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三江侗画的源起与审美走向
2018-09-29刘宪标蔡富军
刘宪标 蔡富军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古代的越人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其内部分为若干个支系,这个族群到了南北朝时期都被称为“僚”。到唐宋时期,僚人进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现在的侗族基本上都集中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的云贵高原边缘,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侗族最主要的聚集区。据统计,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县人口是36.7707万,侗族人口就占57%。侗族聚集区现在看也大多属于较偏僻地区,河流、高山、密林众多,交通不便,正因为这样偏僻的地理环境,侗族聚集区才能较好地保持其文化和传统。在三江侗族聚集区的村寨到处可见风雨桥、鼓楼和木质的吊脚楼。传统侗族大歌、侗戏、芦笙踩堂、抢花炮、多耶等民族节庆活动依然兴盛不衰。侗族服饰、侗布、织锦、油茶、侗家酸鱼酸肉等传统生活方式依旧保持着,当然依然保持着的还有侗族的传统民间绘画——侗画。侗画的主要发源地是三江的独峒乡,这里距县城较远,交通不便,较好地保存了侗族的文化传统。这里的侗画(农民画)在刘克清等人举办培训班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大批的侗族画家,自1983年开始就得到了外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独峒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屡屡获得多届全国农民画展、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展、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等国家级大奖及荣誉,并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民族画报》、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美术界》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2016年随着“‘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侗族农民画晋京展”在北京的展出,三江侗画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三江农民画,开始思考三江农民画的起源和发展。
不少研究者认为,三江侗画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农民画运动。从1966年到1978年期间,国家非常重视群众性文艺创作,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和帮助普通群众掌握艺术创作技能,在广大农村掀起了农民业余艺术创作的热潮。这一时期的业余美术创作主要是以宣传画的形式为当地政府的宣传工作服务,题材主要以毛泽东画像、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各种活动为主,之后又增加了反映工农兵形象、青年上山下乡等题材。农民画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经过文化馆美术干部培训过的农民业余画家,在六七十年代后期逐渐脱离了政治宣传的属性,一部分经过美术基础培训的农民开始了农村题材的自由创作,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农民画。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农民画多以比较廉价的水粉颜料画在素描纸上,造型手法夸张、朴实,色彩艳丽、单纯,风格奇特,题材多以农村生活为主。自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南京六合、安徽萧县、江西永丰、陕西户县、延安安塞、江苏邳县、上海金山等地的农民画之乡,在美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当时全国农民画气候的影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干部刘克清、杨培述等在20世纪70年代曾下乡培训了不少喜欢画画的侗族农民,逐渐发展起现在的三江侗画。
20世纪60—70年代,的确是三江侗画发展的关键时期,三江的侗画确实也是在这个时期才被世人知道的。但将这个时期作为侗画的起源,未免视野狭隘了。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多年的三江侗族拍摄考察中,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上的彩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彩绘一般都是画在风雨桥或鼓楼的屋脊上,画前用石灰把屋脊刷白,再用黑、红、蓝、绿等颜色彩绘,题材一般都是传统故事,用以教化村民。当然也有各种花卉、动物、龙凤等传统图案,这些绘画和图案都很古朴,配合着建筑上的灰瓦,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这些绘画和图案都是侗族民间画师所绘,他们传承了古老的侗族文化传统,这些绘画在侗族聚集区被称为“彩壁画”或“古彩画”。另外,《镇远府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则自织自染,袖以彩绘绣”①,从该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侗族妇女自己织布自己染布,并在袖口用彩色绘制或绣上图案来装饰衣服,现在的侗族女人服饰上依旧有这样的装饰图案。我认为,“彩壁画”或“古彩画”,以及侗族服饰上的彩绘都应该是侗画的起源。将六七十年代的农民画培训作为侗画的起源会局限我们的视野,影响我们对侗画的全面认知。
从建筑和服饰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侗族绘画有悠久的传统。因此,那些经过文化干部培训的侗族农民画家并不是平白无故地喜欢上画画的,因为绘画的传统早就在侗族文化长河中绵延流淌。袁东升先生曾说:“侗彩繪在唐代时就已打下了基础,清代‘洞锦已闻名全国,图案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②从这句话所描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侗族的彩绘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使用锅墨、植物蓝靛甚至山上的果子做颜料,画在风雨桥、鼓楼、凉亭、庙堂、服饰、手绢、挂袋等生活场景及用具上的绘画,是侗画的起源传统,一直延续了近千年。这类绘画题材内容广泛,有日月星辰、龙凤花草、侗族神话故事、民风民俗,都来自侗族的文化和传统,绘画的功能主要是装饰作用,不同于农民画形成之初的说教和宣传功能。
艺术是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直观感受,加上个人的情感认知,通过艺术手段的再加工而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艺术的观念与审美也会发生改变,艺术创作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表现当下以及对当下的思考。但是无论时代如何改变,那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这种传统中慢慢演化和锤炼出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始终是艺术家或创作者应该坚持的。
六七十年代的绘画培训班确实是带动了三江的侗画创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培训班在不同程度上也破坏了当地的传统审美,使侗族绘画呈现出一种程式化、说教化、低廉化和农民画的倾向,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一种和其他地方的农民画雷同的倾向,虽然这是特殊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东西,但它的影响延续至今。在三江独峒考察侗画时笔者发现,很多创作者画的侗画和国内其他一些地方的农民画在造型、色彩、绘画手法上过于相似,只有画面中人物的服装、建筑这些地域特点的东西有所不同,很难在审美意味和精神上有侗族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这些画里的服饰、建筑换成陕北农村的,就成了陕北农民画了。我认为这样的创作倾向是危险的,会使得侗画的创作流于表面化,改变这样的创作现状,创作者们应该向本民族的传统学习,向民族传统审美回归,这样才能创作出有侗族特点的绘画作品。
那么侗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是什么呢?审美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要借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体现出来,它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在很多次三江侗族地区的考察拍摄中,我总是被侗族的传统文化所吸引,黑灰色的村寨、风雨桥、鼓楼,蓝色或黑蓝色的传统侗族服装,总是和山川河流相处的那么和谐,侗族信奉一种“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在侗族地区,所有山川河流、巨石古树、桥梁水井、土地秧苗等都是有灵之物,都是崇拜对象这样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体现出侗族审美中自然与人相和谐的理念。
色彩是审美最直观的体现,我们从色彩上就可以看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审美,三江侗族的服饰和建筑对色彩的运用,是侗族对自然的观察和提炼升华。侗族服装上的刺绣所占的面积较小,只在贴身的兜肚上方和外衣的边沿绣一小块,大面积的黑蓝色搭配一小块色彩斑斓的刺绣图案,利用了色彩的面积大小的对比关系让服装古朴和谐,而不是滥用各种漂亮的色彩,让服装看起来花里胡哨。在建筑彩绘中也是不滥用各种漂亮的色彩,侗族鼓楼、风雨桥上的绘画面积都较小。同时,为了使得色彩突出,在绘画时一般用石灰刷上白色的底,再画上彩色的图案。这种古朴与鲜艳对比、大小面积对比的色彩处理方式,是侗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色彩审美特征。它是把色彩放在一个大的空间环境里去营造,利用简约的对比形成了一种自然古朴的色彩关系。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审美特征在现在的侗画创作中没有得到较好的运用,反而有即将丢失的倾向。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侗画创作在色彩方面运用比较杂乱,在一幅画中蓝色、绿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都有,每一种色彩所占面积的比例比较接近,缺少对比和色调感,画面看起来五彩斑斓,丧失了传统的色彩审美特性。
在绘画中,造型能够体现一个地域或民族的审美特征。造型是创造物体的形状,是把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物象通过艺术的加工表现出来,造型是美术的主要特征。在造型艺术的领域中,由于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同,绘画种类的美学特点各有差别。画种的区分一般是用绘画的材质来界定的,油画之所以叫油画,是因为这个画种是用油彩画在亚麻布或是木板上的,这个画种能够传达出一种厚重感和物质感的美学特征。水墨画是用中国传统墨汁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的轻盈和宣纸的渗透感都传达出一种缥缈、超然的美学特征。传统的侗画也是有它的审美特征的,传统的侗画使用锅墨、蓝靛甚至山上的果子做颜料,画在木板、屋脊、侗布上,由于材料原始、天然,会呈现出一种古朴和原始感,这是侗民族在千百年的传统中,对自然的感悟和利用的结果,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点。但是现在的侗画创作已经基本看不到这样的材质了,由于受到农民画的影响,在绘画材质上多以水粉颜料画在廉价的素描纸上,这些廉价的工业化的绘画材料,使得侗画丧失了传统的民族审美特征。
在三江侗画考察中,我们在独峒乡看到了一幅画在侗布上的绘画,作者是侗族画家杨共国,一个50多岁的侗族男人。这是一幅表现侗族传统耕种的长幅画卷,画面构图高远平面,画的是侗族梯田,利用弯曲的田埂分割画面,每一块田地里都画有耕种、捕鱼、插秧等传统侗族生活。画面色彩以土黄色、灰绿色为主,人物多以普蓝色、钴蓝色,再用小面积的土红色画田埂,画面色彩古朴和谐,粗犷的手织侗布,用蓝靛染成黑蓝色,用古拙的笔法将明亮的丙烯颜料涂在侗布上,侗布古朴的质感和颜料涂抹的厚重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古朴的气息,这幅画得到了同行的美术方面专家的一致认可。这是一个可喜的尝试,从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侗画创作的新方向,也是侗画创作向传统审美回归的开始,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新时期侗画的创作应该让每一个创作者都认识到向传统审美回归的必要性,在审美精神、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学习吸收,才能使侗画创作走出一般农民画的误区,开启侗画创作的新时代。
在艺术发展多样化、多元化的今天,侗画的发展将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侗画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黑格尔曾说:“利用倒退而达到进步的手段,从辩证法观点看,历史上倒退和进步是同样重要的,因为世界的前进需要一個助跑过程。”新时代的侗画创作应该以借鉴和回归为创作的起点,在寻找侗族传统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赋予侗画以崭新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将直接关系到侗画是走向平庸的商业画,还是走向真正的民族艺术。
【注释】
①转引自百度百科“侗绣”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侗绣/1922308?fr=aladdin.
②袁东升:《“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侗族农民画晋京展作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
(刘宪标、蔡富军,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