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分析

2018-09-29于国良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多媒体信息技术

于国良

摘 要 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为例,分析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几点应用的注意事项,旨在增强信息技术的辅助效果。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9-0125-02

1 前言

所谓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将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服务,优化课堂教学效果[1]。那么,怎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例,具体分析应用的方法的途径。

2 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实施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讨交流等,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比电视资源更为丰富,而且具有搜索功能,能够在短时间内查到相关资料,是一种便捷高效的信息媒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搜集下载相应的PPT课件,然后进行相关修改,能够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中包含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不过有些教学资源不能直接应用,需要进行后期加工和处理。如在教学“便捷的通信”时,可能会用到“烽火戏诸侯”的动画故事,但是从网络中下载的动画时间过长。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视频编辑软件去掉多余部分,实现动画精简,不但大大节省课堂时间,还能发挥原有的效果。

此外,当前电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也最直观的信息传播媒介,电视中每天都给人们呈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学生能够通过电视学到各种知识,掌握各种信息。因此,电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媒体。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电视资源,如《法治在线》《公益广告》《我爱发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节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道德精神的洗礼。

比如在教学“珍惜劳动成果”这一课时,就可以引入中央台播放的《珍惜粮食》和《过度包装》等公益广告,教育学生懂得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人的付出都值得尊重;还可以利用《我爱发明》节目中的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科学小发明来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轻松愉快氛围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2]我国大教育家孔老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对于知识的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源头,传统教学枯燥乏味,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将原本静态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取得可喜的成果。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在教学“到周边去看看”这一知识点时,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地理知识等方面的匮乏,单纯从课本上给学生讲我国周围的国家,并不能引起他們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视频,通过新加坡地图的演示,配上课本上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国名的由来,同时向学生展示新加坡的美丽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徜徉在我国周边印度、蒙古、日本、印尼等国的风俗美景中,不仅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再如在讲到“到维也纳听音乐”这一内容时,通过下载播放维也纳交响乐团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现场演出的画面和音乐,给学生很大震撼,让学生感受音乐之都给他们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和听觉上的享受,从而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围绕学生主体,注重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常规课堂交流中,学生的互动方式比较单一,互动面比较狭窄,所以短时间内看不出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如在教学“小心网络陷阱”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网络在生活、学习中方方面面的应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了解网络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用途,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网络的热情,然后请几位学生亲自上台体验网络的神奇作用,如搜索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打开聊天工具、网络查阅资料、网购等。

展示网络的优势之后,还应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如引入“网络狂人”“游戏狂”等,还有学生在电脑前猝死的案例,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应怎样对待网络?如何处理网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拒绝网络暴力游戏等陷阱?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不能沉迷网络,而是应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使其为自己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实践证明,通过自主交流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时间更为长久。

此外,传统的师生互动差强人意,教师可以依托于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况,根据学生留言为他们及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在平台中提出表扬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个性特点 在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的整合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还应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展示自己的个性体验,张扬自己的个性。

如在教学完“塑造文明形象”这一内容后,教材中有一个“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小的行为做起,为自己设计一个文明形象吧”活动,这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这个作业,让学生好好想想自己平时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良好行为习惯?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后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进一步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总结好了之后,将自己的想法发布在班级博客上,这样既便于学生储存查找,也便于学生之间互相查看学习。

又如在“餐桌上的变化”这一内容讲完之后,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找一下过去人们生活的状况,特别是每日三餐的情况,然后跟现在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总结几十年来人们吃的东西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又是怎么来的?并将自己的答案上传班级博客或网站。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在网站中上传自己的学习成果、小发明、才艺等,制作倡议书、电子小报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教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对这一辅助手段有个正确的认识,同时科学合理地加以设计应用,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从目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来看,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相对匮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小学教学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身心智力发育有关。为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学习实效性,贴近生活实施教学,切勿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用信息技术,以免造成信息技术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效用。

科学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科知识,也不是单纯的课件化、电子化,而且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课堂要素,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应明白,传统教学现在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讲解和课后练习。

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深入研究整合教学,注重优化整合教学各个环节,通过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必须要掌握好利用计算机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4 结语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探索与创新,根据教学实际,更加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从而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参考文献

[1]常啓英.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J].新课程,2016(5):191,193.

[2]李万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J].同行,2016(12):220.

[3]潘国新.信息技术演绎灵动体验: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40-41.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多媒体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