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国生命在中国延续大爱

2018-09-30范凌志张丹

环球时报 2018-09-30
关键词:外籍人士捐献者皮特

本报记者 范凌志 张丹

“我把小小的礼物留给我所爱的人,大的礼物留给所有的人。”这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名句。这句话用在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最恰当不过——一个生命消逝时愿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就是人间大爱。更为温暖的是,在中国,近年来献出大爱的还有一些外国友人,他们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留在异国他乡。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访多位在中国捐出器官的已故外国友人的亲属,听他们讲述异国生命在中国延续的感人故事。

大爱:在华外籍器官捐献者比例高

2014年4月26日的一次器官捐献手术,让时任武警总医院移植科副主任、器官捐献负责人刘昱至今难忘,那是全国第一例外籍人士捐献器官的案例,而捐献者却是只有7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蒂安娜。9月4日,忙碌的刘昱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这台让他动容的捐献手术。蒂安娜的妈妈是阿根廷人,爸爸是美国人。玩耍时的一个意外导致蒂安娜窒息,被送进ICU病房后的全力抢救也未能挽回她幼小的生命。让刘昱没想到的是,蒂安娜的父母主动提出捐献女儿的器官,为的是“能帮更多人”。

刘昱清楚地记得,捐献手术被安排在下午。那天中午,他去医院附近的商场,给小女孩买了一身新衣服。刘昱说:“孩子一直在监护室,什么衣服都没穿,她应该走得更有尊严。”手术前,刘昱和同事们进行了简短的默哀仪式,向小女孩表示敬意。谈起这些,刘昱的声音很低,显然,回忆起这些让他很难过。

蒂安娜捐献出肝脏、肾脏和眼角膜,用来救治两名器官衰竭的患儿,帮一名患儿重见光明。“手术完毕后,要恢复容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眼睛,做完以后,蒂安娜像是睡着了。她的父母不停地感谢医护人员。”刘昱说,蒂安娜的妈妈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最后只是抱着她亲了又亲,作为医生,尽管目睹过很多生离死别,但那一刻他和同事们都潸然泪下。

7个月大的蒂安娜成为首位在华捐献器官的外籍人士。这名外国小女孩的奉献,恰逢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酝酿大变革之际。过去几年,中国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器官移植管理的政策体系和器官捐献、获取与分配、移植、移植后登记及移植监管五大工作体系。中国坚持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自愿、无偿的原则,禁止旅游移植,保障器官捐献者和接受者权利。结合国情由红十字会组织对困难家庭实行人道主义救助,以保证器官捐献是公开透明无偿的。就在蒂安娜捐献器官那一年的12月初,一件改变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发生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宣布,从2015年1月1日起,公民捐献成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从此,在广泛的国际合作中,中国得到世界的帮助,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的中国体系,并为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提供了模版,世界卫生组织称赞这是“中国的创新”。

《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处获得的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0位外籍人士去世后在中国捐出自己的器官,他们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希腊等国。在黄洁夫看来,这个数目已经很多了。他表示,中国每年去世人数约600万,目前大概有5000多人捐献器官,而外国人在中国意外去世的案例非常少,有意愿捐献的同时还需要符合器官捐献标准,所以,这个比例已相当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洪俊岭则这样形容这些外籍人士的大爱之举:“一滴水里也能照见太阳的光辉。”

感恩:请外籍器官捐献者家属来华参加缅怀活动

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在生命最后时刻选择在中国捐献器官的外籍人士也在增加。9月20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老人皮特·汉考克在视频聊天中向《环球时报》记者展示已故儿子菲利普·安德鲁·汉考克的房间。这是一间典型的邻家大男孩的卧室,干净整洁,又不失活力,墙上照片中,卧室主人菲利普满脸笑容地楼着一只大熊猫,墙角安静地靠着一把吉他。遗憾的是,这把吉他再也不会被主人弹起。

2018年5月9日,年仅27岁的菲利普因1型糖尿病并发症于重庆去世。悲痛之余,皮特和夫人詹妮还是尊重了儿

子生前意愿。皮特说:“菲利普曾对我们说过,如果有一天他的生命进入到了不能被挽救的阶段,他愿意捐献器官给他人。”在重庆市红十字会的协调和见证下,菲利普捐献出肝脏、肾脏和眼角膜,挽救了3名中国患者的生命,让2名中国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回忆起儿子,两位澳大利亚老人自豪地说:“菲利普是个非常聪明、大胆的孩子,四五年前到中国西南大学当英语老师。到中国做一名老师一直是他的梦想。”

皮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你能通过器官捐献救助他人,而且你知道自己已没有存活的希望,那为什么不捐献你的器官呢?带着它们入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也许可以为活着的人做点好事。菲利普帮助五个中国人过上健康生活,我知道他一定是开心的。”皮特曾在红十字会的安排下接到一名菲利普器官接受者的感谢电话,了解到“移植手术成功,接受者恢复得也很好”。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皮特一家受重庆市红十字会邀请,将于2019年3月前往重庆,参加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并在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为爱心企业给菲利普捐建的纪念碑揭幕。

“但说实话,我更希望菲利普能回到我的身边。”这位年过花甲的澳大利亚老人提到儿子时眼睛泛红,他的夫人詹妮也掉下眼泪。皮特最近发给重庆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张图片,上面是为纪念菲利普种下的一株小树。皮特说:“我们是在用眼泪浇灌它。”

无论在哪个国家,在亲人离去时,作出捐献器官的决定都是极度艰难的。2016年6月29日是49岁的英国人马克·特伦斯·奥斯本躺在病床上的第118天,也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天。这一年的3月,“杭州女婿”马克被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快陷入深度昏迷,被送进外科重症监护室。当马克被评估为脑死亡后,他的妻子王虹签下器官捐献协议。马克远在英国的亲人也非常支持,将器官捐献移植所需要的资料第一时间寄了过来。最终,在走完严格的法律程序后,马克的眼角膜、肾脏、心脏、肝脏捐献给6个中国人。在《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赴杭州探访的过程中,泪水在王虹眼里打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王虹说,马克的妈妈当年就是靠心脏移植多活了二十几年,正因如此,他们全家都对器官捐献者非常感恩。

信任: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被高度认可

“中外人士在捐献器官的流程上,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面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的提问,黄洁夫表示:“整个程序完全一样,对于一些外国捐献者,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还会专门给捐献者所在国政府发信致谢。菲利普在中国捐献器官后,我们向澳大利亚政府发感谢信,很多澳媒当时都有报道。2015年,22岁的法国小伙子小奥在发生意外后,捐献了自己的器官,他是浙江首例捐献器官的外籍人士,我们也通过法国驻华使馆致信感谢,这对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非常有意义的。”

“很多外国朋友跟我说,这些感人故事让他们知道,原来中国的器官捐献跟我们国家没什么区别,捐献者的爱心在自己的国家能实现,在中国也能实现。”洪俊岭透露,所有的外国捐献者都跟中国捐献者一样,在各地专门开设的器官捐献者陵园里被刻上名字,供人们纪念。

据黄洁夫介绍,外籍人士在他国捐献器官的感人例子很多。比如英国戴安娜王妃在弥留之际曾口授捐献器官的遗嘱,她的肺、肝、双肾、胰脏、眼角膜和部分皮肤后来分别使法国、比利时、英格兰和荷兰四国的8名患者得到救助。谈到从201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外籍人士选择在中国捐出器官,黄洁夫表示,中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长足进步离不开党中央依法治国精神的鼓舞,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坚定支持。外籍人士的大爱举动反映出全世界普通人民群众对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的高度认可,他们觉得在中国捐献器官是很光荣的,这个观念已深入人心。今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71届世界卫生大会“器官移植服务的全民覆盖”边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走到黄洁夫面前,用中文说:“谢谢中国!”黄洁夫发言中表示:“中国器官移植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愿意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他说,中国将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更加重视并继续深化国际交流,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指导原则》在全球的实施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外籍人士捐献者皮特
我国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权益保护研究
义乌:举行外籍人士旁听人员座谈会
舒适护理在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的应用效果
巴拿马将取消伪造资料者的居留和工作权
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寨版“皮特夫妇”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