,南面各带耳房一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相连接。看来,这三进院才是整个住宅的核心。估计,3间正房是崇礼的寝室及内客厅。
应该说,这里房屋保存尚好,三路院子大的框架完好,格局基本保留,构件无甚遗失。虽然也有自建房等违章建筑,但相对较少。看来,这里的居民比较自律,对自建相对克制。一问才知道,大多是某某部的老干部,既有一定的领导修养,又长期居住有感情嘛。时近中午,逆光里,合瓦清水脊的老房厚重而深沉着,房顶上却有叫不上名的小草及小花活泼着。颇具暖意的,是那过道上的门,很具民国风,惊艳而迷离,莫名地,心生欢喜。其实,更接地气的,是“呲啦啦”的炒菜声及满院的飘香。顿感,这个大杂院儿,大而不杂,贵而可亲。
东路的四进院,是11间后罩房。不过,要从院外东侧的胡同绕到北面进,现隔成了另一个院子。据说曾长期作为锅炉房,现已闲置,已无多少深宅之韵。
东院还有一部分,即中路的花园。中路最南端本是原大门,有3间之阔,且配倒座房东二西三,可见气派,但早已封堵,据说曾为洗澡房,现改为居住。据说,第一进院曾有假山、游廊、水池和水座,但眼前水池已填、假山不在。取代假山的,是一座后建的红砖房。当然,该院的最大亮点是戏台,一座面阔五间、卷棚合瓦悬山建筑,高距七级台阶之上,很有气度。第一次到此,我就定格了一个温馨的画面:一个耄耋老妇安详端坐,她的已不年轻的女儿在给她染着指甲。一问,才知明天是老人家的85岁生日。这是一个喜气、大气、美气的北京老大妈,友善、亲切与幸福总是在她的眼神与眉宇间洋溢着。
看着老人坐在太阳下的圈椅里,染着红指甲的手里捻动着银杏叶,我竟然有些羡慕的情绪。老人家教我用吸管吃柿子。先把柿子洗净擦干,插上一根粗粗的吸管,“吃吧,不流汤儿”。
第二进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院的花卉树木,不愧“花园”称号。特别是一棵高大的银杏,据说已有300多年的树龄。该院的主建筑是一座面阔5间的戏楼,前出六檩卷棚抱厦3间,两侧有耳房各两间。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木构架上绘箍头彩画。彩绘,这么精致而清晰的彩绘,已经百年而不褪色。我走访了这么多的古建筑,保存如此之好的彩绘绝对稀罕。可以想象,当年的达官贵人们在此品茶看戏的情景,该有多么得意、恣意。遐想之中,忽听一句:“这东耳房曾是冈村宁次的指挥室。”不仅如此,西侧紧挨的大戏楼是他的参谋作战部,东侧相接的是东路的三进院,正是他的下榻之处,当年有门相通。
说起冈村宁次,不得不提这崇礼住宅的变迁。据说,崇礼大学士建的这个高规格大宅院,他也没享受多久,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卒。崇礼死后,家境没落。民国后,崇礼后人生活窘迫,只得出售宅院聊以度日。于是,宅院易手,辗转多个高官富人。相传,二十九军宋哲元部将刘汝明重金购得此宅。在挖水池时,意外掘出大量金银珠宝,其价值远在房价之上,消息一时轰动全城,甚至还掀起了一股深宅大院的“寻宝热”。后来,此宅转手到清末重臣张之洞之子张燕卿手中。这个伪新民会头子,竟引狼入室,将崇礼住宅献于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紧张气氛,仿佛听到了不断的“哈伊!”及电台的滴答声。
在这戏楼之后还有正房5间,原为佛堂,且有叠石假山一座,上置六柱灰筒瓦圆攒尖顶凉亭,相当小巧而精致。据说,当年假山下有坑道。这该算中路的三进院吧,只是已与中路院落隔离,现走西院大门。
从东院出来,顺东四六条大街往西。其间,一排倒座房的后墙上竟有一溜儿拴马环,据说当年这里曾有马号。“这物件儿,稀罕!”跟我们转悠的老哥说,“这西院儿,当年是崇礼他兄弟和他侄子住的。他兄弟不才,但侄子存恒曾官至江宁织造。”
这是一组典型的晚清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包括四进,独自开门,自成体系。从四合院的标准配置讲,这西路院儿最棒!
进门影壁一座,北房5间过厅,与倒座房围成一进院,有外客厅的说法。所谓外客厅,就是拜见深宅之主,先在大门内候着的地方。一进院的亮点,该是影壁上的两个大字“戬毂”,似被砸过,有些模糊。看我们在那里端详,老哥告诉我们“捡谷”。我知道,北京爷们儿逗哏儿,他是说那两字的发音。后来百度方知,《诗经·小雅》中有句:“天保定尔,俾尔戬毂。”这里,戬表示福,毂表示禄。
二进院有正房3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另有东西厢房各3间。正房、厢房与前院的北房,由抄手廊相连接,组成一个标准的四合院。此院,有内客厅的说法。也就是说,听到传唤,在外客厅候着的客人,才能经人领进内客厅。既有外客廳,又有内客厅,可见院落主人的威严。颇显规格的,还有那建筑的精致,连厢房与耳房都是。仅就那门板的图案与窗棂的造型,就足以反映古建筑的成色与年轮。房门裙板文饰上,雕的是“五福捧寿”,真够讲究。细看,是阳刻的五只蝙蝠捧着中间的“寿”字。甚至,这里的游廊还铺着地砖,图案花样西式,据说来自日伪时期。
还有,二进院的绿植相当亮眼,比如核桃树、石榴树、柿子树、山楂树、香椿树和紫藤架,周遭围拢,遮蔽了老宅子的窗户甚至是房檐。
而且,两厢房之外各自形成一个跨院。东跨院北房3间,为两卷勾连搭式,带前廊后厦,据说“室内的硬木槅扇上刻有清代书法家邓石如题写的苏东坡诗词”,故推测此房为书斋。我更好奇的是那窗上的玻璃。据说,外看灰色里看蓝,产地德国。“真是中西合璧,奇材奇韵呀!”
三进院的格局与二进的无异,只是有座垂花门,且正房为5间,耳房与厢房的配置与二进相同。与二进院相比,三进的更加生活化。院里牵着两条长长的铁丝,挂着若干件衣服。这院里,有好几只猫,大的小的,不同花色。据说,都是些流浪猫,但没人轰赶。于是,它们也成了这里的常客,甚至是大院的一员。那些猫很通人性,特友好,随你拍照。甚至跟着你走、跟你玩。吓得随行的老师直警告:“我可属鼠的,别再靠近我了哟。”
三进院还有个重大亮点,就是东跨院有北房5间,带前廊,名“怀恩堂”。其东侧有假山叠石,其实就是中路院的三进院。虽为佛堂,却似花园,两棵繁茂的西府海棠葱郁,我想花开时节会非常漂亮,该是宝黛吟诗的好去处吧。但主人不让拍照,只好看看便罢。
从东边的游廊往北面四进院走,竟有一段长长的葫芦架挂在天空,蓝天白云下的小葫芦灵动趣妙,又是一幅美图,不禁伸手触摸,好生快意。四进院主要是11间后罩房,西侧还有小院,但我没进,当时被廊下那一溜鸟笼勾引了,上前逗得鸟声啾啾,开心不已。更见窗台及跟前的小圆桌上,密密地摆着红红的大柿子,真个馋人呢。
当我再一次回访,主要验证崇礼住宅到底是几进?其实,真可以叫五进院。因为,西院二进里的垂花门,通过游廊与二进的正房、耳房合围成一个小院,据说是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们平日的游戏场所。
之所以一访二访再访,是因每次走进这里都有收获,都有享受。回访是可以享受那古树新叶的活力,那老砖残瓦的质地,那门窗文饰里的精美,甚至是那道道木纹里的梦幻。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