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行知精神

2018-09-29郁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

郁郁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心理,是每一个教育者要面对的课题。本文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寻找良策,把行知精神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且将它们融会贯通运用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陶行知;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46-03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们的教育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不仅让他们擅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并逐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开朗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康人格。

教师会更多地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纠正和管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2008年我开始做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那时有很多班主任教师都不了解人还有心理问题,总是简单地把学生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道德问题。例如考试成绩不好,经常会被批评不够努力;有同学行动力不强,经常会被批评懒惰怕吃苦。其实,很多时候,行动力不强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些女生爱美男生耍酷,只是属于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悦纳自我的方式。下文以我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为例谈谈如何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用“爱满天下”教育精神投入工作

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向教师倾诉自己真实的心理;只有理解学生,才拥有帮助他们发展的钥匙。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这是非常伟大而让人震撼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不仅对学生怀着欣赏、信任,还有满满的爱心。他对孩子的评价更注重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动机,打人这样的行为确实应该受到批评,但小男孩也表现出遵守约定、敢于担当、勇于认错、有正义感,难道这些优良的品质就不应该获得奖励吗?教育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完成对孩子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幫助他们最终取得自我实现。

要正确地理解他们,就要向他们学习讨教,我们在情感方面需要和他们站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们建立起信任的关系,才能拥有理解他们的基础。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说过:“当一个为许多困难而苦恼的人来找我时,最有用的办法是创造一个使他感到安心、自由的关系,目的在于理解他内在的情感,接受他本来的面目。”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积极地接纳。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不依据来访学生行为的好坏来决定怎么对待学生。不仅要允许学生做他自己,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且不能把自己的好恶和价值标准加在学生的身上,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无条件的接纳。教师对学生积极接纳,学生首先会感觉到教师值得信赖,也会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喜欢和接纳,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系。

其次,需要彼此之间的真诚。所谓真诚,是指教师也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不刻意去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或回避自己的失误或短处。但并不等于对学生毫无保留,也不是无所顾忌,我们的言行要有助于他的成长和发展。曾经有一名多次来找笔者做心理辅导的学生说:“老师,我在这里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心理辅导,感觉没有任何收获,真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当时笔者头脑里就出现了自发的防御反应,想要辩解:“你看我跟你做心理辅导,每次来你都迟到,中间有好几次你也不来,我给你布置的几次作业你也没有完成……”其实此刻最应该集中关注的是对于来访者的理解和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忙着做无用的辩解和抱怨。笔者思考了下对她说:“谢谢你坚持了这么久,也谢谢你的坦诚。这几次辅导让你感觉并没有任何改变,因此你感到有些失望和着急,那我们现在来一起回顾下前几次的辅导过程,你觉得如何?”这样就很自然地把问题放在了为什么来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任何的效果上,目标也就顺利地指向了未来,也促使学生自己去对问题做一个梳理。

最后,教师“设身处地”去体验学生的处境尤其重要。我们需要用心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好像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但永远不能失去“好像”这个词。也就说,我们要以设身处地的立场去体会学生内心世界,理解学生说话时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以适合学生的恰当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她的关切、理解与尊重,这是学生愿意向你打开心灵之窗的第一步。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名女生,她在生活中比别人多出一些磨难和曲折,她有些沮丧和怨恨。她之前经常找老师聊自己的一些问题,但老师都好心宽慰她:“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上帝是公平的,在这里关了一扇门,一定会在其他地方打开一扇窗,相信自己吧!”这样一些关心的话语,不仅没有对她产生任何帮助,甚至让她不愿意再提及自己的问题,选择闷在心里自己默默承受,直到问题累积到让自己感觉快要坚持不下去了。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你生活中经历了比同龄人多太多的挫折,真的好不容易。你是怎么让自己一直坚持没放弃自己的?”听完后,女生泪如雨下,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在整个人被负面情绪包围起来时,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够理解你并默默陪伴你前行。

中学生随着他们日渐成熟的生理发育和急剧变化的心理状态,特别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困扰、生涯发展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在这种情形下,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关注他们背后的心理需求,这才是“爱”的真谛。

二、用有温度的生活“乐育英才”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当我们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切不能偏离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应该来源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生活将决定我们的教育走向,然后通过我们的教育改变他们的生活。为此,我们设计并开发了一系列有温度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成长教育活动”。

(一)开发“螺旋式”成长课程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除了面临环境适应、学习适应及人际适应外,在学习方面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卡尔·罗杰斯的教育理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前提,我们开发了“螺旋式”心理成长课程,以满足学生们心理成长上的个性化需求。

在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启发下,我们把学生某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原有课程重组,设置单元课程,每一单元完成一个主题,设计若干个活动来完成一个主题,由浅入深,直达学生内心,使学生的某方面持续发生改变,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在实践中,将课程内容设置为环境适应篇、人际交往篇、自我认识篇、生涯规划篇等五大篇章,我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活动、体验、讨论、研究、拓展等教学方式,使教育效果更持久,主题挖掘更深入、透彻。

(二)开设团体辅导课程

团体辅导就是面向学生开展的一种预防性的、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运用团体的情境设计活动,预防个体在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所引发的一般性辅导。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有意或无意地在团体中生活,获得团体的支持,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问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同龄人时,可以体验到支持和被支持,获得安全感,发展社会性。在這样被接纳的氛围中,他们可以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一些可借鉴的与自身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是“助人者”,也是“自助者”,从而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团体辅导活动课让学生置身于集体,我们往往会受集体力量的推动,从而使得教育效果得到增强,通过相互支持、分享和理解,大大增强了班级之间的凝聚力。

(三)建构社团心理游戏课程

心理社团是一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团体,以“自助、他助、助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学生团体。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希望成为独立、自主、自我完善的人;他们在发展中不断展现自己的独一无二,希望成为爱好广泛、有特长的人;他们还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心理社团及时满足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生之间心理互助、实现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个别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临床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学校心理辅导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习辅导。主要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如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学业倦怠情绪等)进行辅导,或对学生在经历学习挫折时产生的心理困扰进行辅导。

2.人格辅导。主要对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辅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3.生活辅导。主要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技能,这对于学生将来获得高幸福度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背景下的,而我们要实施好也应该深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深信,在他的理论指引下,我们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宿迁,2236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陶行知心理健康教育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