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盛世华光
2018-09-29贾坤
贾坤
摘要:海兽葡萄镜是流行于唐代重要的铜镜种类之一,它以精美的工艺和富有神秘色彩的纹饰为后世所喜爱。其体现出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和大国风范,是铜镜史中璀璨的一页。
关键词:海兽葡萄镜;描述;命名
海兽葡萄镜又名海马葡萄镜、天马葡萄镜、瑞兽葡萄镜等,流传的时间很长,除了盛行于初唐和盛唐时期,五代时期、宋、元、明均有仿制品出现。此类镜装饰奇异,纹样充满神秘色彩,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它是中国铜镜装饰纹样由瑞兽向花鸟植物纹转变的特殊产物,在铜镜史上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海兽葡萄镜”之名出自清代梁詩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鉴》,此名称为现代学者广泛接受。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海兽葡萄镜数量较多,本文拣选两件精美的唐代海兽葡萄镜加以介绍。图1中的海兽葡萄镜,直径12.9厘米,高0.8厘米,重930克,1984年向社会征集。圆形,伏兽钮。双线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五瑞兽两两相向,一独处,攀援葡萄枝蔓,瑞兽做匍匐状,露出脊背,有的尾细长,有的为帚形短尾。外区葡萄与叶瓣交错纵横,其间五鸟、五蜜蜂相问,或展翅飞翔,或收翼站立。缠枝花草缘。2002年由甘肃省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小组鉴定为一级文物。
图2中的俐镜直径为9.4厘米,重350克。圆形,伏兽形钮,钮外四瑞兽奔驰于葡萄蔓之间,凸弦纹圈外,葡萄蔓枝回旋缠绕,八只禽鸟飞翔或栖息其问,高三角缘,缘内侧一周花叶纹,不同于图一铜镜的是葡萄及长瓣的枝蔓越过轮环间隔由内区延伸到了外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过梁葡萄镜”。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它不仅继承了以前的文化传统,而且把边疆乃至外国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吸收到中原汉族文化中来,使唐代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铜镜制造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唐代众多的镜群中,以葡萄镜的数量最多,流行地域也最广,它是唐代最大的特种镜群。其形体厚重,质地泛白,以高浮雕的葡萄、鸟、狻猊为主题,问饰花草,图案华丽而繁缛。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海兽葡萄镜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唐代海兽葡萄镜在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淮南道、岭南藤州均广泛使用,并经由丝绸之路向西传入西域今中国新疆、今西亚伊朗等地,向东传入今日本、朝鲜等地,向北传至今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米鲁辛斯克等区域。
在海兽葡萄镜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动物,人们经常把它们称做“海狮”,或“狻猊”,其实它们就是古代的狮子。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狮子作为珍贵的贡品输入我国。《尔雅·释兽》曰:“狻猊如虢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旧。说明狻猊就是狮子,原产于亚洲西部和非洲一带。狮子在佛教中既是佛的护守者,又是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的坐骑。为何把狮子称为海兽?古时人们把自己的国土称为“海内”,而国土之外,人们不太了解的地方,就笼统地称之为“四海”。狮子不是本国所产,而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所以古人就在这些动物名称前面加个“海”字,其意义并不是说它们是海中所产之物,而是指西域以外、海外的东西。
葡萄原产于欧美和中亚,汉朝时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是西域的象征。《汉书·西域传》说“大宛左右,以蒲桃(葡萄)为酒,……汉使采蒲桃、苜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桃、苜蓿离宫馆旁,极望焉。幢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纺织品采用葡萄纹饰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资料,1959年新疆民丰出土了织有精致的人兽葡萄纹的东汉时期的彩厕及走兽葡萄纹绮。前者有骆驼图案,偏重于西域特色,后者走兽图案明显为中原特色,西方和中国内地两种风格的瑞兽、葡萄纹饰已经出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中早期,葡萄纹饰盛极一时,普遍运用于纺织、雕刻、铸造的装饰。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寿”,而且由于葡萄结果非常的多,又有着“多子多福”这个寓意,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瑞兽纹在铜镜装饰上流行已久,这两种纹样结合为一体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海兽葡萄镜。它是在继承华夏传统特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吸收和借鉴,体现出唐代兼容并蓄、开放博大的精神,是唐代开创中华文化新纪元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