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生成美感语文课堂
2018-09-29沃婵嬿
沃婵嬿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展示教师的聪明才智、学识才情、技能技巧的过程,也是教师心理品质的再现过程。本文从“心思敏锐、情感细腻在教学中捕捉文质美;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在教学中创造智慧美;积极向上、友善合作在教学中烘托情绪美”三个角度来阐述教师良好心理品质与创造心理品质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导教师重视自身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修炼,不断生成美感的课堂,丰富心理品质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心理品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56-03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的特征。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充分展示教师的聪明才智、学识才情、技能技巧的过程,也是教师一定的心理品质的再现过程。一个感情丰富、心思敏锐、思维活泼,具有创造热情和丰富想象力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如若教师能重视自身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修炼,不断生成美感的课堂,将大大深化语文课的教育内涵。
一、心思敏锐、情感细腻,捕捉文质美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心理品质不是一色的普通石子,而是斑斓的雨花石。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然后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
首先,捕捉教学中的美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敏锐的心思。心思敏锐的教师往往能敏感地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如文本中规范的结构、铿锵的音韵、错落有致的优美文字、众多栩栩如生的美好形象、令人神思飞越的自然风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等。他们在课上善于捕捉学生听课时面部表情流露的情绪,结合教材中的文质美,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甚至过程,使教学自然流畅、协调均衡。换言之,教师自身能快捷敏感地捕捉到这些美。
其次,教师应具备丰富细腻的情感。感情丰富细腻的语文教师容易被语文教材的美所感动,他们除了能够体味那些强烈的明显的感情,还善于体味课文中作者流露的那些微妙的感情。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探明幽静山谷、雄峻山峰,传达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人物形象。同时鼓励学生去感受这些美、欣赏这些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比如,特级教师王雷英谈自己在上《灵魂的倾诉》一课前,深深地被智障小提琴手帕德曼的精神打动了,她反反复复地读了数遍课文,找来一首小提琴曲,声情并茂地进行配乐朗诵。她这样易感和倾情投入,也打动了学生们,因为那天她把这样的配乐朗诵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了她的学生们,课中学生们还未听她读完,已经情不自禁地拿起语文书跟着老师一起诵读起来。教师用深情浸润语文教材,将自己的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激起情感和思维的火焰。反之,如果语文教师感受不到语文教材的美,发现不了教学的美,那么他的课堂只能是索然无味。
二、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创造智慧美
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教师是“智力能源的开发者”。教师的思维品质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知识与智力水平,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用学生听得懂而颇有吸引力的语言,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性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灵活的思维。一堂富有个性、充满智慧的语文课不能简单地依赖和照搬他人现成的或自己已有的教学方法,思维灵活的教师往往能迅速地改变思维的角度、方向、路线,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思维灵活的教师往往调集较多数量和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善于迁移、拓展,思维的覆盖面宽广。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触摸春天》前,总在想怎样让学生进入到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中,去体味盲童那颗渴望感受春天的心。简单地说教很难创造出教学的美,偶然地,她在孩子的琴声中想到了莫扎特的《渴望春天》,这首童声合唱《渴望春天》在课堂上呈现时,好似盲童“安静”地面带微笑,娓娓而谈。学生们也似乎在歌声中听到了盲童安静的心声,音乐的感染帮助学生进行了独特的体验。虽然教师讲授在课堂教学中占很大比例,但教学过程的智慧美往往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所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这位教师凭借自己灵活的思维,巧妙地用音乐代替苍白的说教,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与文本进行了亲密的对话。
其次,欣赏美需要想象力。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脑通过形象思维,对已储存的表象,对人脑中接收和存储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排列、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本质上是对于世界的思维。无想象力的心灵犹如沙漠,犹如干涸的池塘。心理品质离不开想象,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积极发掘教材中可供开展想象的材料。
一位教师在执教《绿》这篇课文时,始终引导学生通過想象去品味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美的境界:
(1)导入中设计了一连串关于“绿”的提问,起到激发想象的作用;
(2)在“喻绿”部分品读中,以形、光、质、色不同角度去认识梅雨潭“绿”的厚积、明亮、清润等特点,又让学生展开“女儿绿”特点的想象,这是想象的再造过程;
(3)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来想象“带”和“明眸”等语言给我们展现的“女儿绿”形象,从而体会作者情感;
(4)在总结深化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心中的绿,并想象各种绿色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进一步联想到各种景物。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颜色的联想》,延伸课内想象,把想象空间拓宽到课外。
假如语文教师想象丰富、独特,总是能够以新颖独特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引人入胜,不断闪烁着睿智的美,并能为学生提供想象力得以驰骋的舞台,积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乐学不倦、流连忘返,使教师信心充分、情绪饱满。这样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沐浴于美的感受之中。
因此,教师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独特,才能够和善于打破种种束缚,才能够打破语文教学思维定式,从而在教学中创造无限的智慧美。
三、积极向上、友善合作,烘托情绪美
美感的课堂离不开美好情绪的烘托。这份情绪美,有学生对文本美的体验,有情感的投入,更有来自教师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友善合作。
首先,积极向上的心态使教师拥有教学热情。于漪老师有一段发自肺腑的话:“我和语文也许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生时代就深深地爱上了它,有时竟达到废寝、入迷的地步。后来当了语文教师,与它朝夕相处,钻研它,理解它,感情更深了。教学生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尚事业,为此我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由对语文的爱,转化为对教学的爱,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让于老师认为教学生语文是“高尚事业”,她为此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如若语文教师能保持于老师那样的课堂心境,把这种美好的情绪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始终,必将影响着、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个人。在这样的心境下,教师精神振奋、乐观豁达;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其次,教师的友善合作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带动生生关系。这主要是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走进窦桂梅老师的语文课堂,就会体验到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师生双方情绪高涨,尤其是窦老师那孩子般爽朗的笑声,使她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信赖的友情。师生间平等坦诚,彼此才能敞开心扉,自由思考、想象,自由交流、互相接纳,宽容和谐。由于友善合作的心态,窦老师和她的学生们一次次探得了语文课堂之美,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学生体验美的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美感因素。只有教师具备敏锐的心思、丰富的情感,保持积极向上、友善合作的心态,运用自己灵活的思维和独特的想象力,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捕捉美、创造美、烘托美,不断生成美感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宋其蕤.语文心理品质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孟轲主编.人生平台上的语文——中学心理品质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外国语小学,宁波,315000)
編辑/卫 虹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